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科
高中物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且主要以實踐為基礎,涉及多方面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而探究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核心,要加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與思考欲望,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探究式教學,不僅有利于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同時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一)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看重學生的成績,且以成績來刺激學生學習物理,不僅達不到顯著的教學效果,甚至還可能引發學生的反感情緒。只有學生真正愛上物理知識,才能將興趣轉化為動力,進而提高學習能力。探究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索。
(二)能夠構建學生的物理知識
基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自身心理活動后能夠構建知識體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另外,為使學生沉浸于學習狀態中,教師可以通過物理模型的設置、物理實驗的演示等方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在自由、舒適的學習環境中構建專屬的物理知識體系。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概念會更加深刻、牢固,有利于促進物理課堂效率的提升。
(三)能夠促進學生智力品質發展
信心、意識、情感等都屬于智力品質,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改善枯燥、無味的課堂氛圍,還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更別提發展學生的智力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提升。而探究式教學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意志信心,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學生進行物理學習,實現學生智力品質的發展。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一)重視物理的特殊性
教師將探究式教學法滲透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對物理學科的特殊性進行充分考慮。在講解物理知識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講不僅是學習過程,更是知識感知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轉化為更加具體的內容,使學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物理知識,加強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所以,教師要重視物理學科的特殊性,在物理教學中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
(二)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探究
在不斷推進探究式教學的進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留足時間去思考、探索。但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時,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教學,而不是死板、單一地進行理論教學。
(三)注重物理實驗課的作用
實驗教學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很多物理知識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時,要合理融入實驗教學,使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在實踐中,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教師要加強對物理實驗課的認識,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實驗探究式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強化理解、增強記憶。
三、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探究式教學的策略
(一)利用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改革,對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解相關物理知識,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空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教師仍以知識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物理素養的培養,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沒有太大幫助。雖然這一教學方式在短時間內能夠顯現出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長遠角度來看,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與記憶不扎實,很容易遺忘,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也阻礙了學生長遠發展。所以,在日常的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成績很高,但實際上并不能很好地應用物理知識,或者動手操作能力不足等。因此,為了使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不斷探索、創新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能力。具體來講,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將物理實驗的內容通過合適的方式在適當的時間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以此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自主操作以及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要作為參與者給予學生幫助與指導,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的是,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物理結論。
(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現象都離不開物理知識的應用,因此,教師在運用探究式教學開展物理教學時要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知識講解過程中引入學生更熟悉的生活現象,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的距離,使學生在熟悉的學習氛圍中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思維。例如,在“光的折射規律”這一物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常見的生活現象引入課堂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究,不要一味地采用口頭講解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如硬幣放在有水的水杯中,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多個硬幣;筷子插入水杯中會變彎曲等,這些現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折射現象。通過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不但有利于轉變學生的被動地位,改善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高度提升。在現階段物理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式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探究方式之一,在加強學生知識理解的同時,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設置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相比于國外教學模式可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我國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能力更強,但就實踐能力而言,我國學生與國外的學生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一現象離不開教學模式的影響。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更偏向于知識灌輸,時間一長學生也更喜歡被動聽講的學習習慣,這不僅不符合如今教學體系的改革要求,同時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會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首先,可以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通過這一方式讓物理知識更形象、具體,降低學習難度,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一步主動進行物理知識的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主動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大膽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另外,在教學情境創設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教學目標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摩擦力”這一物理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注意不要偏離現實生活,可以向學生講解常見的摩擦力現象,如大雪天汽車安置防滑鏈等,讓學生對摩擦力這一概念有初步認識后再進行具體知識的講解。為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情境設置,如“同學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摩擦力現象”“以往學過的知識哪些和摩擦力有聯系”等,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回想自己所見到的摩擦力現象,回顧以往學過的知識,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高中物理教學的發展,實現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物理知識,高中物理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這一方式將抽象化、不易理解的內容轉變為更具體的知識內容,便于學生理解與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物理實驗的重視,適當引入實驗內容,另外,還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進行探究式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享受物理學習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許雙林.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文淵(高中版),2019(3):622.
[2]郝永福.課改后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