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孫愈中
【內容提要】紀錄片在進行中外文化交流時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傳播載體,它對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智利著名紀錄片導演帕特里克·古茲曼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本文認為,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的進程中,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題材的紀錄片要有效拓展國際傳播空間,其路徑建構應該是:用全球視野的創作思路選擇拍攝題材,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元素推向世界,以中外互通的話語形態贏得世界認同,讓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拓展傳播平臺。
【關鍵詞】國際傳播紀錄片? 題材選擇? 中國元素? 話語形態? 平臺拓展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①紀錄片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增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載體之一,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有許多中國好聲音與中國好故事應該以紀錄片的形式對外實行廣泛傳播。而在信息傳播不斷走向全球化的當下,紀錄片在努力拓展國際傳播空間時就必須建構一條有效路徑。
一、用全球視野的創作思路選擇拍攝題材
在創作面向國際傳播的紀錄片時,題材選擇是關鍵,既要堅持文化自信、傳播民族精神,又要聚焦全人類都關注的主題。“如何在兩種異質文化之間尋找合適的立足點,這些文化信息又將以何種方式呈現,是否有益于雙方的文化交流都是跨文化傳播內容的考慮因素。因此跨文化傳播首先要有國際視野,從全人類的角度策劃選題。”②作為反映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世界紀錄片,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它在傳播各民族經濟成就、社會進步和生活多樣化的過程中,既為人類提供了觀察世界的窗口,又促進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在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背景下,我國的紀錄片要努力用全球視野的創作思路來選擇拍攝題材。
能夠在國際社會廣泛傳播的紀錄片,必須聚焦人類共同感興趣的題材,以此來傳遞如何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在2020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獲獎的28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除去5部國外紀錄片,國產紀錄片主要有三大類型:一是關注文化紀錄的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國》和《下南洋》等;二是關注并追溯歷史紀錄的作品,如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東方主戰場》和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從中國到中國》等;三是許多反映典型人物的紀錄作品。③這些紀錄片既有歷史向度又有時代特色,因此起到了既叫座又叫好的效果。
在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中,創作者還要多用國際化思維和全球化視野選擇拍攝對象,讓作品融入全球化語境。通過把中國理念、中國元素、中國形象寄托在具體的人物和真實的故事之中,使觀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創作者的傳播意圖。喜歡聽故事是所有人的本性,無論是國內觀眾還是國外觀眾,故事性強的紀錄片一般都會受到他們的普遍歡迎。因此講好融通中外的故事,是國際傳播紀錄片獲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來自英國的愛德華和來自美國的克里斯提娜已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任教多年,2017年他們決定結為夫妻,于是在校園內舉辦了婚禮。紹興電視臺記者不但拍攝了婚禮現場,還記錄了他們在紹興的工作和生活等過程。這部題為《我們結婚吧》的紀錄片,不但在英國BBC和美國斯科拉電視臺等境外媒介播出,還獲得了第十八屆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節目人文、自然類紀錄片三等獎。④
用全球視野的創作思路來拍攝國際傳播的紀錄片,既應該講究題材在不同語境下多元化觀眾可以接受的普適性,還必須追求傳播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有效性,并作為國家形象視聽塑造的一個整體戰略來對待。從《2020紀錄片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進入國際傳播渠道的國產紀錄片,大多以中國文化為題材,以講述中國故事為主要內容,關鍵詞是文物、科技、節日、美食等。目前,題材的多樣化與主旋律的國際化已成為我國紀錄片表達的一個亮點,像《中國的寶藏》《神奇的中國》《華彩中國》《佳節》《絲綢之路》《早餐中國》和《舌尖上的中國》這些紀錄片,有效拓展了中國形象在外國人心目中的認知層面。⑤
所謂全球視野的創作思路,就是必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念指導下選擇拍攝題材,這既是國際傳播紀錄片的媒介屬性和共同命題,也是國際傳播紀錄片的內涵和意義所在,更是國際傳播紀錄片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要努力追求紀錄片的文化共性,選擇國外觀眾喜歡的題材,讓他們看得懂并易于理解,像《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作品,就是立足美食這個人類共通性很強的話題,弘揚了博大精深的各民族飲食文化,在海內外得到廣泛傳播的基礎上凸顯了中國紀錄片的原創品牌。
二、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元素推向世界
