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阿慧

歷史是現今教育體系中較為重要的一門學科,通過有效的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掌握更多的經典文化,繼承并傳承經典。可以說,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歷史課程已經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高中歷史教師還需創新教學思維,以史為鑒,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更加準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歷史知識起著推動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最大化地發揮出歷史經典的作用,以史為鑒,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以史為鑒——營造歷史學習氛圍
與數學、物理等知識相比,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很難達到教學效果,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對歷史知識存在抵觸心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合適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歷史學習氛圍,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高中歷史高效教學[1]。
例如,在教授高中歷史“鴉片戰爭”的知識時,我們可知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中非常屈辱的一段歷史。而鴉片戰爭的開始以“虎門銷煙”事件為導火索,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很多西方學者認為,鴉片戰爭就是一場‘維護商業的戰爭,如果林則徐沒有開展禁煙運動,觸及英國人的利益,英國人就不會發動戰爭。”在教學前,教師可以以這個資料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思考,并自主探究“虎門銷煙”事件的細節。在對事件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鴉片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情感上也產生了共鳴,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得到了激發。在學生探究“虎門銷煙”以后,教師以史為鑒,再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探究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危害,從經濟、政治、人物等層面分析鴉片戰爭的危害,指出虎門銷煙的必要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真實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引入其中,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線索,構建了高效課堂,促使學生知識的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對歷史的本質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科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以史為鑒——激發學生質疑、創新的意識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質疑”和“創新”是學生首先需要具備的能力,學生只有心中產生了質疑,才能具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為了激發學生質疑、創新的意識,教師可利用真實的歷史典故、經典的文化元素等,引導學生對經典有深刻的認識,進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經典進行傳承,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提高提供動力。
例如,在教授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時,為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孫中山先生的視頻,讓學生對孫中山先生的貢獻進行了解。觀看完視頻后提出問題:孫中山先生一生中提出了很多革命活動,其中辛亥革命是最主要的一個,那么請思考在20世紀初期我國為什么會發生辛亥革命?結合教材知識以及素材資料,學生可以了解到辛亥革命從起到止經過了近20年的時間,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發生辛亥革命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階級、思想、組織、軍事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可以在閱讀學習材料的過程中,對辛亥革命發生的條件進行總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又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發出質疑:“為什么要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實際上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湖北不管是在地理位置、政治情況,還是在經濟、階級等方面,都比其他地區要具有優勢。武昌起義的事實證明,將湖北武昌作為革命的起點是正確的[2]。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學生在質疑中不斷學習新知識,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得到提高。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鼓勵,讓學生敢于質疑。
三、以史為鑒——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下,人才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情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產生愛國情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才會增強。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史料和經典對學生不斷地進行熏陶,可以將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出來,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任務。在現代教學體系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任務。
例如,在教學高中歷史“開創外交新局面”時,教師可全面利用多媒體對教學進行設計,首先,用多媒體展示1949—2008年我國外交的曲線圖,讓學生對曲線圖進行分析,從圖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外交的高峰,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20世紀70年代以及新時期。那么在每次外交的過程中,都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開創了什么樣的新局面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教授的內容。以真實的史料代替理論教授,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會更加強烈[3]。其次,“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知識,分析我國在外交中都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在探究中感悟中華民族的偉大,知曉如今生活的不易。”最后,用多媒體展示20世紀70年代外交的幾個重點圖片,如“喬的笑”被稱為歷史的瞬間、永恒的記憶,那么喬冠華為什么要哈哈大笑?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偉大史實。讓學生在學習這些偉大史實時,不自覺地產生自豪感,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當然愛國情懷的產生并不是一節課程可以實現的,教師要持續滲透,以史實為基點,逐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
四、以史為鑒——增加實踐鍛煉
“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再多的理論知識學習也只是“紙上談兵”,要想讓學生具有更強烈的歷史文化傳承意識,教師還需增加實踐教學活動,構建實踐課堂,讓學生對歷史文化進行切實的感悟,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又能將歷史知識與自身的生活實際相融合,促使學生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4]。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內容,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變遷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重點,這其中“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最早的鐵路產生于光緒二年,“滬淞鐵路”的產生,讓中國人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國交通以及通訊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新精神。尤其是通訊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如圖1)。為了加深學生的體會,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車輛競賽活動”,分別開展推車、自行車、電動車競賽活動,當然在競賽時要保證學生的安全,讓學生通過不同的交通工具體會交通的進步;也可開展“通訊競賽活動”,用不同時期出品的手機進行通訊實踐競賽,座機、老年手機、智能機等通訊工具的進步,促使通訊水平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國的進步、時代的進步,增加了對民族的認同感,并致力于為民族的發展而努力。
五、以史為鑒——重視課外延伸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可以說歷史知識存在于我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教師僅依靠課堂的有限教學時間,顯然無法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5]。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地進行課外教學延伸,讓課外教學成為高效課堂的一部分,也可通過鑒賞史料、欣賞經典等方式,讓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量不斷增加,科學素養逐漸提升。
例如,在教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時,涉及很多文字材料知識,這些材料過于理論化,很多學生理解較為困難,但是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對材料進行分析。這就需要教師補充視頻、圖片等更加形象化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前對這些課外的圖片以及視頻資料進行預習,在課后通過這些資料進行知識鞏固。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改變單一教學的現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開端,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教師就可多補充課外視頻、圖片等資料,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現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相關的史實資料,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去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成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史料和經典,構建高效課堂,對學生進行熏陶,一方面強化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增加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松.淺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J].速讀(下旬),2018(12):39.
[2]孟凡瑞.以史為鑒傳承經典: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學教學參考,2018(25):69-70.
[3]楊同卉.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7):68.
[4]劉德心.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0(4):78-79.
[5]陳凱.通過“六步教學法”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J].中學教學參考,2018(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