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 向泊妍



[摘要]數字化審計轉型是企業實現高質量審計及智能化內控的關鍵突破口,先進的數字化審計已成為企業提升內部控制水平與業務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我國先進裝備制造企業Z公司旗下金融服務公司的發展歷程為例,揭示其多樣化的業態形式及其在業務流、信息流、價值流上的數據融合,剖析其數字化審計轉型的路徑特征,總結經驗,為行業數字化審計提供一定的應用價值和啟發示范效應。
[關鍵詞]數字化審計? ?業務流程? ?轉型路徑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2022年,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發〔2022〕2號),旨在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可以看到,大智移云物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催生下的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在數字化變革下,隨著組織管理及內部工作體系的變更,企業傳統的組織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可能已難以滿足未來數字化發展要求,傳統的內部審計方法也已不適應新的業務審計需求,數字化轉型對企業信息獲取、信息數據識別、應用分析等提出新挑戰,而企業信息數據獲取及處理能力是高質量審計的“穩定器”。因此,企業數字化發展亟需同步數字化審計轉型,以發揮更多價值創造、數據信息服務、風險警示作用。
受信息化條件的制約,傳統“監督型”內部審計在功能實現、角色定位與價值創造等方面存在諸多局限,使得傳統內部審計價值鏈長期陷入“低端鎖定”的困局,難以有效實現內部審計價值鏈的突破與躍升。因此,探索構建適應組織數字化場景發展要求的新型內部審計是當前內部審計創新發展的關鍵任務。在大數據技術發展中,數字化賦予企業新的價值資源,業務流層面的價值鏈轉變為信息流,龐大的信息數據具有隱蔽性,供應鏈環環相扣,但蘊含無限的潛在價值,整個業務價值鏈數字信息之間邏輯和勾稽關系將是有效發現風險點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釋放未來新型數字化審計活力與潛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數字化背景下,探索、總結業態融合環境下的內部審計轉型路徑和實現機制,對于未來全面提升內部審計服務水平、成功實現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分析思路
本文通過對案例企業數字化轉型背景及意義進行梳理,從上層戰略到底層業務模式深入剖析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解構和明晰企業數字化轉型動因與實現機制,探討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試圖通過對本案例企業的深入總結研究,鮮活地揭示公司數字化轉型機制,剖析其過程的變化,將業務融合趨勢下典型審計模式進行概括性總結,為其他數字化審計轉型企業提供經驗借鑒。
(二)案例選取
本文選擇Z金融服務公司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遵循了如下原則:一是案例典型性。Z金融服務公司最早成立于2002年,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也是行業內最早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廠商金融服務平臺。2009年,通過融資租賃模式實現設備銷售收入就超過80億元。二是案例啟發性。Z金融服務公司信息化水平一直位于行業前列,實現了穩定的數字化審計模式,其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及實踐機制具備示范性。該公司主要面向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靈活、便捷、低成本的融資租賃與保險等設備金融服務,通過20年的發展逐步成長為一家綜合性廠商金融企業,業務遍及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服務范圍涵蓋凝土、起重、農業、環衛、土方、樁工、路面、消防等多種機械設備門類。
