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丁凡
摘要:海子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詩歌,走入永恒。提到海子,可能大多數人對于海子詩歌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對于“太陽”的一種熾熱地追尋。但是,通過整理研究發現,海子詩歌筆下的“月亮”意象出現的次數也是極多的。意象其實是一種在一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那么,海子筆下的“月亮”意象究竟帶給了我們怎樣的審美感受?本文通過對海子詩歌《亞洲銅》《月光》《月》作出細致解讀,進而探尋“月亮”這一意象在海子筆下的具體內涵,對海子詩歌中“月亮”意象進行整體把握,從而分析海子在當今世界的今天,具體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海子;詩歌;月亮;意象;審美
古往今來,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不少文人大家都會對月亮這一自然景物進行引用或書寫。月亮作為中國詩人最為青睞的意象,幾乎每個詩人都會將它寫入詩詞中,或以抒情或以言志,豐富月亮的內涵與意蘊。天才詩人海子同樣也不例外。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當代青年詩人。亙古的風,吹過歷史的荒原,在20世紀一個晴好的春天,海子以一種決絕的姿態永遠告別了他曾經熱切歌詠的世界。海子的詩歌生命力是由太陽組成的,海子的一生,都與太陽產生著聯系。海子詩歌中的太陽主題是最為顯在的,他的《太陽·七部書》(1986—1988)作為其后期長詩作品的總匯,核心主題即是太陽,關于王,關于創世,關于認知、統治、創造、秩序、弒父、悲劇以及哲學與原罪等,都是從這里生發延伸出來的[1]。在所有人都知道海子的一生都在追逐太陽的時候,人們似乎忘記了,在海子的詩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詩歌意象,那就是與太陽同等重要的,同樣為一顆美麗的星球——月亮。本文將以海子的杰出詩篇《亞洲銅》《月光》《月》為例,分析月亮這一意象具體在海子詩歌中的審美內涵,進而探尋海子詩歌的現代性價值和意義。
一、對《亞洲銅》《月光》《月》作出分析
(一)《亞洲銅》——土地、舞蹈、月亮
在《亞洲銅》中,作者似乎把“月亮”這一意象作為一個最終的結點來看待。作為一個統領全篇的核心意象,“亞洲銅”具有深刻的雙重象征含義。海子寫《亞洲銅》是在1984年的春節,當時的海子是在第一次工作之后以工作者的身份回家。當他坐火車從華北平原一路駛向安徽的時候,車窗外的土地飛逝而過,他便想到黃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基。黃土地!那是希望的原野!是農民的命根子!正巧在那時候,離查家灣不遠的月山鎮探明有很多的銅礦石儲藏,海子想到:倘若開采,那么村民就要面臨拆遷房屋的問題,而農民那片曾經賴以生存的黃土地,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礦坑,農民也將不再是農民,他們會成為礦區的工人……經過一番琢磨之后,1984年10月,《亞洲銅》在海子的筆尖呈現。
不可否認的是,生活是藝術的來源。詩人創作的每一首詩,都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人生的頓悟。銅和土地同為黃色,“亞洲銅”代表的是土地,海子用“亞洲銅”的意象來表示黃土地。《亞洲銅》共四小節,作者以嫻熟的象征性的手法表達了對黃土地的無限眷戀與大膽幻想。這首詩歌是海子詩歌成熟的標志,從這首詩誕生的那一天開始,詩人海子便真正地出現在了中國的詩壇上。為了深入探討該詩中月亮意象在整部詩作中的審美內涵,我們逐一從每節詩段入手進行分析:
亞洲銅,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
在這里
你是惟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2]
第一詩段,是對整個人生結果的一種全然關照,“死亡”是每個人的終結,而“黃土地”則承載著“死亡”。我們生長在黃土地上,也必然、終究會老去。并且,海子在形容故鄉這片土地的時候,用的詞匯是“惟一”,即顯示了這片故土在海子心中的排他性。海子筆下的三代人,高度概括了祖祖輩輩的中國人與腳下那方熱土本質上所存在的關系,這一詩段也充分體現了海子對于故鄉和祖國的深沉的、厚重的熱愛。
