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摘 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企業要想占得競爭先機,就必須發揮財務會計的作用,不僅要發揮其核算和監督的職能,同時要向業財融合、管理會計和會計信息化轉型。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會替代基礎的會計工作。另一方面,財務會計必須實現和業務的融合、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文章闡述了新業態的內涵,以及企業財務會計轉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推動財務會計轉型的對策。
關鍵詞:新業態;財務會計轉型;問題;對策
2014年,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強調企業應該構建推動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人才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而根據有關部門預測,人工智能會在未來代替90%以上的會計基礎工作。因此,企業推動財務會計的轉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實際上,企業財務會計轉型中還面臨一系列的障礙,比如財務理念落后、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設滯后等。而這些問題都成為影響財務轉型進程的消極因素。因此,針對新業態下企業財務會計轉型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業態內涵
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筆者認為所謂新業態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種為信息化的背景,第二種為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模式。第三種為管理會計模式。信息化指的是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對社會產生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業務活動和財務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促進了單位和個人潛能的發揮。在信息化的環境中,信息的收集、發布、處理和分析變得日益便捷。而信息化的環境也對經營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業態的另外一個方面是業財融合。
從本質上而言,業財融合指的是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深度融合,它們基于共同的企業發展目標,以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為基本導向,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以實現對企業運營活動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這是在信息化環境下,財務管理模式發展的趨勢。業財融合不僅意味著財務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同時也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精細化的要求。企業必須采取多種措施推動業財融合的實施。而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則是一體兩翼的關系,強調同戰略管理目標相結合,企業可以運用產品生命周期法、價值鏈分析法和成本統計分析法對市場組織的管理業績進行評價,對成本進行管控,對預算的全面管理。因此,文章認為財務會計轉型存在三個方向,即信息化、業財融合和管理會計。
二、新業態下企業財務會計轉型的必要性
綜合來看,新業態下企業財務會計轉型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會計信息化能提升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企業的所有會計流程基本上都實現了信息化,比如會計核算、會計審計、會計監督等,而且會計信息系統能夠有效識別業務運營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實現對風險水平的評估,幫助管理者做出應對方案,并提出決策方案的科學性。其次,業財融合是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必然手段。在傳統的模式中,財務會計局限在對業務活動的事后控制中,包括對資產運營和經營結果的分析等。這種控制無法滲透進業務活動的管理過程,也無法實現從合同簽訂到業務調整的事前控制。
一旦業務運營發生錯誤,財務部門所做的工作僅是解讀錯誤的內容、原因和影響等,無法對企業的價值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如果能夠構建業財一體化的邏輯框架,那么會計部門就會實現對業務活動的事前控制,從合同的會簽、稅務的籌劃到成本的重新核算,從市場環境的分析、風險因素的識別到風險的應對等,財務管理滲透進了業務運營的全過程。最后,管理會計工具為企業領導者提供了更加準確的財務信息,比如通過作業成本法可得到各產品成本數據,這有助于推動產品的重新定價,從而引導企業合理配置資源,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三、新業態下財務會計轉型應該堅持的原則