(三)數字化審計轉型動因
信息技術具有二重性,“環境觀”和“工具觀”,即信息技術具有“環境”和“工具”的雙重屬性,既構成了未來所要面對的“環境”挑戰,同時也成為我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
具體而言,“環境觀”是從內外部環境的視角認為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的動力在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外部國家政策對審計要求不斷強化,對企業數字化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攀升,同行競爭及模仿的審計模式不具備可復制性。從內部環境來講,企業數字化水平的提升,傳統審計對象逐漸數字化,企業的營銷、風控、運營和服務等經營管理活動也都在逐步數字化,這就倒逼內部審計也要通過數字化轉型進行適應,實現與審計對象的同步,減少迎審成本,提高審計效率,解決“審什么”的問題。
“工具觀”是基于對信息技術特征和工具屬性的理解,將信息技術視為一種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方法。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大智移云等信息技術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工具。“工具”的迭代升級和有效運用,促使企業審計縱深發展,各項數據信息的應用及潛在價值被發掘,解決“怎么審”的問題。
在“審什么”與“怎么審”的關系上,審計環境的變化導致企業審計目標及任務的變化,而成功的審計模式需要借助審計工具的實現;審計工作的變化也會導致審計范圍與審計方式的變化,以便更好地達到審計目標,最終改變整個審計環境。環境和工具的雙重作用形成推動數字化審計轉型的合力,同時也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審計環境的耦合關系。
三、Z公司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
(一)案例企業介紹
Z金融服務公司是一家中國領先,擁有廠商背景,集融資租賃、銀行按揭、分期業務管理、保險業務管理等平臺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公司,其為母公司Z生產的全系列裝備制造產品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務。隨著母公司業務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Z金融服務公司在工程機械行業內將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有效結合形成了行業典范模式。Z金融服務公司不斷探求變化,重視內部信息化水平,確立了“基礎建設、平臺創新、產業運營”三個戰略階段,信用銷售管理體系的建設、共性平臺的搭建、運營平臺的創新、金融產品的豐富、海外金融體系的完善五個重點板塊將把Z金融服務公司打造成為廠商金融公司的標桿。
Z金融服務公司的經營特點使其具備競爭力的獨特優勢,能通過相對低價的市場開拓成本,借助共享廠商已建立的完備銷售渠道,從區域、設備、客戶三個維度對產品政策和風控措施進行不同組合的細化區隔,在靈活的定價基礎上,精準控制成本和防控風險。與此同時,Z金融服務公司與廠商已建立余值、退出的順暢機制,擁有母公司長期提供的資金和信用支持,并依托業內領先的信息化公司,自主開發了國內第一款融資租賃系統,目前其運行的第三代系統,是國內第一家基于SAP CRM leasing模塊增強開發的信用銷售系統。
(二)Z公司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
企業的數字化審計與傳統審計有著較大不同,尤其是融資租賃行業,Z金融服務公司作為我國廠商的標桿金融企業,其數字化轉型路徑離不開母公司戰略布局,依托母公司資金及技術優勢,通過基于業務全流程融合的過程監控、遵循上層業態實現體系搭配下層循環改進機制,開展分階段實現機制,最終實現了數字化審計轉型的目標。
