一、引言
受西方文學理論的影響,中國文學理論的特征與民族文化特征相偏離,因此,有必要對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展開深度研究。筆者粗淺地認為,文學理論并不存在標準版本,文學理論會隨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而產生新的變化。現代化、全球化已經發展為新的趨勢,如果文學理論不能面對這一趨勢,根據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那么就無法實現新的發展。對此,需要客觀地面對這一趨勢帶來的課題,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趨勢為我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帶來的挑戰,并結合實際情況,才能凸顯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先從歷史傳統、理論著作、產生土壤、范疇等方面入手,對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進行分析,然后從中國文學理論本質層面、中外文學理論關系層面、現代與傳統關系層面,深入闡述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性體現。
二、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中華民族有專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如果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放置在世界民族文化發展的語境中,其也不乏鮮明的個性。在研究中國文學理論的過程中,發現受西方文論的影響,人們對中國文學理論的認知逐漸模糊,無法彰顯出本民族特色。對此,需要轉變研究模式,這就需要分析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目前,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多會從西方文學史的發展之路出發,去探究與衡量中國文學史的發展。以前就有部分學者將古希臘的長篇史詩作為衡量史詩的標準。有部分學者也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長發》《生民》《玄鳥》等詩,均包含構成史詩的關鍵要素,可以歸類為古代史詩。筆者認為,這些史詩盡管不具備古希臘史詩的篇幅,在內容上不如《荷馬史詩》那般豐富,但是將這些作為判斷中國古代文學發達與否的標準,顯然是不客觀的,研究者與學者還是會慣性地應用西方文學判斷體系,或多或少地受西方文學中心論的限制。[1]對此現狀,筆者認為,中國文學理論的成長環境與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對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的研究,也應該從中國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探索其獨特的發展路徑。可以將古代史詩視為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比如中國在當時創造出了全面、詳盡的,呈現歷史變革的全新的文學表現形式。所以,盡管在中國古代,并沒有著名的長篇史詩產生,但卻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有助于人們立足于世界視角,全方位地挖掘出中國文學理論的內涵以及特色。
(二)有各種形式的理論著作
文學的產生、發展與歷史變化息息相關,文學內容、文學形式也與史學緊密關聯,可以說亦文亦史。比如先秦時期的《春秋》《左傳》等,被后人稱之為史傳文學、歷史散文。又比如《詩經》,被諸多歷史研究者視為是近距離探究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進入漢代,在學術上呈現出了分化趨勢,這也拉開了正統史學與文學之間的關系距離,但是從各種文學題材中,依舊可以看到歷史的身影。[2]從先秦雜史雜傳,到漢代蔚為大觀的文學樣式,再到魏晉南北朝的軼事類小說、隋唐以后的歷史人物傳記、元代的歷史戲劇、清代歷史題材的說唱、現當代歷史回憶錄與影視劇作品等,雖然它們是在呈現歷史內容,但是在形式上卻沒有脫離文學,可以說是文學與歷史的交融,二者互為補充,這也是一種特殊且彌足珍貴的文化現象。
(三)有自己的產生土壤
中國文學理論融合了文學與歷史,通過文學來記錄歷史,又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素材創作文學作品。此種文學形式在先秦時期一度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這也客觀地彰顯出了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因為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開始慢慢地向“理性社會”邁進,以往豐富傳神的神話故事逐漸消亡,受史官文化的影響,人們開始關注歷史,這也是在先秦時期沒有產生著名史詩的原因之一,但是卻留下了諸多聞名于世的歷史著作。甚至可以說,是發達的史官文化,使先秦歷史文學成為小說、戲曲的文化源頭變成一種必然趨勢,中國后世詩詞唱曲等多樣化文學樣式的產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秦歷史文學的影響。[3]筆者認為,可以此作為切入點,對中國文學理論展開多維度研究,如此,既能夠確定中國歷史文學理論的本質,編寫一部關于中國歷史文學史的開創之作,同時,也可以基于全新的視角,揭示出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規律,促使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學理論中蘊含的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獨具特色的內容與形式,彰顯出中國文學理論在世界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四)有自己特殊的范疇
研究中國文學理論之所以存在意義,是因為其與中國民族文學傳統高度契合,是對民族文學傳統內涵的總結概括。中國文學理論以民族文化背景為抓手,對中國文化早期特征的起源展開了探究,基于文學、史學之間的聯結,找出研究的切入點,在紛雜的中國文化現象中,梳理其發展進程。筆者認為,中國歷史文學特質的形成、演變就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中心脈絡,牢牢抓住這一點,便可以逐步分析出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軌跡。在此基礎上,將中國歷史文學特質的形成、演變放入中國社會歷史背景中,便可以清晰地發現二者之間的發展與中國文學、文學體裁的演變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4]在這些理論指導以及歷史框架的支撐下,自然就可以將《燕丹子》《山海經》《晏子春秋》等著作歸類到傳統文學系統中,進而讓中國文學理論的范疇更加完整,使之有一個精準的文學史定位。通過對這部分文學理論的研究,展現中國歷史文學的發展進程,找出中國多種文學樣式的發展規律以及獨特之處。
三、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性體現
(一)中國文學理論本質層面:美、善、中、和