前文已經談到海子在創作這首詩歌時候的寫作背景,毫無疑問,海子是極其熱愛生活的,更是熱愛與眷戀腳下故鄉那片黃土地的。這種熱愛與眷戀到了海子的筆下,就向上升華成了一種贊美與歌頌。故鄉的黃土地是海子情感上的歸宿,在他的心中,故鄉的黃土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歸屬,世世代代的人都將最終回歸故土。“樹身即使高千丈,落葉歸根也有期”,這句話跟海子的這句詩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3]
第二詩段中的意象較為多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義則需要細細揣摩。《亞洲銅》構思宏偉,立意高遠,被詩人駱一禾譽為“不朽之作”。作為“黃土地”的代稱,“亞洲銅”與天空、海洋構成了巨大的“詩歌空間”。在此“詩歌空間”中,如果說“天空”的主人是愛懷疑和愛飛翔的“鳥”,“海洋”的主人是淹沒一切的“海水”,那么“亞洲銅”的主人則是有著纖纖細腰的“青草”[4]。這里的“愛懷疑”指的是尋求真理、獲得知識的這一過程,獲得新知的過程總是會產生不斷地懷疑。而“飛翔”則指的是每個人無所畏懼,追求夢想的行徑。無論是天空中的鳥還是海洋中的水,它們似乎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會離開故土奔向遠方,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光芒。
“你的主人是青草”,這一詩句之中的“青草”,海子便指出了人類如青草一般脆弱,但是也反向說明了人類生存的勃勃生機。在海子的心中,黃土地的“主人”是世世代代守護著大地秘密的青青野草,海子對于“青草”的描寫運用的是擬人手法,這一“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秘密”,海子筆下的這一“秘密”,更多的是含有一種“規律”的意思。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運行與生存的規律,古往今來,詩人賦予其自身的職責,則是探索并揭示出天地、歷史和人類的秘密,創作出“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或許海子正是站在自己故鄉的這片安靜的空間之上,才可以細細地去觀察與欣賞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鳥、海水、青草、野花,這些事物都是在靜謐的田野鄉村之中所特有的。在詩歌中出現的這些事物,不僅僅是海子日常生活之中所見到的,更重要的是在海子的心中,一直有這樣一片純真的、明凈的、恬靜的空間所在。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
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5]
似乎海子心中一直是有著這樣恬靜、圣潔的地方所在,海子寫到的“鴿子”這一意象,也是以“白”來進入讀者視野的。“白鴿子”在鄉下的農村田野居多,寓意象征是:和平、友誼、團結、圣潔。聯系這句詩后面所寫到的“屈原”這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這里的“白鴿子”則更多的含有一種圣潔的意味。第三詩段寫到了“河流”,河流這一意象似乎是地球母親身上的血管一般,遍布全身。由“兩只白鴿子”想到詩人屈原的“白鞋子”,其中存在著一種悠久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感。
“黃土地”身邊的“河流”一直奔涌向前,川流不息,給人一種生命的蓬勃感,給讀者傳遞出了一種內在的張力。由“兩只白鴿子”就能想到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這一點充分說明了海子高超的想象力。“黃土地”是靜態的,而“白鴿子”“白鞋子”“河流”則一直是動態的,這樣一靜一動的意象之中,則具有了一種靈性、生機之美。這一詩段的最后一句: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詩人通過這一句詩似乎更多的是向我們傳達一種祈求與希望,這里帶有海子自身向公眾所生發出的一種號召力:讓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屈原遺留在沙灘上的白鞋子,像屈原一樣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為著自己的抱負奉獻自己的全部。這樣看來,詩人所運用的這些意象其實在進一步向我們表明:詩人希望黃土地上的人民能夠自由地奔走,去到自己理想之中所向往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擊鼓之后,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6]