Z金融服務公司在數字化審計轉型路徑上,具有顯著的業態融合特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業財審數據融合,二是各業務形態融合。各業務形態融合表現為業務的表層形態(信息數據的載體、價值鏈),系統的底層數據形態和數字化審計輸出形態的融合。首先開始的是業務模式及流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Z金融服務公司的廠商模式使業務具有特殊性,業務流程的響應速度是提升業務服務質量的關鍵,其總體業務模塊分為三部分:貸前、貸中和貸后(如圖1所示)。貸前部分主要為客戶服務接洽,進行評審與調查,合同簽訂,前端信息的錄入至關重要,業務流程環環相扣,前端錯誤如果事后才發現需進行整個業務流程的調整,所以審計在事前階段就得反映客戶業務模式是否與系統、合同一致,做到事前預警規避;在貸中階段基于前端合同實質開展實際性業務,包括廠商設備的簽收起租、貨款支付等,數字化審計將實時監控設備起租情況,入賬時點與貨款支付等是否及時準確,實現過程管控;在貸后階段為整個業務流程的結束階段,主要關注客戶回款與日常業務問題處理,完成合同服務,數字化審計將實時監控客戶還款情況及業務處理情況,各項異常指標能快速定位風險領域,集中處理。為了提升公司信息化響應和業務處理能力,實現審計全流程管控,Z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了上層業態實現體系搭建,從總體戰略角度上實現了業務流、信息流、價值流的三流融合;體現了業務數據呈現的三個階段與不同形態,最終匯聚到數字化審計平臺下。業態數據轉變進程:從最開始基于最底層業務流,進行信息化系統的錄入,轉移為線上化運行,將信息流集中于一體化平臺,再到信息流之間的價值挖掘,實現線上化、智能化、數字化審計目標。
在數字化審計平臺,借助業務全流程管控系統提供的業務流信息數據,進行風險建模、風險點設置,應用于全流程業務監控,業務鏈的環環相扣讓數字化審計的重點從傳統的事中實施階段審計前移到事前準備階段,整體工作流循環產生的數據信息前后驗證,能更好地將審計工作反饋于前端,實現事前有反饋、事中有監控、事后有總結。不斷豐富審計數據于審計模式,業務線與審計線并行,以便實現審計與業務的深度耦合。
上層業態體系表現為三流融合數字化審計目標,即價值鏈上的數據實現系統流轉、迭代融合,是信息數據之間的傳輸形式與階段性的展示形式,而保障這些業務數據流的有效運行與融合的是下層循環機制,分為三部分(如圖2所示),分別是保障層、管理層、作業層,是實現數字化審計的轉型的必要組成部分。保障層、管理層、作業層分別進行事實管理、信息管理和開發管理,旨在實現內部數字化審計持續性風險監控的目標。
1.管理層。屬于三個部分的核心,通過對風險戰略的制定,風險預警點的設置,進行數字化審計規劃,實現精準定位,更能通過作業層對整個業務反饋的信息進行全流程監控;為使審計更貼近業務,需進行人員配置與數字化人才培養,以便進行有效管控利用,實現高質量審計目標;未來更需要針對審計實施反饋制定未來優化戰略,不斷提升審計能力,讓審計結果更好的服務管理層決策。
2.保障層。屬于三個部分的中間環節,是實現數字化審計轉型重要途徑,為公司審計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針對管理層提出的數字化戰略與優化方案,提供技術性評估,制訂相應開發計劃,對審計團隊識別的風險點和內部控制缺陷,分配資源開發并進行項目管理分配,對技術提供質量保證,維系整個系統正常運行,日常對系統配置運維人員,有效避免系統突發故障或信息風險。
3.作業層。整個循環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包括基于業務流程融合的信息管理平臺、審計信息展示平臺、信息數據庫、系統運行邏輯等,表現為數字化審計的具體運用,如影像識別、賬務管理、自動稽核等,能為審計項目的實施提供線索或風險點,從而鎖定風險領域,其數字化產出成果是實現高質量審計目標的重要工具,作業層滿足審計的流程管理需求。
三個層面之間相對獨立,若要實現有效的工作循環,需要一個快速溝通響應的共享機制。共享云服務能夠實現信息開放共享,無需當面溝通,降低溝通成本,能有效進行缺陷跟蹤與客戶服務,實現快速聯動響應優化;對問題處理經驗與工作技術的總結,形成成熟的問題處理模式,有效提升各方業務問題分析和處理能力,降低問題發現成本;對經驗開放共享,能夠對新的風險及舞弊手段實現預先預警,由此形成一個持續完整的循環優化體系。
數字化審計的實施基于底層業務融合的信息數據,同時也要有數字化工具的支撐,而數字化審計轉型的實施得分階段開展,以適應公司發展階段、業務特征與審計戰略。Z金融服務公司成功的轉型模式基于其在此前開展的分階段數字化轉型戰略,通過有序布局推進,最終實現穩定的數字化審計迭代階段(如圖3所示)。
