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周月
【摘要】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相對落后的教學理念及其他因素,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存在著閱讀與寫作習慣整合不佳的問題,不夠重視閱讀和寫作的結合,這不僅影響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制約著他們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積極落實閱讀和寫作策略,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還能改變學生對語文閱讀和寫作的觀念態度,讓學生自發主動地進行閱讀和寫作,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基于此,本文先分析閱讀、寫作在語文中的地位,再概述閱讀對寫作的影響,旨在分析閱讀和寫作整合習慣培養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體的路徑來實現閱讀和寫作的整合,從而為提高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和提高教師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提供有益的指導。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 閱讀與寫作整合?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12-03
讀寫水平既是一個人人文素養的具體表現,也是綜合能力的重要表現。但是,目前在學校的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結合不夠、重讀輕寫等問題不僅影響了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抑制著他們寫作技巧和語言表達才能的發揮,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文將以讀書和寫作相結合的方式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加以探討作為主要研究課題,旨在系統全面地分析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習慣整合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一)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思維的重要方式。閱讀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思維深度,還可以匯集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和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和個性。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能力是保證學生有效學習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前提,閱讀能力也直接影響著信息的獲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有效開展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能力。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作為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寫作是應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情感、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文素養,且還能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與想象力。在寫作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材料,離開生活是無法寫出好的文章來的。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只有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留心生活,積累生活感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才能使學生在寫作時才思敏捷,賦予文章以無限的生命力。當然,教師還應組織豐富多樣的寫作活動,讓學生按主題寫作、欣賞佳作和講評作文等,以此了解什么是好文章,好在何處,進而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
二、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相互影響
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習作的有機結合,找到兩者的結合點,用寫作來促進學生閱讀,使閱讀為寫作服務。首先,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和經驗。小學生生活經驗少,而寫作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想法,閱讀可以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增強學生的同理心。隨著材料和情感經驗的積累,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有針對性地、用真摯的情感寫出文章。其次,寫作可以從閱讀中汲取素材,從而開闊思維。茅盾曾經說過:“從事寫作的年輕人,最好是在開始寫作之前先看一看別人的作品,試著去分析它,在結構、人物、環境的描寫上指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有缺點。”這啟示我們應該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教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別人的寫作思想和寫作技巧,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通過模仿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最后,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體現在學生語言的豐富積累。最基本的寫作是詞匯的使用,閱讀是學生積累詞匯的重要途徑。要想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大量的閱讀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而寫作則能更好地運用閱讀所得知識,加深閱讀印象。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關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習慣的整合培養,實際已經有許多教師注意到這一問題。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兩者整合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下:一是是否與學生學習狀況、生活相貼合,部分教師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寫作習慣的整合,但未能與學生生活、學習情況巧妙融合,教學培養效果則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目標;二是教學培養過程中是否實現師生之間比較好的溝通和交流,在好的溝通與交流下,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閱讀、寫作中的困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引導學生整合閱讀與寫作;三是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若閱讀、寫作習慣的整合培養過程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閱讀、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未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則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或只是被動接受,最終是不利于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的。
四、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習慣整合培養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讀寫能力
使用多媒體開展課堂教學的形式十分廣泛,尤其是在學校語文課程中,這并不僅僅因為多媒體富有視覺效果沖擊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多媒體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者的讀寫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習者的自主性學習。
