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軍
這些年,不少學校甚至市區組織的各類考試中,皆不同程度地出現詩歌創作的試題。幾乎所有學生都無從下手,即便絞盡腦汁,亦是徒勞無獲。偶爾有個別學生擠牙膏般胡謅一首,也往往不知所云。
就拿這次期中考試來說,其中一道題目:米豆感嘆這些南朝石雕已經在南京這塊土地上蹲守了一千五百多年,你也很感慨,就借“辟邪”的口吻擬寫一首小詩,表達你對南京歷史文化的感悟。結果大半學生空在那里,少數寫了,也僅僅是分行的一句話,絕非一首小詩。那么,如何即興創作一首詩歌?我覺得以下三點值得嘗試:
一、意象疊加法
意象疊加法,詩歌創作中一種常用的構思方法。意,心意;象,物象。意象即對象的感性形象與自己的心意狀態融合而成且孕育胸中的具體形象。“象為意用,意為象本”,詩歌貴在意象,倘若一首詩脫離“象”,而直接寫“意”,就容易陷入抽象、空泛的境地。所謂意象疊加法,就是由意而找象,并借助比喻、象征等手法圍繞某個中心內容組合而成的方法。這種方法重在創新,要在語言、角度、布局、手法和情感等方面創新,而非人云亦云,隨意疊加。
如鄭愁予的短詩《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在這首詩中作者就是通過意象構成的境界和情調來抒情言志的。作者先后運用了“東風”“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 營造出別具感情色彩的意境, 盡力渲染出濃重的愁緒, 把親人久別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悵,含蘊曲折地表現了出來。當然這里,作者還通過鮮活的比喻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緊掩”極力描摹一位女子幽閉的內心世界, 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位孤獨、寂寞,乃至哀怨、憂傷的女子形象。
再如青年歌手王琪春晚所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你的駝鈴聲仿佛還在我耳邊響起/告訴我你曾來過這里/我釀的酒喝不醉我自己/你唱的歌卻讓我一醉不起/我愿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們說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為那里有美麗的那拉提/還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釀出你要的甜蜜/氈房外又有駝鈴聲聲響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再沒人能唱出像你那樣動人的歌曲/再沒有一個美麗的姑娘讓我難忘記。”這里,作者精心擷取了一連串的意象:雨、山谷、風、駝鈴聲、雪山、戈壁、可可托海、伊犁、那拉提……展現在讀者(聽眾)眼前的就是一幅幅圖景,或蒼涼,或凄美,或苦悶,或憂傷。這些畫面聯系在一起,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養蜂女不辭而別,他知道后,只能用哭泣為她送行。他日夜思念著她,苦苦等待著她,帶著她的蜂群再次回到可可托海,可最終聽到的是她已嫁到了伊犁的消息,他再也沒有陪著她翻過雪山穿越戈壁的機會,他的守候落空,他的思念永傷……
二、組詞押韻法
押韻是詩歌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重視對學生押韻的精心指導。盡管詩歌的諸多語言在精練與和諧的程度上要求非常嚴格:寓意深邃,情深意濃,流暢自如,準確鮮明,并富有一定的形象性、感染性;但是一首朗朗上口、節奏分明的詩歌,最好能加上獨具特色的韻角,最終形成自然、順口、悅目的韻律美。也許,實際創作中很多同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因為沒有合適的韻字而苦惱。其實方法比較簡單,我們不妨圍繞某個韻母找出許許多多的漢字,而后根據這些漢字組上一些適切的詞,再根據這些詞寫出一個個長短不一或一致的句子。一來二去,稍加修飾,反復斟酌,就能形成一首較為理想的詩歌。