首先是第一階段,Z金融服務公司從最早創立至2013年,實現了各業務系統的模塊化管理,從業務到后端財務,完成業務數據的信息錄入,開始實現線上化管理,但各業務系統并不完善,存在系統關聯及信息傳輸效率不足問題。第二階段是業務信息系統融合階段,即業財融合階段。在此時期,Z金融服務公司打造了國內第一款SAP CRM leasing模塊增強開發的信用銷售系統,實現了部門之間的系統融合,將業務信息集中于一體,此階段是企業開展數字化審計與轉型的重要階段。第三階段是數字化審計階段,即業財審融合階段。前端業務信息系統的穩定與數據沉淀,為后期數字化審計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該階段主要任務是持續迭代,審計部門在確認技術原型可行的情況下,再進行持續迭代和規模實施,優化和完善數字化審計系統,修補漏洞,保持數字化審計體系的先進性,并通過搭建審計系統,實現數據分析、審計作業和審計管理功能的有效貫通,從而形成業態融合、部門協同、智能迭代的數字化審計模式。
內部審計的目的在于價值創造與組織運營提升,大數據審計基于底層海量數據,通過系統內部運行邏輯與風險模型,評價并改善企業風控能力,并在已經建立的分析模型上不斷地改進和優化,再次搭建起數據分析的框架,在所有數據缺陷的整改下,不斷地改進數據的質量,最終將不斷發現業務經營規律與潛在數字價值。在Z金融服務公司數字化審計轉型過程中,不斷通過一體化業務系統,建立微觀層面的數據、模型、工具和系統,提升數字化審計生產力;同時,同步推進制度、流程和人員等生產關系的重構,建立新的數字化審計環境與上層制度,實現業態融合的數字化審計新模式。
(三)數字化審計轉型效果
在傳統業務的審計模式中,審計人員缺乏公司業務全程管控能力,無法深入有效審計,但各項有效審計措施的實施均需建立在業務模式基礎之上,審計人員從業務模式入手再轉為審計專員,其學習過程較長,更多的是進行低難度重復審計工作,不具備連貫的工作銜接,難以有效提升審計工作質量;業務流程中相應的風險存在隱蔽性,風險領域的識別與精準定位難以實現,數據價值難以有效發揮;習以為常的固定審計模式難以適應新的業務模式增長,缺乏持續化改進能力,最終造成業務與審計的脫節。
Z金融服務公司通過創新審計數字化轉型,依托數字化審計工具,實現了業財審數據融合,取值便利化,準確可靠,并且降低了數據傳輸風險;不斷積累的審計數據在存儲、加密、擴容、留痕上能做到有效保護;通過數字化平臺管控,實現了自動預警,可識別并降低了系統風險;其可視化的數據結果簡潔易懂,能有效進行數據分析;對于數字化審計人員,制定了系統權限管理體系,權責劃分明確,通過業態融合的過程監控,提升了數字化審計人員能力、工作效率,使其成為具備業務知識和數字化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體現人的價值。Z金融服務公司的循環優化機制,各作業平臺各司其職,通過共享云服務、JIRA(一款事務與項目跟蹤軟件)等助力互通,進行持續跟蹤與缺陷服務,使得數字化審計具備持續優化改進能力,形成長效治理機制。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內部審計以“工具+流程”的模式,以及內部審計對于數據應用的廣度與深度,在組織數字化審計轉型過程中,逐步豐富工具和流程內涵的新型數字化審計必然成為企業轉型方向,也是推進和釋放內部審計活力與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組織整體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數字化審計很重要的一個特征是持續監督,要實現持續不斷的監督,需將模型內置于平臺,達到自動運行、過程監控、結果可視,這個平臺與數字化審計系統對接,并與保障層和管理層銜接運作,實現持續迭代升級。在數據層面,表現為“數據→異常→線索→問題→舞弊→優化→開發→數據”持續輸出管理;在管理層面,表現為“作業→管理→問題→優化→作業”持續循環迭代,整個循環嵌套在海量的業務數據中,靠數字化審計工具實現,整個過程需要配套的機制保證有序運轉。
(一)數字化業務轉型是數字化審計的實現基礎
首先,企業應意識到企業數字化業務轉型的重要性,制定流程再造方案,不斷提升公司信息化工具水平,將業務數據管理線上化。業務線上化可更直觀地采集業務流程數據,便于進行審計結構化語言的轉換,有助于審計分析工具進行關鍵字段提取,可使企業內審工作人員從逐個業務模塊的繁重數據收集中“解脫”;其次,業務數據調取和存儲線上化,讓內審需求數據更便于可視化分析,從數字化系統采集實現高質量審計數據。只有審計對象實現了信息化和標準化,實現業態融合,才能做到針對性挖掘和分析數據,充分運用審計環境的變化推進審計數字化轉型。