因此,在《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先運用錄像和聲音制作動態的戰斗場面,使學生更直接地體會到戰斗的殘酷,并知道現在的幸福是多么來之不易,是用無數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既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作品中所傳達的深遠含義,也能在主觀上重新學習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觀看了視頻之后,學生也會認真品味關鍵詞,并體會五壯士的英勇精神,然后進行詞語和句子教學。在這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還能夠運用多媒體把詞匯、句型、圖畫和文章呈現在學生眼前,同時加強學生對詞語和句子的掌握能力。當關鍵句子被描述時,暫停播放進行講解。例如,“頓時,石塊像雹子一樣,帶著五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在句子中、在文章中理解詞語的語境。
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比傳統的閱讀課程效果更好。多媒體將原本比較抽象、枯燥的書本內容,以一種更加直觀、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給學生。這種新方式給學生帶來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枯燥的文本相比,直觀的視覺呈現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更有利于學生寫作材料的積累,更有利于學生成長。空間的領域更廣闊,更能滿足學生成長的心理特征。
(二)結合課外素材,提高讀寫能力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教學中,雖然課堂教材是精華,但數量少,語言寫作源于生活,是作者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后不斷思索的產物。因此,教師可以用課外閱讀的形式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語言,用課堂所學的內容描述生活,找課外閱讀材料,結合生活材料提高素養,把教育還原到生活中。因此,在培養學生讀寫能力過程中,可相應組織學生開展某個主題下的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立足生活、立足實踐,使學生體驗到主題下的生活樂趣與閱讀樂趣,對事物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隨時記錄下來,再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記錄展開寫作。學生經過這些實踐活動,讀寫能力必然能夠逐步提升。
此外,教師應堅持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促進寫作的原則。教師要使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找到方法和技巧,使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意識和能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諸如《神秘島》《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外神話傳說》《追夢的小鳥》《格林童話全集》《科學家故事100個》等適齡讀物,幫助學生拓展眼界、增長見識、提升語言建構及運用能力、提高審美及創造能力、增強理解能力。在學生課外閱讀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就課外閱讀讀物寫一寫讀后感、自我體會、自我收獲等。在學生自我閱讀結合自我寫作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都可以得到鍛煉,且閱讀和寫作能力之間可以相互作用,進而促進學生獲得綜合、全面提升。
例如,在學習完課文《開國大典》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向長輩請教一些關于開國大典的典故,并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典故供大家欣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開國大典的資料,還可以增強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在教學課文內容時,可以適當地擴展和改變原有的講話方式。以生動有趣的講故事形式,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勵他們獨立閱讀。當學生讀完一本書后,教師應及時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并以書寫“讀后感”的方式,促進學生讀寫結合。“讀后感”反映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有些學生寫作的時候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寫。這一切都是因為學生的文學積累不夠。“讀后感”是對學生感知文章的描述,這種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實現學生閱讀與寫作一體化的全面培養。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由專業教師和相關研究人員精心挑選的,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教學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來談談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事實證明,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總結出來的對文章的理解相比老師的填鴨式教學更透徹,記憶更牢固。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實現閱讀與寫作習慣整合培養。當然,光看課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文學基礎,適當擴充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開闊視野,積累好詞語、好句子、好故事,寫作時不再大腦空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四)引導閱讀范文,把握寫作思路
小學階段高年級學生在閱讀、寫作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對此,教師想要進一步高效地整合閱讀和寫作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就必須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本思路,并積極積累閱讀范文中的優美詞句,將其應用到實際寫作中去。
例如,五年級的“即景”景物寫作,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把握好三方面教學重點:其一,抓住景物特點,進行細致觀察;其二,依照一定順序進行描寫;其三,使用適合的寫作手法。在寫作教學中,一些小學生的文章內容存在空洞、照搬照抄作文書的現象,既缺乏寫作中心,又缺乏豐富內容,質量普遍較低。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從典型文本閱讀入手,結合本章節文章來進行二次閱讀,在閱讀中把握寫作思路,積累寫作素材。譬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四季之美》閱讀材料,讓學生自己想一想以下幾點:該文章是怎樣描寫四季之美這一自然景象的?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的?按照怎樣的順序開展寫作的?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學生通過文本內容回顧,再進行同桌之間的交流,能夠很快把握《四季之美》的閱讀思路,即它是依照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黃昏、冬天——早晨的順序來進行寫作的。期間,教師依靠梳理閱讀內容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四季是怎樣描寫的,并積極模仿該閱讀文本的寫作手法,然后融入自己的創新想法。總的來說,就是教師要在學生找不到寫作思路,寫作質量差,不知從何入手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范文的方法策略,使學生在閱讀中理清思路,并根據范文來進行寫作實踐,提高寫作能力,培養閱讀輔助寫作的習慣。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與任務,但在實踐中是緊密結合、相互作用的。對此,就需要教師更加注重閱讀與寫作兩者間關系的把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將讀、寫科學合理地融合起來,激發學生對閱讀、寫作的興趣,進而潛移默化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靜.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與寫作結合教學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3):33-35.
[2]曹莉.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中架設閱讀與寫作橋梁的措施探討[J].求知導刊,2020(25):12-13.
[3]周丹.淺談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J].漢字文化,2017(13):30-31.
[4]馮華清.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路徑探討[J].求知導刊,2020(4):51-52.
[5]周忠輝.淺析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整合[J].黑河教育,2015(1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