詩歌的最后一詩段則寫到了我們所要探討的“月亮”這一意象,這一詩段由“擊鼓”聯想到青銅鼓面上的“月亮圖案”,繼而表現了“亞洲銅”上空的月亮。這樣,“擊鼓之后,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這一句則被賦予了一些神秘的美感。在這一詩段之中,有“亞洲銅—銅鼓—舞蹈—月亮”這樣的一條邏輯順序,從意象背后的象征意義,換言之,可以理解為“黃土地—音樂—姿勢—光明”。最后的意象落腳點“月亮”,不但被賦予黑夜中月亮以動態的美感,而且把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舞者”相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擊鼓”之后出現的“月亮”,則帶有了某種原始風俗的祭祀儀式,給黃土地上空的月亮賦予了一種動態美。“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這一詩句之中的“你”,則是特指本詩的核心關鍵意象“亞洲銅”。在詩歌的結尾處把詩歌反復提到的意象再一次體現出來,則產生了一種“亞洲銅”和“月亮”在天地之間相映成輝的感覺。
在這首詩歌中,或許我們可以說,月亮是一種美學存在,這種美學存在是詩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中國符號”,具有一種神秘的東方色彩的美,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我們總會說:月是故鄉明。尤其是當我們身處異國他鄉之時,這種“月是故鄉明”的內心歸屬感就會愈加強烈。其實,解讀海子的這首《亞洲銅》似乎也是如此。海子是基于故鄉查家灣即將面臨變化處境的時候,對故鄉的眷戀與緬懷油然而生。詩歌最后的落腳點是“月亮”這一意象,似乎海子想要向我們表達的一點是:故鄉會變化,周圍的事物會變化,萬事萬物皆會變化,但是“月亮”所代表的故鄉這一符號卻是亙古永存的。
(二)《月光》
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好!
照著月光
飲水和鹽的馬
和聲音
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美麗
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寧靜的聲音
我在傾聽!
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謠,月光!
不要說 你是燈中之燈,月光!
不要說心中有一個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夢見的地方
不要問 桃子對桃花的珍藏
不要問 打麥大地 處女 桂花和村鎮
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好!
不要說死亡的燭光何須傾倒
生命依然生長在憂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著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麗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7]
“月亮”這一意象在這首詩歌中是主要的中心意象,貫穿全篇。在這首詩歌中,詩人以“月光”代言了詩人對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贊美,在月光的普照下,萬事萬物都呈現出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在這一畫面中,詩人傳達了生命的至高境界,就連死亡這一讓人心生恐懼的狀態,詩人也是從容相待。從某種意義上說,《月光》是詩人在深情地贊美和美好的希望之中,尋找死亡和生存兩種人生的極端狀態下的一種和平相處,以至于歸于內心的恬靜與溫暖。
《月光》這首詩歌的整體敘述節奏平淡、沉穩,由夜晚美麗的月光的映照一步步延伸至最后“死亡”這一讓人心生畏懼的狀態。雖然讀者讀起來可能覺得跨度有些大,但是靜下心來仔細地去揣摩,又會覺得這是在情理之中。在有著美麗月光的夜晚,海子陷入沉思。一句“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好”,便拉開了一幅美麗的月下景象。飲著鹽和水的“馬”“聲音”“羊群”在月光的籠罩下,一切都是怡然自得,這給了讀者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即使是“生命和死亡寧靜的聲音”,詩人對于這一幅景象所反映出來的聲音的回應也依然是:“我在傾聽!”
