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摘要:目的:探究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12月于我院行剖宮產術的瘢痕子宮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于胎兒娩出后給予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10U縮宮素,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舌下含服1 mg卡前列甲酯栓,手術結束后以直腸給藥方式予以1 mg卡前列甲酯栓,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胎盤剝離時間、產后2 h、24 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后住院時間以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產后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胎盤剝離時間、產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卡前列甲酯栓;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
瘢痕子宮指因剖宮產手術、子宮角部切除術、子宮畸形矯形術等手術損傷子宮肌,導致子宮切口處有瘢痕形成。瘢痕子宮再孕分娩時有瘢痕破裂的危險,故重復剖宮產率也相應增加,剖宮產術雖能降低瘢痕子宮患者瘢痕破裂的風險,但是因患者既往存在子宮手術史,導致其子宮肌纖維彈性較差,產后易發生宮縮乏力現象,而產后宮縮乏力又是引發產后出血的重要誘因之一。若瘢痕子宮患者發生產后出血,輕則會延長其產后恢復周期,重則會威脅其生命安全,如相關數據表明,產后出血致死率高達16%~32%[1]。因此,臨床需積極探尋有效措施預防瘢痕子宮患者剖宮產后出血的發生。本研究探究了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于我院行剖宮產術的瘢痕子宮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28.19±2.05)歲;孕36~41周,平均(38.54±2.16)周;孕1~3次,平均(1.56±0.23)次。觀察組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為(28.23±2.01)歲;孕36~41周,平均(38.58±2.15)周;孕1~3次,平均(1.68±0.15)次。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O.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瘢痕子宮診斷標準;簽署剖宮產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肺功能損害者;存在卡前列甲酯栓過敏史或應用禁忌證者;治療前1周內使用過前列腺素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患者于胎兒娩出后,給予對照組患者靜脈滴注10U縮宮素。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舌下含服1 mg卡前列甲酯栓,手術結束后以直腸給藥方式予以1 mg卡前列甲酯栓。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胎盤剝離時間、產后2 h和24 h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后住院時間以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術中出血量采用稱重法測定,即使用前后分別對吸血紗布和產墊進行稱重,術中出血量=使用后的量-使用前的量;產后2 h、24 h出血量的估算方法為: 胎兒娩出后,將羊水吸干凈,記錄吸引器瓶內吸入血量;產后出血的判定標準為:胎兒娩出后24 h內,患者出血量在1000 ml以上。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相關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s)、(%)表示,進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產后2 h、24 h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 h、24 h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胎盤剝離時間及產后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胎盤剝離時間、產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產后出血發生率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瘢痕子宮患者剖宮產后易發生產后出血,常見出血原因為宮縮乏力、腹腔粘連、胎盤因素等。其中,由宮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占產后出血的57.1%。瘢痕子宮患者再次剖宮產后會出現宮縮乏力,導致子宮肌纖維彈性降低,從而影響子宮肌收縮,進而易引發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腹腔粘連導致的產后出血占產后出血的28.6%,主要是因為腹腔內大網膜上含有豐富的動靜脈網和小靜脈,患者再次行剖宮產,術中牽拉會導致大網膜扭轉、破裂等而出血。胎盤因素導致的產后出血占產后出血的9.5%,原因為瘢痕子宮患者再次妊娠時,出現胎膜粘連、胎盤前置、胎盤植入等情況的風險升高,增加產后出血率。產后出血不僅會影響產婦患者的產后恢復,同時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臨床需積極探尋有效措施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沈企隆[4]等人研究中指出,產后出血是瘢痕子宮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導致這一并發癥發生的原因有軟組織損傷、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腹腔粘連等,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宮縮乏力。
宮縮乏力是導致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故臨床需及時給患者使用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預防或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縮宮素是臨床常用促子宮收縮藥物之一,該藥物進入人體后,可結合縮宮素受體,促進鈣通道激活和釋放鈣離子,從而能促進子宮迅速發生強直性收縮,對子宮肌層內血管產生壓迫作用,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然而藥動學研究表明,縮宮素靜脈滴注后可立即起效,用藥15~60 min內子會逐漸增強宮收縮的強度和頻率,然后穩定,滴注完畢后20 min,藥效逐漸減退,且外源性的縮宮素半衰期在1~6 min。可見,縮宮素的作用持續時間和半衰期較短,從而會對其作用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瘢痕子宮瘢痕多處于子宮下段,而縮宮素對子宮下段肌肉的收縮作用并不明顯,這一特點也進一步降低了其促進瘢痕子宮患者子宮收縮的效果。
近年來,卡前列甲酯栓被臨床廣泛應用于產后出血預防中,但是,關于其用于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研究相對較少。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產后出血的作用機理為:卡前列甲酯栓是一種前列腺素F2α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子宮肌肉,促進子宮平滑肌興奮而引起強烈的收縮作用,從而使子宮收縮的幅度和頻率加大,進而能發揮良好的預防出血和止血功效。且卡前列甲酯栓對妊娠各期子宮均可起到收縮作用,對促進晚期子宮收縮最為敏感。該藥物可通過舌下含服、肌肉給藥、靜脈滴注、直腸給藥等多種方式給藥。其中,剖宮產時一般通過舌下含服給藥,這種給藥方式可不經過腸肝循環,從而能快速起效。剖宮產術后以直腸給藥,主要是通過盆腔血管來縮短藥物直達子宮的距離和時間,從而促進藥效能在短時間內發揮。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卡前列甲酯栓在血中半衰期約為30 min,停藥后血中藥物濃度迅速下降至對機體無反應的水平,從而能有效避免患者用藥后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且該藥物不受子宮內膜受體和患者體內激素的影響,因此不存在個體差異的問題,能發揮穩定而持久的藥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產后2 h、24 h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胎盤剝離時間、產后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16.36%)(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對行剖宮產術的瘢痕子宮患者而言,因胎盤剝離會導致其子宮壁出現撕裂的血管,胎兒娩出后給使其使用卡前列甲酯栓能促進子宮平滑肌瞬間收縮,達到壓迫撕裂的血管的作用,使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和撕裂面的血竇快速關閉,進而有效止血。
綜上所述,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縮短患者胎盤剝離時間和產后住院時間,且毒副作用較少,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Zhang X Q,Chen X T,Zhang Y T,et al.The Emergent Pelvic Artery Embol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stetrical and Gynecological Survey,2021,76(4):234-244.
[2]祖元琪.卡前列甲酯栓預防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