在新業態的背景下,文章認為企業財務會計轉型應該堅持三方面的原則。首先,應堅持動態適用原則。企業開展財務轉型的戰略、步驟都應該符合戰略發展目標。對于初創期的企業而言,其經營風險較高,財務風險相對較低,那么財務轉型就應該符合企業提高融資能力戰略的需要,因此,企業就應開展必要的成本控制轉型,降低經營風險,向市場傳遞經營良好的信號。
其次,企業還堅持價值增值原則。就本質而言,企業的一切價值增值活動都是價值管理活動,因此,開展財務會計轉型要滲透進行價值管理的觀念。舉例來說,全面預算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資產管理效率,防范資產流失的情況發生,實現資產的價值增值。而作業成本法可以實現更為精準地成本核算,促使產品價格能圍繞價值進行合理跳動。最后,財務會計轉型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財務轉型必然涉及思想意識的調整、資源的重新配置,而這些都必然耗費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成本的消耗當然要求有收益作為補償。因此,財務轉型的目的之一是提升收益水平。如果企業的收益未能達到預期,那么財務會計轉型行為可能就是得不償失的。
四、新業態下財務會計轉型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思想誤區
一方面,部分管理者認財務會計轉型需要加強組織結構建設、購入先進的信息系統,這些都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在短期內可能并不會發揮預期功能,甚至造成資金的大量浪費。因此,與其推動財務會計轉型,不如將關注點放在產品生產和市場開拓上。另一方面,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兩者的關注點存在較大的差異,且較難形成一致認識。業務部門更加關注業務信息能否快速傳遞,能否實現業務資金的快速審批,而財務部門更加關注數據收集和匯總是否及時準確、稅務活動是否安全、票據管理是否有效等。基于差異化的關注點,雙方都希望財務轉型建設都能滿足各自的利益訴求。此外,部分業務部門認為業財融合加強了內控,加大了對業務活動的監督力度,因此,對業財融合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
2.人員素質不足
首先,企業的很多會計人員具備過硬的傳統財務會計專業知識,但是缺乏管理會計的知識背景。由于國內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時間較短,很多會計人員并沒有積累豐富的管理會計應用經驗,因此其專業知識和應用經驗方面都嚴重不足。其次,很多企業崗位輪換增加了財務管理人員調動的頻率,不利于管理會計的深入發展。崗位輪換會造成一段時間內的崗位空窗期,容易降低管理會計運行的有效性。而且,頻繁的崗位輪換為打亂財務轉型的應用計劃,造成資源的浪費。最后,企業對會計人員招聘環節的控制力度不足,這導致會計人員的年齡和素質結構長期無法得到改善。人力部門對會計人員的管理會計專業知識考核程度不夠,這導致其員工無法適應管理會計崗位的需要。除此之外,部分財務人員的工作態度不夠端正,存在違規違紀行為。
3.信息化建設滯后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滯后主要提下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將會計信息化簡單理解為是針對會計部門的改革,并沒有意識到會計信息化同業務融合的可能性。會計信息系統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卻出現了同業務信息系統數據口徑并不一致的狀況,這就導致企業不得不付出對會計信息系統進行調整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較少就會計信息化建設開展溝通,雙方并不能夠就打造財務共享信息系統達成一致意見。這就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建設長期滯后,而會計系統改革僅成了對會計信息系統的升級和改造,卻無法同其他業務系統進行整合,促進整合效應的發揮。業務和財務部門各自信息系統的技術標準和數據口徑均存在不一致的情況。除此之外,企業非信息部門人員信息技術素質的普遍不足,也是信息化建設滯后的重要方面。
4.管理會計目標不明確
管理會計體系應該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而服務。但是國有企業的管理會計體系同戰略發展目標并不協調。首先,部分企業將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盈利能力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卻忽略了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形象塑造等長遠目標的實現。在短期目標的刺激下,管理會計體系向成本管理方向靠攏,卻忽略了對經營管理、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方面的建設。其次,管理會計體系的搭建并沒有堅持問題導向。企業在發展中面臨多方面的問題,比如預算管理的有效性不強、財務數據分析的可靠程度不足等。但是這些明顯的問題卻遭到企業的忽視,仍然將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重點放在了績效考核、薪酬調整、降低成本費用水平方面。而這種情況也表現出企業在管理會計應用中存在的短視行為。
5.內控制度發展滯后