“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謠,月光。”夜幕中高懸的明月與奔騰向前的流水的動態是一致的,“大地和水”自古以來便是詩人樂此不疲歌頌的對象,海子將其與“歌謠”“月光”放在一起,這實際上是物質意象與精神意象的一種相交互襯。“不要說心中有一個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夢見的地方”,“地方”所指的,則是上一詩段與下一詩段所談論到的“死亡”。可見,“死亡”這一狀態在詩人心中,也是不愿去面對、逃避、恐懼的。“不要問 桃子對桃花的珍藏 不要問 打麥大地 處女 桂花和村鎮”,在這兩句詩中,向讀者所展現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世俗與生活之物,“桃花”“打麥大地”“處女”“桂花”“村鎮”,這些極具生活氣息的事物,這些大多在鄉村田野之中才具有的特殊事物,象征著人世間最高尚的品格和最明朗的感情,給人傳遞出一種最純潔、生活化、希望化的感情色彩。“不要說死亡的燭光何須傾倒 生命依然生長在憂愁的河水上”,“憂愁的河水”在這里象征了生命之中無法回避的苦難,這種苦難是像河水一般一直流淌、連綿不盡的。而詩人在這首詩歌的最后,對于“死亡”的看待,則是“燭光何須傾倒 生命依然生長在憂愁的河水上”,詩人依然處于一種平靜的心態,不去想“死亡的燭光”究竟何時到來、何時出現,因為“生命依然生長在憂愁的河水上”。
在《月光》這首詩歌中,詩人反復描繪月光下萬事萬物的和諧、美好、寧靜,即使是死亡,詩人也是平靜、理智地去看待。整首詩歌的意象色彩明朗,情調既不全是歡樂,也不全是憂傷,有的只是一種理智看待萬事萬物的眼光,這種眼光無懼生命的開始或結束,無懼人生之中的憂愁,普照大地的月光皎潔無塵,有著一種寧靜而又和諧之美。詩歌中的最后一句:“月光照著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麗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月光普照大地,這種映照反映出地域空間上的廣闊無垠,詩人歌頌著美,歌頌著生命,歌頌著天地自然萬物的靈氣,給人以視覺感官上一種美的享受。
(三)《月》
炊煙上下
月亮是掘井的白猿
月亮是慘笑的河流上的白猿
多少回天上的傷口淌血
白猿流過鐘樓
流過南方老人的頭頂
掘井的白猿
村莊喂養的白猿
月亮是慘笑的白猿
月亮自己心碎
月亮早已心碎[8]
“月亮”是《亞洲銅》與《月》共有的意象,其中充斥著詩人對物、對自我、對生命的現代性解讀,即賦予詩歌審美“救贖”的使命,沖破形式邏輯的桎梏,彰顯其審美表現的個性[9]。在這首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依然是詩歌本身的中心。這首詩歌相較于前兩首詩歌,整首詩歌分為三節,較為簡短,但在寥寥數句之中,依然體現出了海子詩歌瑰麗、奇特的特質。
第一詩段,詩人向我們描繪了炊煙直上、月光普照大地這樣一幅景象。“月亮是掘井的白猿”,在這一句中,“月亮”“掘井”“白猿”這三個意象看來似乎毫無關聯,但是詩人用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給讀者在閱讀品味的時候帶來一種陌生感、一種美的享受。詩歌開頭短短的三句,詩人就運用了三個比喻。首先,詩人將孤直向上的炊煙比喻成“掘井”;其次,詩人將孤直向上的炊煙比喻成“河流”;再次,詩人將“月亮”比喻成“白猿”。不得不說,這樣的比喻新穎而奇特。“掘井”“河流”這兩個在故鄉之中常常見到的景物,在鄉村田野之中隨處可見的事物,詩人通過這樣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將整首詩歌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完成了詩歌主旨遷徙的目的。
第二詩段,是一種想象和述說。“多少回天上的傷口淌血”,在這里,詩人同樣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試想:天上怎么會流血呢?這里同樣也說明了詩人高超的想象力。“白猿流過鐘樓 流過南方老人的頭頂”,這實際上是一種有關歷史的回憶和對現實生活的關照。“白猿流過鐘樓”,給人一種時間流逝的既視感,含有歷史的意味,“流過南方老人的頭頂”,這一句則關乎現實生活,意味著老人在月下勞作,如同海子在另一首詩《麥地》中寫的:“月光下 連夜種麥的父親 身上像流動的金子。”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老人”,海子運用的定語是“南方”,并不是“北方”。海子之所以會這樣運用“南方”一詞來修飾“老人”,可能是因為他想到了自己遠在南方的父親在田地里耕作時的場景。
第三詩段是對第二詩段的續寫,繼續在對現實生活進行敘說。第三詩段,尤其體現出一種生活化的氣息,這種生活化氣息極具鄉村田園煙火色彩。無論是“絕境的白猿”,還是“村莊喂養的白猿”,這種理想化之下的鄉村生活,實際上是辛苦與勞累的,所以,到詩歌的最后一句,詩人有些無奈地寫道:“月亮自己心碎,月亮早已心碎。”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細細品味之后可以發現,在詩歌的最后,“心碎”的似乎不是“月亮”,而是詩人海子自己。
海子在抒發他的故土情懷的時候,有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孤獨的感傷。他常常以一種難以避免無法抑制的悲情來寫故鄉、寫親人[10]。從總體來說,海子這首詩《月》通過對鄉村中特有的月亮的描述與抒情,表達了詩人對于鄉村中農民苦難生活的同情,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于鄉村生活、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的熱愛。
