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玲清
【摘要】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相較于幼兒園以游戲為主的活動形式,小學階段則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如果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缺乏貫通性,勢必會對幼兒的心理帶來強烈的不適感,從而影響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而任務意識的培養作為《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社會準備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助于幼兒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的要求,逐漸使幼兒能夠獨立完成小學的各項任務,因此,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是否具備任務意識直接關系到幼兒在小學階段的表現。由此,本文將從任務意識的概念、意義以及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現狀及原因,探索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培養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策略,使其更順利地走進小學。
【關鍵詞】幼小銜接? 大班幼兒? 任務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8-0148-03
當前,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門話題,它全程貫穿于幼兒園三年的保育教育工作中,但針對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的這個特殊需求,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把握重點。2021年3月,教育部頒布《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明確指出幼兒入學要做好社會準備、學習準備、生活準備、身心準備,其中社會準備又包含任務意識、交往合作、誠實守規等內容,本文將幼小銜接視角聚焦在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中,希望給這個特殊階段的幼兒如何培養任務意識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幼小銜接中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意義
(一)任務意識的概念辨析
所謂任務意識,在心理學上是指具有完成別人交給任務的主觀意愿或者主觀傾向,而幼兒的任務意識是指幼兒能夠在家長或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具有完成某項任務的欲望。
(二)任務意識的培養意義
1.培養任務意識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幫助幼兒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勇于探索與嘗試等良好的學習品質,而這些品質恰恰能夠在幼兒樹立任務意識、完成任務要求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對于任務意識比較強的幼兒而言,其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能夠有更加明確的目的,面對任務時也能有計劃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遇到困難時還會用自己的分析能力有創造性地思考探索完成任務的方式方法。對于任務意識較差,甚至缺乏任務意識的幼兒而言,其在行為活動中往往較為散漫,缺乏目的性,做事也總是拖泥帶水,不僅需要父母或教師的管理,還常常在完成任務的途中自行放棄,不利于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
2.培養任務意識有助于幼兒適應小學的生活
任務意識強的幼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為,上課更專注,在學習方面,也能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和良好的學習成果。相反,任務意識差的幼兒上課目的性不夠,堅持性不夠,對成人、老師過于依賴,難以適應小學生活。因此,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更像是幫助幼兒掌握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能夠促使幼兒形成學習的內驅力,為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帶來積極影響。
二、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現狀及原因
以下現象能引起很多一線教師的共鳴:
(1)幼兒早上換下來晾曬的衣服、毛巾傍晚回家前無人認領,任由教師提醒呼喚,還是無人問津,最后都要由老師一件一件辨識歸還。
(2)老師布置的收集物品的任務,隔天來總有部分幼兒忘記帶,給的理由就是:媽媽沒給我準備、媽媽忘記了……
(3)老師布置的觀察及記錄等任務,總能看到家長包辦代替的痕跡,如幼兒疫情居家計劃表,部分幼兒的計劃是由家長書寫規劃,幼兒全程并未參與;遠足活動觀察昆蟲等的任務也是由家長完成,班級分享時,這些幼兒就無法參與。還有小幫手沒完成任務就去玩了,種植角無人照顧導致植物死亡,區域活動個別幼兒無所事事、隨處晃蕩……這些現象都是幼兒任務意識薄弱的表現。
影響幼兒任務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幼兒多數是由爺爺奶奶等老人代為照顧,隔輩親、老人的教育觀念等原因使老人對幼兒過度寵愛,導致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較為薄弱。甚至一些家長覺得自己做事更簡單省心,包辦替代了幼兒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得幼兒逐漸失去鍛煉的機會,也失去完成任務的能力。同時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只是強調對知識的積累,導致幼兒自主意識的培養被忽視,也使得任務意識的培養陷入停滯。其次,從幼兒自身方面來講,由于幼兒時期的個體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發育不成熟,常常難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開始出現獨立意識,想成為活動主人的欲望也愈發強烈,但由于社會經驗和知識積累不足,導致幼兒在活動中常常有始無終,難以持久,完成任務的能力薄弱。
三、幼小銜接工作中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策略
(一)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幫助幼兒明確任務要求
幼兒任務意識薄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對任務的要求不明確,比如我班小幫手的任務之一是早來擺杯子、掛毛巾,可有些幼兒擺完杯子就去戶外了,問其原因時,一臉無辜地看著老師:“我已經擺完了杯子,我任務完成了才去玩的。”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環境創設很重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商量小幫手的任務,用畫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用幼兒的繪畫作品創設小幫手的版面,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與版面的操作互動中,明確小幫手的任務及自己是周幾的小幫手。
針對幼兒玩完玩具不收拾、衣服毛巾無人認領的現象,可以將其納入班級公約的內容,創設環境,讓幼兒有意識地記住自己的衣服并及時領走,明確要及時收拾玩具的任務要求。針對區域活動無所事事的幼兒,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規則明確、任務清晰的區域環境,如準確投放材料,避免多余因素的干擾,也可以用記錄單幫助幼兒明確任務。幼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所以教師要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使幼兒能更準確地定位活動的要求。
(二)利用多種途徑,培養幼兒任務意識
1.利用集體教學活動,形成任務意識