內部控制制度是防止企業報表出現錯報,財務行為發生舞弊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財務轉型的背景下,企業的崗位機制、信息系統、財務流程都會進行重新調整,如果企業沒有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約束,那么財務會計轉型非常容易發生混亂的情況。財務轉型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滯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控制環境薄弱。企業領導層將目光集中在了加速推進財務轉型建設上,忽視了對風險防范、錯報糾正的態度、認識和措施。企業無法營造有效的內部控制氛圍。另一方面,內控機制無法跟上財務轉型的步伐。財務轉型背景下,企業財務崗位,財務流程都會發生變化,而內控機制讓然沿用傳統體系,無法進行針對性調整,其適用性大大降低。
五、新業態下財務會計轉型的對策
1.消除思想誤區
首先,企業領導者應該意識到財務會計轉型不僅是新時代企業運營發展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是規避風險促進,企業合規運營的必然途徑。因此,領導者應該扭轉傳統的“重業務、輕財務”的思維,將財務會計轉型上升到促進企業發展的戰略地位。企業領導者應該樹立系統思維、全局思維和學術思維,及時關注新業態下財務會計的前沿發展情況,并能深度解讀,為規劃財務會計的轉型提供思想準備。
其次,企業的各個部門應該加強對“新業態”和“財務轉型”概念的解讀,應該認識到在企業發展的不斷深入,各種復雜情況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業務和財務的界限也逐漸模糊。在這種前提下,推動財務會計轉型能夠從稅務籌劃、風險控制、效率提升的角度重新梳理業務流程,找到關鍵風險點,從而加強風險控制,堵塞風險漏洞。最后,企業還應該在單位內部營造財務會計轉型的文化氛圍。企業可以為每個部門的員工制定財務轉型方面的績效考核指標,從而讓一線員工認識到落實財務轉型的重要性。
2.加強規劃設計
企業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制度建設,完善的規劃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首先,企業應該加強組織結構建設,可以建立由總經理掛帥,各個業務部門負責人積極參與的財務轉型領導辦公室,而辦公室下設由業務人員、財務人員和信息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財務轉型推進小組。其次,財務轉型領導辦公室應該根據戰略目標、財務特點和業務環節需要,制定財務轉型長期規劃,分階段、分層次、分步驟地推進財務轉型。最后,準確找到財務轉型切入點,分項目、分領域開展會計信息化建設、業財融合建設和管理會計建設。
企業可以以項目為基本單位,確定成本管控、資產控制、業務流程梳理等環節作為財務會計轉型的切入點,然后根據具體項目建立聯系人制度,又財務轉型小組和各個聯系人共同協調推進。最后,企業要加強對項目進展情況的總結。針對發展中的方向性錯誤,要及時分析影響程度,并調整規劃,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加強人員素質建設
首先,企業負責人作為財務轉型的總設計師應該提高戰略規劃能力,能根據業務運營類型、企業資金實力和運行需要制定合理的、科學的,具有前瞻性的規劃設計。企業負責人應該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積極參與市場培養,學習管理知識和財務知識,鍛煉戰略性思維,對標標桿企業,開展交流互鑒。其次,財務轉型小組的參與人員作為直接推動者,要提高對業務場景和財務場景的解讀能力,提高業財解碼、技術解碼能力,建設操作簡單、功能強大、智能化程度高的信息系統。
最后,企業要提高財務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財務轉型要求財務人員具備管理會計思維和應用管理會計工具的能力,因此,財務人員要加強財務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具備成本管控、納稅籌劃和風險控制的能力,同時要深入理解業務,加強業務實踐,從而真正具備實現業財融合的財務素養。除此之外,企業還應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對于業務人員而言,應該著重培訓促進業務和財務相互融合的能力,對于財務人員而言,要培養財務系統、管理會計和業財一體化的有關知識。針對性的培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強信息化建設
財務轉型的內容之一是業財融合,而會計信息化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業財融合。首先,企業應該統一業財系統數據連接標準。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的技術標準和數據口徑應該統一。只有統一的連接標準,才能實現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分享。其次,要打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系統群。單一模式的財務信息系統或者業務信息系統是無法滿足業財融合全方面要求的。
因此,企業可以建立一個松耦合的、由多個獨立的業務系統和財務系統構成系統群,比如客戶服務、運行流程、質量管控、采購管理信息系統等。由于各個系統產生的數據種類較多,因此,可以在各個系統中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共享庫。該共享庫可以實現對各個業務單元數據的分類整理,實現數據的沉淀和價值數據的篩選。最后,基于信息系統的固有風險,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可能發生的病毒入侵、數據泄露和人為修改后臺數據都有可能給企業信息系統帶來巨大損失。因此,企業不僅要安裝高效的殺毒軟件,還應該做好數據備份和 崗位不相容制度建設。