海子作為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夷,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月亮”這一意象是海子詩歌的組成部分,也是海子內心的一種心靈寄托。通過上文對于海子詩歌《亞洲銅》《月光》《月》三首詩歌的解讀,海子對于“月亮”這一意象,更多的給予了一種感傷、悲憫,一種心靈上的寄托。海子筆下的“月亮”,更多的是在一種農村環境之下的靜謐與甜美,這與在熱鬧、躁動城市之下的“月亮”不同。其實月亮終歸是同一個月亮,只是人在欣賞月亮的時候所處的環境不同、心境不同,才會有不一樣的內心體驗。即使面對的是同一事物,但每個人在欣賞月亮時,心境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本就不同。什么是美?倘若問到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不一樣的答案。美因個體的不同,從而呈現出具有差異的效果。
二、對海子詩歌中“月亮”意象的整體把握
綜合來看,“月亮”這一意象在海子詩歌中,絕不是單純極個別的存在,而是在海子詩歌中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我們知道,海子天資聰穎,有著超乎于常人的智力和想象力,但是最終他卻以臥軌自殺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海子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詩歌,走入永恒。他是浪漫詩歌的象征,他要求通過一次性行動突出原始生命的內核和本質。海子的詩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輪廓的前景,使我們開始從當下的現實之中抬起頭,眺望遠方。所謂詩人,是被上帝賦予了“特殊任務”的一群人,他們天生就分泌著比普通人更多的多巴胺,這種過多的多巴胺,既是上帝的禮物,又是上帝的詛咒。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說的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群。梵·高畫出了星空,那些抽象的線條,那些刻意為之的形式,正是藝術家的審美趣味所在。海子對漢語詩歌的美感捕捉,也是十分敏銳而精確的。在尋找、表達美感方面,文學藝術家像是最頂級的獵手,從發現目標到捕捉,到完成整個表達過程,可能只需要零點幾秒。這種奇妙的高峰體驗的感覺,讓文學家和藝術家前赴后繼。梵·高、海子、顧城……這些一流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是如此。
海子給人的印象,無論是他那種蓬頭垢面戴著一個大框架的眼鏡、眼神中滿是憧憬地看著鏡頭笑得露出牙齒的照片,還是他在詩歌中給世人留下的一個個美好而又純凈的意象,都留有一種孩子氣般的童真在其中。毋庸置疑,海子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活在童話故事中的人。但是,海子詩歌中的月亮,似乎更多的是帶有一種撲朔迷離、感傷、悲憫的意味。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海子的內在性格其實是比較內向與靦腆的。他曾經在詩歌《夜色》中寫道:“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我有三種幸福:詩歌、王位、太陽。”[11]對于海子而言,“幸福”的意象是太陽,而“月亮”這一同樣在海子詩歌中多次出現的意象,卻沒有在海子的“三種幸福”或是“三次受難”留下痕跡。這似乎是海子故意為之,就像在詩歌《亞洲銅》中,讓“月亮”這一意象在詩歌的結尾處體現,海子在較為隱秘的地方,即內心深處給“月亮”留下了一方空間。
三、海子詩歌的現代性價值及意義
西川在海子去世之后寫成的《懷念》一文中曾經這樣說:“海子一定看到和聽到了許多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之一。在一首有關蘭波的詩中,海子稱這位法蘭西通靈者為‘詩歌的烈士,現在,孤獨、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這詩歌烈士的行列。”[12]毋庸置疑,海子是一個抒情詩人。海子自己也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血紅色,都是用血液浸泡過的、用火煅煉過的。盡管海子的詩歌也有明顯的缺失——多年前,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其過度的“那喀索斯情結”,長詩的語言和結構尚缺乏精審的打磨、提煉和夯實——但在詩人們以“庸人”自炫自美的今天,我卻更愿意積極肯定海子詩歌不容低估的開拓性價值[13]。海子是一位哲學詩人,他的詩歌更像是一首首哲學小札,充沛的感情之中釋放的是充滿哲學意味的文字,充滿了神啟式的感悟意味,放射著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