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班級所有幼兒都參加的教育活動,是促進全班幼兒任務意識養成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方式,有選擇地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社會活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教師通過講故事、讓幼兒分組討論、實踐等方式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由自己完成,不會的愿意學,逐漸培養幼兒主動承擔任務。教師在各種節日來臨之際會開展相應的美術活動、音樂活動,讓幼兒制作一束花、一幅畫、一個領帶或表演一首兒歌、手勢舞等方式給大人過節,讓幼兒帶著對大人的愛,帶著任務動手操作,逐步形成任務意識。
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明確,各環節的組織教師心中也有目的,同時用明確清晰、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幼兒傳遞,讓幼兒有目的地開展活動。當然也會有幼兒游離任務之外,教師就要及時提醒,再一次讓他明白要求,幫助幼兒將注意力遷移到任務中來,樹立任務意識。
2.運用符號制定計劃、記錄任務,培養任務意識
大班幼兒對生活情景中的文字、符號感興趣,也愿意用圖畫、符號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此,我們讓幼兒每天記錄任務。幼兒書包里每天都備一本任務本,他們利用離園前的時間,記錄今晚回家的任務,并向家長口頭傳達。這任務可以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比如需要練習的技能、溫習今天的新本領、收集物品等,也可以是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措施方法,還可以包括重要事件,如提醒爸爸媽媽閱讀《中秋節放假一封信》,簽字并上交回執單等。我們將一改之前由家長通過班級群接收任務的方式,轉變為幼兒口頭向家長傳達自己記錄的任務本方式,當然,幼兒對自己記錄的符號任務也能夠更快識別并回憶,有利于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
疫情居家期間,我們鼓勵幼兒用符號、繪畫等方式給自己做一份居家計劃表,可以是一天的,也可以是一周的,讓幼兒在自主計劃的過程中明確自己每天的任務,并根據計劃表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讓幼兒自主成長,自主完成任務,培養任務意識。
3.通過家園共育,強化任務意識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活動的開展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與主動參與,所以,我們利用家長會、家園聯系欄等向家長傳遞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我還利用我班兩位小學教師的家長身份資源,給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內容的答疑解惑,緩解家長對幼兒入學的焦慮,重視幼兒積極主動、不怕困難等各方面品質的培養,改變家長只注重知識技能而忽略其他方面培養的做法。
我們將任務意識培養的意義、策略與家長溝通,提出需要其配合的事項:每天檢查幼兒的任務本,并監督幼兒實施,完成的以打勾或貼紙的方式做個標志,沒完成的不做標志,讓幼兒自己承擔后果;幼兒需要自主完成的事情,家長就創設一個寬松的家庭氛圍并允許幼兒自己完成,不可包辦代替,如居家計劃表、觀察昆蟲記錄表等,可以啟發、支持幼兒完成;經常給幼兒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掃地、澆花、洗自己的毛巾等,要求幼兒認真完成,培養幼兒責任感,強化任務意識。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發展幼兒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1.開展各種游戲活動,發展完成任務的能力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是幼兒基本的學習方式,也是幼兒活動獲得發展的基本途徑,游戲能夠反映幼兒的發展,能夠鞏固幼兒的發展,還能夠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不知不覺發展獨立完成任務的執行力。
在角色游戲中,扮演小吃店老板角色的幼兒,要學會禮貌服務客人,思考吸引客人的方法,嘗試制作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客人走后,還要收拾碗筷打掃衛生。建構游戲中,擔任小小工程師的幼兒要學會搭建各種各樣的建筑物,在建筑物不牢固、不美觀、不適用的問題中積極探索解決的方法。在音樂游戲中,每位參與表演的小演員要學會如何擊打樂器節奏、如何配合同伴的演唱才能呈現出良好的舞臺效果。幼兒在各種游戲中沉浸式參與,不認真負責將被取消游戲資格,在活動中明確任務要求并努力完成角色、游戲所賦予的任務,無形中獲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發展。
2.設定循序漸進的任務難度,潛移默化地鍛煉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太難的任務會讓幼兒產生畏難情緒,從而產生退縮、抗拒的行為,太簡單的任務對幼兒又沒有挑戰性,無法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這兩種現象都會讓幼兒無法獲得能力上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定循序漸進的任務難度,制定可行的目標,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幼兒踮起腳尖能夠摸得著,通過持續性的任務安排,鼓勵、支持幼兒獨立完成任務。
如在種植活動中,我們在不同階段對幼兒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階段,能夠清楚地記得自己的任務,即給植物澆水、記錄;第二階段,能夠按時主動獨立做好任務,并做好記錄,認真負責;第三階段,會針對種植角出現的問題能夠通過查閱圖畫、尋找資料等方式解決問題、尋求答案,有責任心,堅持不懈。我們也會適當延長布置任務與完成任務的時間間隔,比如:第一階段,當場布置任務要求幼兒馬上完成;第二階段,要求幼兒兩天后、三天后甚至更長時間交作業,鍛煉幼兒識記任務的能力。當然我們也更要關注能力較強與較弱的幼兒,根據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設定不同的任務難度,鍛煉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3.運用鼓勵方法,激發幼兒完成任務的潛力
幼兒有上進心,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應該適當鼓勵、適時評價,促使幼兒更加認真負責地執行任務,激發幼兒的無限潛力。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給予具體的表揚,讓其有積極的心態對待任務,比如美術活動后一位小女生認真地收拾物品、折疊桌布,在我及時、恰當的表揚下,更多的幼兒參與其中,還將美工區的柜臺收拾得干干凈凈,也處理了沒墨的勾線筆,還想出儲存超輕黏土的合理辦法。幼兒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時,我們也要表揚他做得好的地方,用溫和的口吻指出不足,并鼓勵他想出更好的方法。正面的評價能夠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重新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能促使幼兒創造性地執行任務。
四、結語
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任務意識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我們要客觀認識到當前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現狀,了解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培養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策略,培養幼兒良好的任務意識及執行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丁茜.聚焦幼小銜接,培養幼兒任務意識[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1):36-36.
[3]沈文娜.家園合作培養大班幼兒良好的任務意識[J].教育導刊,2014(11):84-85.
[4]孫英敏,原媛.幼小銜接:科學做好社會準備[J].遼寧教育,2021(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