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基于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意識,推動學生深度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目前仍存在學生學習意識不足、對文本的理解淺層化、缺乏基本的思辨表達興趣等問題。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從接受式學習向思辨性理解有效轉變,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欲望,成為教師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特點分析
思辨性閱讀是在傳統閱讀的基礎上對學生創新理解能力提出的一種高層次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既要讓學生理解文本,又要讓他們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并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見解有效表達出來,這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思辨性閱讀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反思性
閱讀不僅要讓學生獲取知識,更要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更好地反思、領悟,從而加深理解,推動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掌握。
(二)創新性
思辨性閱讀是在傳統閱讀的基礎上著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推動學生創新理解,鼓勵學生提出個性觀點的重要方法。思辨性閱讀以創新為基礎,旨在更好地擴展課程內容,推進學生生動表達,全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延伸性
思辨性閱讀教學不僅立足課內文本生動理解,更要以課外內容為依托,幫助學生有效地拓展延伸,這樣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才能更全面。同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更好地與生活互動,創新應用,進一步增強閱讀思辨意識。
二、思辨性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積極對策
思辨性閱讀首先以文本為主線,同時要讓學生積極思辨、有效分析,以更好地完善課堂探究過程。在教學落實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價值,讓學生充分閱讀,積極思辨,有效延伸,強化學生的學習感悟。
(一)立足語文要素,推動學生閱讀表達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要想更好地落實思辨性閱讀過程,首先要從文本入手,讓學生運用閱讀方法積極感悟表達。對于每一篇文本,教師要先讓學生對其中涉及的語文要素有效捕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辨、整合,從而更好地對故事的主線進行有效了解,對整個情節發展中涉及的沖突、矛盾嘗試梳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試著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推動閱讀過程鮮活呈現。這樣,學生自己的閱讀意識可以得到顯著增強。同時,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可以以小組互動的方式讓學生質疑、討論、表達,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時,觀點的分析與闡述更加鮮活。
以《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為例,在閱讀過程中,先要讓學生厘清故事主線,對整個故事情節有效解讀。再讓學生以核心人物燭之武為基礎,循序思考秦王對退兵這件事的看法,思考燭之武通過何種方式說服秦王,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燭之武的辯論藝術。在整個思辨性閱讀過程中,先理清事件主線,再讓學生嘗試解讀人物形象,并鼓勵學生采用假設、論證等方式,有效感知燭之武的外交手段。
(二)以情感體驗為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他們的心思細膩,情感飽滿。在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跟隨作者的思路體會景物的變化,觸摸感受作者的哀愁或喜悅,并讓學生通過個性化閱讀更好地品味文章中的詞句,嘗試理解作者表達的一些巧妙之處,由淺入深。學生靠近文本主動閱讀,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就能更好地調動閱讀興趣,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積極嘗試,大膽表達,對作品的綜合理解可以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自身的文本解讀意識也能得到有效帶動。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受學生喜愛的文章。作者用細膩、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夏日荷塘的月下美景,作者的情感在語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從哀愁到歡樂再到哀愁,作者移情換景,伴隨景物的變化,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篇文章對提升學生思辨能力有很好的助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作者自身情感入手,與學生有效解讀。先讓學生自主尋找文中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嘗試初步分析和解讀。這種個性化學習體驗能夠給學生學習、創造提供更大的空間,學生也能更好地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所在。在學生自主表達的基礎上,教師再將相關的圖片、視頻、背景資源呈現給學生,帶領學生更好地體會抗戰背景下作者心情的復雜,加深學生對作者細膩情感的認知。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再次回歸文本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并讓學生嘗試有效的表達和分析,這可以推動學生各項能力獲得有效培養。同時以小組互動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開放性學習空間,使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形成有效的價值判斷,深度激活學生思辨表達的興趣。
(三)拓展課外思辨性文本,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除了著眼于課內,引領學生培養閱讀思辨力以外,還要更好地拓展一些課外文本。讓學生辨識、閱讀、分析、比較、歸納整合,推動學生綜合閱讀理解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使學生的語文思維深刻而靈活。因此,在課內教學的同時,教師要適當地為學生拓展一些課外文本,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推動學生思辨分析。
例如,在學習蘇洵的《六國論》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蘇軾、蘇轍和蘇洵的三篇《六國論》為輔助性閱讀材料。通過群文組合的方式,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同作家在《六國論》里的觀點表達以及表現出的個性化特點,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閱讀的思辨性。
另外,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一些社會題材的文本也要積極融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新聞視頻中觀點表達的方法,學會正確闡述自己的輿論立場,這對學生創新作文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2021年高考中,很多主題可以與熱播影視劇《覺醒年代》中的素材相契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拓展一些這方面的閱讀資源,供學生借鑒和思考,并選擇一些恰當觀點展開有效的思辨,讓學生從英雄楷模身上學習優秀的精神品格,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四)以單篇帶動多篇,激活學生的深度閱讀意識
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信息呈現的渠道被極大地拓寬,社會對學生綜合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推動學生主動閱讀獲取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單篇帶動多篇推進學生深度閱讀,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阿房宮賦》和《六國論》都是非常典型的議論文。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阿房宮賦》為主體,讓學生對兩篇論文進行對比閱讀,看一看作者分別通過何種方式提出了中心論點,又通過哪些方式反復論證了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對《阿房宮賦》中的對比論證方式有效了解,并讓學生在此回顧《六國論》中使用的比喻、對比、假設等論證方式,前后關聯,有效對比,這樣更好地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一主旨。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更好地以讀促寫,展開一些小練筆。將學生學到的各類閱讀方法進行有效應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辨習慣,并在應用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助力學生個性表達意識養成。
三、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不能單純立足某一個環節而展開,也不能僅從某一篇文章入手。期望學生閱讀思辨能力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要在教學中循序引導,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成長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反思意識
在深度學習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積極進行自身的知識建構,而讀后環節也要更好地反思提升,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順應。因此,在思辨性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反思意識,通過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小組合作交流、組間競爭對話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捕捉他人表達過程中的一些亮點和特色,以此來更好地增強學生的學習反思意識。教師既要讓學生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要有效分析他人表達的合理角度,并納入自己的思維認知中,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以準確的語言表達觀點,以翔實、緊密的說理贏得他人的認可。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聆聽理性的聲音,并橫向分析、縱向對比,合理取舍,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綜合思辨能力。讓學生及時反思、有效總結,可以實現更好的進步與提升。
(二)要厚植科學育人情懷,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并不是單純讓學生學會思辨和質疑,而是要更好地厚植科學育人情懷,推動學生積極學習思辨,讓學生自身的學習成長與國家和未來對人才的綜合性需求相匹配。讓學生在學習和思辨的過程中具備理性精神,并靈活運用各類思維工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語文課堂為中心,輻射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未來發展。教師要始終銘記“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引領學生深度思辨,激發學生的學習成長意識,讓學生的思辨表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嚴密邏輯的思辨體系。
總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的方法引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積極參與。在思辨與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厚植人生信念,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健康成長,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