在海子的詩歌特點中,還有一個是注重現實與精神的糅合,海子的詩歌深入我們所熟悉的大自然,但是又永遠超脫于自然之上。在欣賞海子詩歌的時候,其感官上的體味與內心上的體悟是最關鍵的,脫離了感情的認知是讀不懂海子的狂放的,更理解不了海子孤默的文字和復雜的情感。或許可以說,海子的詩歌是不需要復雜的思考和頓悟的,只要用心地解讀和體會,總能在海子的詩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認知和感悟。
滲透在海子作品中的,主要是以浪漫主義為底色的生命意識和鄉愁意識。海子生于長于農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農村度過的,故鄉的自然、天空、土地等原始自然景觀,構成了他童年記憶的本真世界。當他離開故土去往都市時,這種以“生命關懷”為中心的寫作意識便被激發,尤其是當他在都市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棲息之地時,那么也就此決絕地將死亡和詩歌進行結合,變成一種超越于世俗人生和現實世界之上的一縷青煙,一種坦然棄絕于人世的終極價值認同。或許正是海子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他詩歌筆下的意象,也就多了一層愁苦的意味。對于海子詩歌之中的“月亮”意象,結合海子的《亞洲銅》《月光》《月》三首詩歌,這一“月亮”意象,給讀者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孤獨、皎潔、靜謐與圣靈,坦然地說,孤獨這一詞匯倘若用來形容海子筆下的月亮,是須要排在首位的。給予讀者這一系列感覺的主要原因是,作者自己內心就是這樣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的。海子雖然在寫作的時候年紀尚輕,但是對于復雜的世界乃至萬物都有著超乎于常人的眼光與見解。顯而易見,海子、駱一禾在詩學上的這種文化抱負和詩歌理想,在近百年的新詩史甚至更長的歷史時段中,都是空谷足音、非同凡響的,他們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詩歌共時體”的思想,堪稱當代詩歌的一座有待于發掘的詩學富礦[14]。海子對于生命價值的這種探索,是我們當今時代乃至之后遙遠得看不到盡頭的時光中不可估量的珍寶。
四、結 語
海子筆下的詩歌是現代詩歌之中恒久閃光的一部分,其詩歌中的豐富內涵,也可以一直為人們所繼續發掘。然而,在當今世界,人們似乎更加適應現代社會中的快節奏,萬事萬物似乎都在圍繞著“快”這一關鍵字來進行組詞。快速、快節奏、快餐、快感……生活在阡陌交通的城市之中,穿梭在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之間,我們每天更多地體會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煙云。我們每天都是腳步匆匆,面對的更多的是無休無止的工作與充滿壓力的生活。處于快節奏發展的這樣一個社會大環境,本就普通的我們,對海子這一類天才詩人超脫境界之外的詩歌,似乎離得越來越遠,不能靜下心去深入體會。這對于需要不斷求知的人類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與遺憾。我們應當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大環境中靜下心來,以敏感而細膩的心靈去看待與感受世界,認真去閱讀一本書,精心去品味一盞茶,細細去體味海子筆下的純真世界,凈化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得到釋放與升華。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青年博士基金項目“當代西部少數民族文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項目號:2021QB—149);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地方性研究”(項目號:31920200053)。
參考文獻:
[1]張清華.村莊·土地·大地·原鄉:海子詩歌的基本母題與美學根基[J].文藝爭鳴,2019(6):145-155.
[2][3][5][6][7][8]海子.海子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33,33,33,33,25,75.
[4]劉廣濤.青春詩人筆下的中國符號——海子詩歌《亞洲銅》主題新探[J].名作欣賞:鑒賞版(上旬),2014(14):29-31.
[9]張瞳、趙旭.試論海子詩歌的審美現代性立場——以《亞洲銅》與《月》為例[J].漢字文化,2017(13):52-53.
[10]羅宗強.論海子詩中潛流的民族血脈[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6-47.
[11]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海子經典詩全集(上)[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310.
[12]崔衛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24.
[13]陳超.海子論[J].文藝爭鳴,2007(10):116-127.
[14]錢文亮.尋找中國詩歌的自新之路——穆旦與海子比較初論[J].文藝爭鳴,2018(11):43-47.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