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化學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化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及實踐技能的培養。而當前新課改教學背景下,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已不僅僅滿足于此,而逐漸轉變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化學課程,不僅能夠從中掌握理論知識及基礎技能,而且可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科探究能力及思維發散能力,使其個性與特長得到長足發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另外,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及學習態度。因此,在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將難以滿足當前高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就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將作如下論述。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其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1]。因此,學習實踐中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將會成為后續求知的不竭動力源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因此,當前高中化學教師的主要教學活動內容之一就是重視對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提升當前化學學習質量的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綜合素質及化學應用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
(一)教師需重視教學藝術,提升講課水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發現,同樣一門課程,有的教師講課學生愛聽,并在學期末學生該門課程的考核成績優良;有的教師講課學生抵觸情緒明顯,且學期末該課程成績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課程講授質量以及教學藝術的差異。若想激發學生對化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認真備課,精選教學內容,同時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巧妙設計,應用形式新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深入講解課程,將這門課程講清、講精、講透。另外,在日常授課中還需注意語言表達藝術。在化學課堂中教師語言除了要具備最基本的嚴謹性、邏輯性之外,同時也需要兼備趣味性,方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成效。教師口頭語應當簡明扼要、生動活潑、幽默有趣,語調要抑揚頓挫,用詞要準確形象,課堂板書也需整潔、明晰、美觀。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容易被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藝術吸引,同時教學過程中又兼具嚴謹性、邏輯性、理論性。因此,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始終保持積極主動性,并渴望學習更多的化學知識,從而保持較為理想的學習狀態。
(二)應用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表明,人們基于視覺所獲得的知識,一般能記住25%左右;基于聽覺所獲得的知識,一般能記住15%左右;而將兩者協同結合后,人們對知識的掌握與了解可高達65%[2],充分發揮了“1+1>2”的優勢,而直觀性教學就是通過應用視聽覺協同來實現的。因此,在應用過程中相比單純的聽、看,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則更加深刻,因此,我們在化學課堂日常教學中應當緊扣教材大綱,同時要盡可能地應用教具、掛圖、模型、板書以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在講解的過程中進行演示教學,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教學路徑
(一)優化教學情境設計,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實際
在進行化學教學情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問題與生活實踐環境進行密切聯系,如此方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能夠進入高速運轉的學習狀態中。例如,在學習“無機非金屬材料”中的硅石時,就可應用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學方法。由于當前高中階段的學生對化學材料并不敏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并沒有刻意留意諸多化學材料的具體應用。從實際調研結果來看,學生對硅這個非金屬化學材料并不了解。但是學生卻對日常生活中以硅酸鹽為主所形成的水泥、玻璃等常見物品非常熟悉,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提出相關化學問題,例如,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水泥、玻璃等物質,大家知道它們是由什么成分構成的嗎?以此來引發學生對其物質組成的思考,從而引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隨后繼續拋出問題:那么硅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其他應用呢?硅結構與碳結構之間有什么本質區別呢?在后續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硅與實際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質的密切聯系來進一步講述本節課的重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對硅物質的探索欲,通過應用教學情境設計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找尋課堂問題的答案,同時也將自身的學科知識與生活實踐問題的解決進行密切聯系。另外,學生自身的科學學習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對于其形成創新性思維具有積極作用。
(二)積極轉變教學觀念
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受應試教育等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無法全面發散學生的思維。因此,傳統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無法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當前新課改進程不斷推進中,教師需要對自身老舊的教學觀念進行更新,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體系化設置,尤其是在課程時間的安排上需要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不能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追趕教學進度,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化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其教學主體地位,改變原有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逐漸向知識引導方向轉變[3]。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提升其學科學習能力的同時,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
(三)課程教學中加大化學實驗的比例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來講,許多化學知識點是較為抽象的,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單靠講解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學生很難對其進行深入了解,更難談應用學過的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日?;瘜W課程中需要加大化學實驗的教學比例,引導學生對部分化學現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同時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思維發散意識,能夠使其從表面化學現象入手,看清其本質所在,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原電池原理”的教學中,教師可提供鋅、銅、稀硫酸等物質為原料,設計一個簡單的原電池,并進行將燈泡點亮的化學實驗。學生經過細致觀察發現,電流指針不斷轉動,會對這些化學反應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逐漸發散思維,提出更多的化學問題,例如,如何改進原電池設置,才能使原電池更為耐用?而通過對這些化學現象的進一步觀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并且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化學思維體系,使其在化學學習中學會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嘗試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途徑,在培養其勇于探究精神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其創新能力。
(四)應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輔助教學
隨著當前國內科研水平的不斷革新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經濟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當前高中教學模式的創新帶來有效支持[4]。當前,在高中課堂中多應用多媒體及大數據技術作為化學課堂輔助教學手段,為培養高中生創新思維能力奠定技術基礎。特別是應用多媒體試聽設備,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些化學反應的過程。另外,針對一些危險系數較大、場地要求較高的化學反應,可通過Flash動畫模擬或者網絡錄制視頻等方式,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其實驗的反應規律,有利于突破當前空間、時間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有利于激發其學習動力。
三、結語
當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來越大,而當前創新型人才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具備良好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而學好高中化學則是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及能力培養的重要渠道。特別是隨著國內基礎課程教育革新的不斷推進,當前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后續將越來越重視強化高中化學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本文從優化情境設計、改善教學觀念、加大化學實驗比例以及應用更多科技手段來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從當前實際的教學狀況來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經過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建設,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為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奠定教礎。
參考文獻:
[1]馬玲.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討[J].新課程,2019(21):206-207.
[2]楊學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外交流,2017(8):266.
[3]孫柏林.探究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10):186-187.
[4]張紅亮.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