從本質層面分析,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傳統的文學觀念中,即美、善、中、和,即既要突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性,又要做到以文載道。美、善、中、和作為中國古代文藝觀念的核心,同時,也從側面彰顯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追求文藝本質的精神。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觀念強調將美、善、中、和的功能與審美價值協同起來,比如中國古代遵從的審美規范、追求的審美理想,便是將中與和作為審美點,特別是孔子提出的“盡善盡美”,更是實現了美與善的統一。[5]此外,《樂記》對詩、樂、禮三者之間關系的處理也是值得研究的,樂強調對立狀態下的和諧,本質是“中和”,可以存在于形式、內容,或者事物內部、事物之間,若是將樂體現在藝術活動中,就需要藝術家在對立因素中創造平衡,比如協調好正與變、形與神、情與理之間的關系。以道家與儒家為例,道家以自然樸素作為基本審美觀念,儒家以道德化、政治化作為基本審美觀念,二者雖存在差異,卻也相輔相成,形成了有益互補的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審美心理。
(二)中外文學理論關系層面:中外融通
在我國近代研究文學理論的過程中,無不以“中和”作為研究指導觀念,還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文學本質的新說,對文學觀念的創造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在解析中國文學理論發展進程與各種理論資源關系的過程中,也可將“中和”作為解析思維來運用,探尋文學觀念的創新思路。在國際文化語境中審視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其民族性又涉及空間比較與國際關系兩項問題。[6]其中,文學理論的民族性需要從文學理論獨特性、與其他文學理論關系兩個角度展開考量,前者需要找到文學理論憑借什么走向世界、與其他文學理論交流的方式、民族文學理論的立足點,確定各民族文學理論之間存在的異同之處,以便于彰顯民族文學理論中的特色與個性;后者需要找出走向世界的路徑、與其他文學理論存在的內在關系,以及在世界范圍內構建和諧共存的全新文學理論格局的可行方法。
民族性觀念具體到民族自我中,就是獨特性、個體性、共同性,還有多種民族文學理論交流的關系,此種交流關系在民族性的加持下,更加牢固穩定。對民族自我的理解,需要體現在與他人的關系性中,這也剛好貼合“中和”的觀念,是其現代價值的體現。“中和”的意義,其一是觀念層面,其二是在處理文化之間關系的實踐,實現“中”的先決條件是“和”,關鍵是確認主體性與個體性,強調存在于多元間的平等,將共存作為價值準則,“中和”作為一種理念,在文學理論等領域中均可以看到。相應的,“中和”的核心要義還在于對元素之間關系的處理,所以,若是基于文化發展、民族文化關系等視角來探究“中和”,其體現出的實踐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和”理念在文化學、哲學等領域的滲透,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期繁榮昌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內涵。[7]不僅如此,其也為獨立元素的平等共存、和諧交流關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因此,在研究中國文學理論民族性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謹記歷史教訓,防止錯誤傾向,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借鑒歷史經驗,樹立文化開放意識,在保證民族性的條件下,盡量與其他文化進行深度交流,使中國文學理論在互見互補中,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中。
(三)現代與傳統關系層面:中國文學理論傳統的現代轉換
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性,如果基于時間維度進行探究,其涉及的是文學理論創造的當代性與傳統性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人們習慣性地將民族性與傳統性混淆,所以在探究中國文學理論發展資源,以及中外文學理論關系的過程中,總是側重于“傳統”層面,將中國文學理論與外來文學理論放在研究的對立面。[8]其實,傳統是中國文學理論民族性的文化資源,中國文學理論走向現代化發展之路的歷史載體,但是民族性的研究又無法完全脫離傳統,因為中國文學理論是依靠傳統的變化才能持續不斷地彰顯出民族性的。
文藝理論史對民族性、傳統關系解析嬗變軌跡的體現非常明顯。第一,傳統具有時間性。不同時期所對應的時代精神不同,決定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也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差異;第二,傳統是具體的。傳統是具體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發展進程中面對的,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對于今天而言,也是不能缺少的。對于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需要站在歷史視角,明確所繼承傳統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中國文學理論傳統的現代轉換也是如此,應從民族性的角度觀察,根據歷史呈現在不同時期、不同依據的價值設定,立足于時代需求,對不同的內涵加以合理改造,確保能夠為現代文學理論所用,這也充分體現出了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性追求,客觀地展示出了不同側面的民族性。總而言之,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需要從事實的歷史觀出發,以民族性視角推進傳統的時代性轉換,為中國文學理論拓展出全新的發展路徑,使之在民族性視角中可以找到合適的定位。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文化特征,其本質并非是重復的古代文論,所以無須從這一視角對其加以解讀。民族文化應該體現出當下的民族文化視野以及思想方位,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中國文學理論的智慧性、思想性淋漓盡致地彰顯出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突出民族文化特征,并使之成為中國文學理論的特色標識。為此,呼吁研究文學理論要在中國與世界范圍內文學的發展框架中,客觀地認識文學發展的價值與功能,引領更多青年學者,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與勇于創新的精神,積極參與到中國文學理論的研究中,在文學世界中得到感悟與收獲。
參考文獻:
[1]張子川.中國古代民族文論邏輯體系的建構——評《中國古代文學理論》[J].中國教育學刊,2021(03):119.
[2]高楠.對中國百年文學理論兩道褶痕的理論思考[J].中國文學研究,2020(04):1-9.
[3]谷鵬飛.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傳統性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9,33(06):12-22.
[4]代迅.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的發生——兼談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本土文學的錯位[J].社會科學戰線,2018(06):183-196+2.
[5]代云紅.論中國文學人類學當代探索中的文學理論建設[J].百色學院學報,2016,29(05):15-
23.
[6]南帆.中國文學理論的重建:環境與資源[J].中國社會科學,2015(04):146-153.
[7]梁爽.關于中國文學理論中的民族性問題思考[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6):18.
[8]韓書堂.中國文學理論民族性話語的歷史命運及其邏輯必然[J].理論學刊,2012(03):117-122.
(作者簡介:潘虹辰,女,本科在讀,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向:文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