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新近提出的歷史自信重大概念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從提出堅定“四個自信”到強調堅定歷史自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覺和精神主動的不斷強化。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構成有機的統一體。歷史自信的提出,為堅定“四個自信”奠定深厚的實踐底蘊,提供接續奮斗的歷史啟迪。強調歷史自信,不是對“四個自信”的簡單添加,而是進一步夯實堅定“四個自信”的基礎。新的趕考路上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
[關鍵詞] 歷史自信;? “四個自信”;? 辯證關系;? 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 D2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2-0004-05
2021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定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這次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向黨內外、國內外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和成熟”。112月27—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結合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要求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2022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又強調:“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在提出堅定“四個自信”的基礎上又強調堅定歷史自信,意義重大而深遠,需要深刻領悟。
從提出堅定“四個自信”到強調堅定歷史自信
黨中央提出“四個自信”有一個過程。“四個自信”的核心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詞第一次提出是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在這次大會的開幕詞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2此后,在黨中央文獻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中高頻率使用這個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詞語在多個意義上使用。
首先形成的是道路概念,這是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表達的含義。1983年7月,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的《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黨中央發出《關于全黨學習〈鄧小平文選〉的通知》,要求全黨學習把握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主要內容。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強調搞社會主義必須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
接著形成的是理論概念。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黨中央開始對鄧小平提出的思想主張進行體系化的理論概括。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同年召開黨的十四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9個方面,指出:“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93年出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4年把以前發行的文選作為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式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此外,還有從事業和旗幟意義上使用的概念。20世紀末黨中央提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作出內涵闡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系統概念,并提煉概括了具體內涵,指出:“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發出“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號召。首先提出了堅定“三個自信”的要求。
文化自信的概念最先提出來是在2011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大在提出堅定“三個自信”的同時也指出:“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考察時進一步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明確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個自信”發展為“四個自信”。
2021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上提出必須堅定歷史自信。他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歷史自信。”在堅定“四個自信”的同時必須堅定歷史自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今天,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歷史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內在關系
深刻認識歷史自信提出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必須弄清楚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的關系。從邏輯上說,雖然歷史自信提出于“四個自信”之后,但其內涵不具有時間先后的含義,不宜進行順序排列。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置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歷史自信的內涵不是一個層面上的。然而,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有著內在關系,構成有機聯系的統一體。
“四個自信”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相互支撐,不可分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作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于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奮斗的力量支撐,“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1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統一起來,集中體現了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什么路、舉什么旗、以什么狀態不懈奮斗的精神面貌。
堅定歷史自信的提出,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于其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實踐底蘊,提供接續奮斗的歷史啟迪。就“四個自信”而言,道路自信決定方向和命運,理論自信確立信仰信念和思想指導,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證,文化自信形成精神支撐和心理基石,而歷史自信則為堅定“四個自信”筑牢堅實穩固的根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創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以大歷史觀的視野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探索中找到的正確道路,堅定道路自信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的創新成果。黨的百年奮斗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實現了一次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傳統的結果,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新實踐的發展,堅定理論自信具有長期的歷史積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在黨的百年奮斗經驗總結基礎上,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升華和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注重黨內制度建設,加強以黨章為根本遵循的黨內法規建設,為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提供了保證。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關于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認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趨于成熟和定型。制度自信來自于我們黨長期實踐,具有厚實的歷史鋪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滋養,用黨的紅色基因打造了以紅為底色的政黨文化。黨的百年奮斗實踐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黨和人民提供了進取向上的精神食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推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取得了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豐碩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文化自信建立在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文化建設基礎上,具有充足的歷史底氣。
綜上所述,“四個自信”源于黨的百年奮斗,堅定歷史自信為堅定“四個自信”提供了思想邏輯、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就會影響堅定“四個自信”;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相統一,要求堅定“四個自信”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堅定歷史自信為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和強調歷史自信,不是對“四個自信”的簡單添加,而是夯實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形成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貫通,在“四個自信”基礎上又提出歷史自信的重大概念,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時空維度上更加寬闊的視野。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作出了鄭重、全面、權威性的科學總結,全會通過的決議為堅持唯物史觀、正確黨史觀提供了經典范本。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定歷史自信的新要求與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決議內容相結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就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
新的趕考路上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1把堅定歷史自信作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優異答卷的關鍵,意味深長。
黨的事業是一場接續奮斗的接力跑,歷史在傳棒交接中發展,并奠定前進的基礎。歷史不能割斷,對歷史的自信決定著現實的自信和未來的自信。歷史自信是對百年奮斗走過的路充滿底氣、表現繼往開來的志氣、彰顯勇往直前的勇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否具有自信,既是政治立場問題,也是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一個對自身歷史缺乏自信的民族,難以把握前進的方向,也難以走好未來的路。歷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集體記憶,不容有任何的扭曲,絕不允許任何人扭曲和破壞莊嚴的歷史記憶。從黨的百年奮斗實踐中堅定歷史自信,必須堅決抵制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為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掃清霧霾、排除障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勝利,為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創造了有利條件,堅定歷史自信決定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能不能以昂揚的斗志和飽滿的精神,跑出黨的事業接力賽新一棒的好成績。
新的趕考之路不好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使命十分艱巨。14億多中國人民形成齊心合力、團結一致的奮斗局面,需要以共同的歷史認知為思想基礎。歷史認知之所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是因為認識歷史構成的知識是人們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歷史可以告訴人們自己民族的古往今來,告訴人們在奮斗中遭遇了什么以及是怎樣走過來的,告訴人們應如何去規避風險和贏得勝利。如果一個國家的歷史認知不能為人民提供堅定的歷史自信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就沒有凝聚人心的力量,這個國家的民族和人民就失去了齊心合力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因此,歷史自信的增加依賴歷史認知的正確建構;歷史認知的基礎越牢固,歷史自信的程度就越強。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通過深刻認識過去來堅定歷史自信,以堅定歷史自信把握當下、面向未來,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貫穿黨的百年奮斗全過程,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使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堅定歷史自信必須在新時代的接續奮斗中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團結帶領人民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奮斗。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堅持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決議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提出了“十個堅持”,凝結著黨和人民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智慧。經驗告訴我們,對歷史了解得越深刻,對未來就會看得越深遠。黨團結帶領人民走過的路,為走好未來的路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卓越的歷史智慧。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就是因為歷史經驗是最好的營養劑。堅定歷史自信,把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堅持好、運用好,是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重要保證。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增進團結統一。黨和國家事業的興旺發達是依靠團結統一實現的。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團結統一最重要的是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歷史自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增強斗爭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敢于斗爭”是決議總結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必須練好的內功。
新的趕考之路要交出的是一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優異答卷。向歷史汲取前進動力,加強黨史學習,增加歷史自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凝聚起14億多人民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ZD01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齊衛平,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
責任編輯 / 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