比如,筆者執教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就要求學生圍繞“假如學習欺騙了你”為題寫一首詩。結果,不少同學束手無策,過了好長時間,才有一個學生呈上自己的作品:“假如學習欺騙了你/不要傷心,不要難過/補作業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補完的日子總會來的/心兒永遠向著過去/因為作業依然沒有補完/一切都不會過去,老師不會放過你的/就算你逃的過初一,也逃不過初二的。”且不說他人生態度的悲觀、消極,與詩人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主題背道而馳,更重要的是語言冗散乏味,讀起來拗口無趣,如鯁在喉,不甚舒服。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進一步修改,不單單是主題的校正,更重要的是統一韻角。圍繞“i”韻,先組詞,后造句,最終成篇。眾人拾柴火焰高,臨下課呈現在全體同學面前的是:“假如學習欺騙了你/不要抱怨,不要心急/獨立思考的日子里須要冷寂/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將會不離不棄/心兒永遠念著故里/現在卻常是憂戚/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屏蔽/而那屏蔽了的,就會成為一生的欣喜。”詩句水平合乎當下學生的年齡特征,表達了在遇到困難時不要抱怨,不要心急,須靜下心來獨立思考,要堅信憑著自己的韌勁兒一定能戰勝困難,擁抱快樂。學習不單單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民族和國家。即使困難很多,但都將會煙消云散。詩的中心思想得到了升華。與此同時皆押“i”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再如今年春晚岳云鵬演唱的《最親的人》:“翻過了一座山/越過了一道彎/撩動白云藍天藍/望眼平川大步邁向前/感謝這人間愛/傳承了千萬年/親鄰好友笑開顏/夢里夢外喜悅春光暖/花開山崗紅艷艷/綠水青山不問是何年/離家的日子又到了冬天/謝謝我最親的人掛牽/門前的小樹已成年/阻擋著風雨來得突然/家中的爸媽皺紋呈現/翻過歲月陪您到永遠。”每句最后都是圍繞韻母“an”組了許多詞,而后精心雕琢連綴成句,最終形成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三、形神兼備法
最近網上盛傳一些小孩子寫的詩歌,特別清新,特別耐讀。如《電線桿》:“夜里/車窗外/一片荒原/突然/一根電線桿/把我拉回/文明世界。”再如《花紋》:“爸爸從涼席上起來/身上布滿了涼席的花紋/很快那些花紋又回到了/涼席上/因為它們不愿流浪。”這里,小作者充分運用了形神兼備法。何為形神兼備法?首先考慮實物本身的外形或景物的顏色等;其次抓住實物的內在作用,或景物的巨大影響;最后有機組合,達到雋永深邃、回味無窮的奇效。
如宋代姑蘇城內有位李姓民女,一次在途中拾得一枚破銅錢,她擦掉上面的塵土,便作了一首詩《詠破錢》:“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想得青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詩中“開元”二字就是指唐朝開元年間鑄造的“開元通寶”銅錢。詩中前兩句著力描繪破銅錢的外在形象;后兩句運用聯想,對銅錢未破時的情景進行大膽推測,想象它被人們當作“權錢交易”的工具,制造出人間諸多不平之事,這無疑就是破銅錢的內在神韻。
再如陳木城創作的名詩《電線桿》:“一支瘦瘦的電線桿說/我的手牽著你的手/瘦瘦的電線桿說/讓我也牽著你的手/一支電線桿說/大家手牽手/從鄉村到城市/手牽手/從城市到鄉村/夜,就亮了/燈,柔柔的/暖暖的/照著。”多么有趣,多么耐讀,多么怡人。這是由一個個方塊字撐起來的“會說話的”電線桿!“從鄉村到城市”,“城市到鄉村”,所有的電線桿都在訴說,都在呼喊:我的手牽著你的手——讓我也牽著你的手——大家手牽手——于是,燈就亮了!這跨越千山萬水給我們送來光明的電線,原來就是一只只緊緊相牽的手啊!柔柔的,暖暖的,讓我們在黑暗中不再感到寒冷……這些彼此相連產生熱量的手,不就是一顆顆火熱的、跳動的心嗎?不就是不分城鄉、不分地域、不分種族、不分國界,溫暖著人類的大愛嗎?前者為形,后者為神,形神兼備,致使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電線桿,演變成人間大愛的至尊使者。
按照以上三種方法,我讓學生再次完成期中考試的那道題目,最終,不少學生信手拈來,寫出來的小詩亦有模有樣、有板有眼:
“六朝都會/千載風云/虎踞龍盤/滄海桑田/看遍世間繁華。”(孫楚涵)“辟邪除惡于南京,目光堅定向光明。昂首挺胸任我行,瑰寶藝術顯真情。”(閆柯煊)“我穿越千年的歲月/鎮守身后一方王陵/護那六朝古墓/我見證千載的興衰/眺望身前一座古都/看那虎踞龍盤/我展望千秋的偉業/停駐身邊一個城市/想那崛起之都。”(代季澤)
方法僅是方法,不是萬能鑰匙,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一成不變、因循守舊,必須靈活、綜合地運用。只有注重知識的積淀,注重閱讀的積累,注重方法的提煉,注重能力的提升,才能在詩歌創作中大顯身手,盡現魅力。
(210031 江蘇省南京一中明發濱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