5.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業應該提高內部審計水平。內部審計的程序和方法應該根據財務會計轉型的水平而進行調整。審計部門在審計程序中可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力度,從而實現對財務管理漏洞的有效甄別,準確評估出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錯報。其次,有關部門應該加強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建設。一方面,企業應該購入具有較強風險抵御能力的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同時還應該做好日常的數據備份工作,降低數據丟失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有關部門還應該加強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日常維護和保養,檢查殺毒軟件的有效性。最后,企業還應該建立會計信息化建設的責任考核機制。不僅要明確各個部門在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方面的責任,制定細化的考核指標,還應該以考核的結果為依據調整相關人員的薪酬待遇,以實現獎優罰劣,促使激勵制度發揮作用。除此之外,企業的責任考核機制可以以項目和財務轉型階段作為基本單位,比如可以根據項目推行情況、業財融合流程體系構建、管理會計體系搭建等,設計專門化的指標。而這些指標并不是常態化的,而是會隨著項目的結束而失去適用性。
6.規范管理會計體系
首先,管理會計應同企業發展目標相一致。管理會計應用應該堅持問題導向。如果企業面臨較強的財務風險,那么管理會計就應該積極發揮預算管理方面的職能,為管理層開展風險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其次,企業還應該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可以在財務部門內部設立管理會計組織機構。該機構的工作職責為搭建管理會計體系,加強同其他業務部門的溝通,確保管理會計工具能夠在業務運行中得到有效應用。最后,企業還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完善頂層設計,轉型小組積極推動作業成本法、管理會計考核體系和全面預算管理在企業的應用,不僅要明確各個管理會計崗位的職責,同時還應該建立各個崗位的考核制度,明確考核指標,完善管理會計內部監督機制。
除此之外,管理會計體系的搭建堅持動態性的原則。管理會計工具又存在多種類型,而企業應該根據外部環境和發展目標的變化開展個性化的調整。舉例來說,在預算制度中存在多種預算編制方法。如果為了提高成本核算精準度,加強成本控制,那么企業可以使用零基預算法,如果為了實現對預算的動態控制,那么就可以調整為滾動預算方法。總而言之,管理會計體系的應用和搭建也是處在不斷發展之中的。
六、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深影響著企業的財務會計活動,傳統的記賬、報稅、賬務處理注定會被人工智能設備所替代,將來大多數的“賬房先生”將會面臨轉型。而精通業財融合、信息技術和管理會計的復合型人才將會成為會計市場上的“香餑餑”。人才轉型和企業財務會計轉型是同步推進的。而實際上,企業財務會計轉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存在思想誤區、人員素質不足、會計信息化建設滯后、管理會計體系不規范等。文章認為只有消除思想誤區、加強規劃設計、加強人員隊伍建設、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和規范管理會計體系,才能推動財務會計轉型的穩步推進。期望文章的研究能為企業財務會計轉型的推進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孫錦平.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場現代化,2021(24):138-140.
[2]陳小花.大數據時代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策略探討[J].商展經濟,2021(21):121-124.
[3]馮麗霞.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研究[J].中國商論,2021(11):154-156.
[4]李雪.新會計準則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探究[J].中國商論,2021(05):142-143.
[5]袁玲.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研究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9(09):37-38.
[6]崔娓.淺議企業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商論,2019(09):172-173.
[7]陳曉杰.電子商務背景下財務會計轉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04):166-167.
[8]潘錫利.新業態下中小企業財務會計轉型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6):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