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莉
在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進程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逐漸凸顯出重要地位,高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離不開語文學科教育,培養學生語言素質能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得以實現。將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既符合新時代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
在社會進步、全民素質提高的時代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語文素質,各高中學校為符合教育教學的改革要求開始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進行語文學科教學的開展,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激發學生興致,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滲透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高中語文課堂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現狀
在高中階段開展語文教學不僅要保證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更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學科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保障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人才的培養,而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更要加強對核心素養的重視,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面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但就目前高中語文教學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積極性,核心素養不高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囿于傳統教學思維模式,學生更習慣于被動聽講、被動回答的學習方式,不善于自己主動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思考與探索機會不多,更別提相應能力的提升。在這樣被動學習的氛圍中,當語文教師在滲透學科核心素養時,學生也是一知半解,無法提高興致,甚至無法跟上教師的步伐。例如,學生很難進入古文鑒賞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古代的知識與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甚遠,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在現實中運用的機會也很少,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在學習中也不積極與教師進行交流,這不僅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時還阻礙了經典文化的傳承。
(二)與社會現實偏離,實踐能力不足
現在的高中生幾乎都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大多時間都待在學校,與教師接觸的時間甚至比家長都長,所以大多數學生無法全面、充分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因此,教師會更加注重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在實際語文教學課堂中會引入一些必要的發展技能,但是,學生自己缺乏主體意識,所學到的東西并未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核心素質,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充滿著語文核心素養,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拓展活動形式缺乏多元化
語文教學體系的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師善于將各種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并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眼球。教師在講解不同類型的語文知識時,大多都采用單一的文字解說方式進行講解,或者通過單項教學方式進行講解,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例如,教師在講解詩歌、散文類知識時,主要圍繞文章內容通過慣用的口頭講解進行文章分析,這一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同時還對學生的思維發展造成一定阻礙。如果采用角色扮演等具有區位性的活動形式,更利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保障核心素養的高效滲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高中語文課堂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
(一)培養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中,教師可以通過口語交際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高中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語言知識的滲透,更要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會受到語文課型等直接影響,選擇合適的課型對學生來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目標科學選擇閱讀教學體系。在開展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語文內涵的滲透,更要重視學生文章寫作的連貫性。學生想要創作一篇優秀的文章,不僅需要智慧思考,同時還應具備較高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因此學生要掌握不同類型的表達方式,如記敘、說明、抒情、議論等,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開展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表達能力、傾聽能力的提升,更要幫助學生形成語境意識,使學生能夠根據交際場合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口語交際能力中得到充分體現。另外,高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時,要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引發學生思考,并在其中融入各學科的知識內容,以此提升學生各類語言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路徑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思維發展是所有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也就是說無論是寫作教學、閱讀教學,還是綜合實踐活動都需要建立在思維發展的基礎上。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第一,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主要是指人們思考問題、看待事物的思路。一般情況下認知程度是由思維方式所決定的,因此,語文教師在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方式,突出多元性以及開放性,打破傳統的單一思維。第二,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是人們的思維手段以及所進行思考的工具。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抽象以及形象思維的培養,同時還要訓練學生的求同求異思維,最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第三,思維品質。不同學生思維水平的不同體現出了思維品質,也就是說思維的個性特征就是思維品質,其涉及多方面內容,包括深刻性、系統性、獨創性以及靈活性等,學生的思維質量會受到思維品質的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方法以及思維品質,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三)強化審美鑒賞與創造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他們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看待事物也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發現語文學科的“美”。第一,語言美。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時,教師要以“語言美”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發現語句中的內涵與美,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以此培養語用素養。第二,形象美。審美鑒賞文學文本中的形象美主要在于理解,所以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感悟語文中的形象美時,要加強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第三,情感美。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不同的情感,有思念、有感恩,也有遺憾,要注重與作者情感上的溝通,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形成共鳴。第四,意蘊美。審美創造能力可以在“意蘊美”的鑒賞過程中得到有效培養。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滲透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性。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時,要從“照著講”與“接著講”兩個方面著手,文化的傳承也就是照著講,而文化的理解以及升華就是接著講,推動文化的發展。首先,基于傳統文化加強與現代文化的聯系,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從國際視野看待文化傳承,既要學習引入國際上有價值的文化內容,又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共同進步。最后,在文化貢獻的基礎上推動個性發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要尊重文化差異,以此提高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
三、結語
核心素養在高中語文學科中的滲透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語言構建、思維發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四個有效的滲透途徑,雖然相互獨立,但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通過這些語文素養的培養,有利于高中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姬云飛.聚焦核心素養 改進評價策略:天水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發展,2020(3).
[2]黃婷,魏小娜.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課程重建與教學策略:2016度語文教育研究論著評析之四[J].中學語文,2017(6).
[3]劉曉明.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7).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四五”教育規劃一般自籌課題“基于高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課題編號:GS[2021]GHB059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