(二)配套的數字化審計管理機制與人才培養體系是數字化轉型的后備力量
企業新舊審計模式的轉型,內審工具對流程數據的自動化提取水平逐漸準確,必然讓數據安全管理成為數字化審計管理的重要環節;企業數據信息化方便了數據共享與信息傳輸,數據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內部信息數據的獲取、下載、使用、共享等均需進行權限控制,需注重數據安全,從數據存儲、管理等方面進行優化,保證提取的數據有效,從而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數據基礎。同時,新型數字化審計要求更高,不僅對審計水平有要求,更需要引進一定信息技術能力、分析管理思維、業務處理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熟悉國家新推出與數字化審計相關的管理辦法及政策,確保數字化審計應用合規與可控。
(三)持續優化機制是推進數字化審計轉型的必要保障
企業應當按照數字化轉型需要進行投入,依據數字化審計系統開發計劃、制定預算,分階段靈活推進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實現資源投入和使用的最大化,與審計環境相適應。隨著業務規模和復雜性的提升,內部審計技術水平及實用性要求不斷變化,對新的風險領域識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修復等均需保障人員參與。為了更好地貼合企業業務需求、強化內審監督評價與增值服務能力,需要內審工具開發技術人員進行深入溝通,不斷更新以流程驅動、前中后臺分離的專業化數據挖掘工具,優化已有的規則、腳本和模型體系,委派專人跟進系統開發、調試等進程,并對開發進程等環節進行全程督導,不斷拓展數據化審計領域,推動企業內部審計數字化進程。
同時,管理上需不斷優化,按需求調整內審組織架構,從實際需求出發,提升組織架構的合理化程度,使審計工作精細化程度更高,合理的分工安排與責任劃分能更有效推進企業數字化審計轉型。
(四)共享溝通機制是推進數字化審計轉型的重要渠道
內審部門應建立一個審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審計信息資源可有效幫助內審人員把握更加精準的公司業財數據信息,這些審計信息資源一方面來自于企業內外的政策條例,包括工商、財政、人民銀行、稅務、銀保監會等企業外部監管機構發布的文件與動態;另一方面來自集團總部層面制定和下發的一系列制度通知。這些資料直接決定了內審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向和審計重點,而審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統一收集梳理后,可根據領域分類進一步細分到各個審計控制程序里,不僅內審系統規則可持續優化,內審工作人員也可更便捷查閱所需資料。
此外,還應建立跨部門協作響應機制,從管理資料與數據收集開始到審計差錯調整事項,各個部門、小組之間應相互交流配合,作業層、管理層、保障層通過共享溝通實現快速響應處理,對事前收集、事中稽核、事后調整進行有效跟蹤,從而提升內部審計數字化轉型工作效率。
(作者單位: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郵政編碼:410000,電子郵箱:2253876610@qq.com)
主要參考文獻
[1]馮雪彬.基于“三流”整合的循環嵌套式數字化審計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 2021(7):143-147
[2]張婧.內部審計數字化轉型實踐探索:以中國人民銀行貴陽中心支行為例[J].中國內部審計, 2021(6):54-58
[3]張慶龍,何佳楠,芮柏松.內部審計工作模式與信息化關系的歷史演進:基于信息技術二重性理論分析[J].財會月刊, 2022(2):91-97
[4]張新鵬,馮均科,李之媛.數字化驅動下“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式的構建與實現[J].財會月刊, 2021(8):110-116
[5]張艷,周永釗.大數據審計在Z公司內部審計中的應用與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 2022(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