能產生全球影響力的紀錄片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可以有效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強調文化自信,突出中國元素,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創造中國自己的理論和話語體系,而是因為中華文化、中國元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⑥以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紀錄片的拍攝內容,既能把中國元素推向世界,也可以使中國紀錄片在國際語境中產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播效果。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不斷走向深入,國產紀錄片的質量在日益提高,在海外媒介機構播出的數量也在增加。像紀錄片《故宮》的國際改編版本已暢銷世界164個國家與地區;紀錄片《大國崛起》由于實行了國際化的創作思路和拍攝模式,不但在國際版權售賣中取得了可觀的收益,還在衍生產品的開發方面提升了作品的附加值。⑦紀錄片完全能夠用視聽傳播符號作為媒介進行廣泛的中外溝通和跨文化對話,以此來尋找各民族之間的共情點。中國紀錄片在價值傳遞與內容表達方面,要努力去追求文化多樣性下的價值共識,發掘更多體現中國精神、具有中國特色、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故事,從中展示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像中國紀錄片《航拍中國》和《風味人間》等系列紀錄片,之所以深受各國觀眾的歡迎,是由于此類作品的內容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是由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組成的,文化的多元性導致了世界文化的多樣化。只有尊重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堅持應有的文化自信,走民族化的紀錄片創作道路,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會受到其他國家觀眾的歡迎,才會在國際紀錄片市場上有競爭力。紹興電視臺近幾年通過黃河臺在境外媒介機構播出的紀錄片越來越多,如《搖著烏篷去北京》《翰墨蘭亭》《越地茶韻》等,內容均為反映地域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從而使紹興電視臺成為我國在境外播出紀錄片最多的城市臺。⑧
現如今我國的紀錄片生產隊伍正在不斷壯大,除了專業電視媒體以外,一些影視公司也在積極參與紀錄片的創作拍攝。其中高品質的國際傳播紀錄片則大多由國家專業創作團隊投資創作。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作拍攝的一系列重大題材紀錄片,就具有相當高的民族文化品位,完成了向世界進行文化表達的目標,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些作品因其內容的權威性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紀錄片,成為國家民族影像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還作為人類影像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有關國際組織當成人類文化遺產珍藏。⑨
三、以中外互通的話語形態贏得世界認同
美國著名美學家愛德華·霍爾對跨文化傳播活動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在人與外部世界之間提供一個選擇性很強的屏障。”⑩要突破這個屏障,紀錄片在展示文明中國形象時就必須融入世界話語格局,用中外互通的話語形態來贏得世界認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和話語形態也在與時俱進,特別是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題材,創作拍攝的主體已經多元化。許多中外合拍的紀錄片,通過兩種甚至多種語言的對話,不但建構了視聽作品的動態話語場域,還加強了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在國際傳播語境中,用紀錄片講故事還能產生一種重要的定義權,可以向世界定義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的標簽化國際形象。而國際化的語言表達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賦予中國故事新的意義和新的形式,可以讓中國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國外觀眾面前。11文化交流需要傳者與受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對話性語境是決定文化交流成敗的重要因素。用中外互通的話語形態在不同文化群體之間進行對話,能夠促進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過紀錄片向世界講述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外交策略的影像式表達。12
冷戰結束以后,世界進入了多極化時代,國家之間的局部沖突雖然還存在著領土和經濟利益之爭,但更多的是來自文明之間的沖突與對立。如果加強各個國家之間的文明對話,就能夠通過溝通,消除誤解,避免沖突,實現人類文明的融合。其中,話語形態如何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于世界上92%的人來說是外語的語言,不可能會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然而,如果來自不同語言群體和文化部落的人,通過專業人員的口譯和筆譯,使之變為用來彼此交流的語言,那么它就可以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13作為以視聽符號為復合傳播載體的紀錄片,如果在拍攝創作時能顧及文化差異,注重語態和情感力量,那么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價值,就能夠在跨文化傳播時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觀眾所接受。
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既是跨國界和跨民族的,也是跨文化和跨語言的。因此必須努力用中外互通的話語形態來贏得世界認同。“要成功完成國際傳播行為,就必須跨越語言障礙,使傳受雙方能使用同一種語言,或者說使用一套能使雙方共享意義的語碼(符碼或符號)系統,最終達到跨越國界的信息共享和思想觀念交換。”14為了突破歷史文化、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語言文字等因素的區隔,中國紀錄片在走向國際市場傳播時也要注重語態的中外互通。只有用適應不同語境的敘事方式、入鄉隨俗的表述手段,才能使作品贏得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認同。
以前,國內媒體塑造的中國形象在進行國際傳播時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在西強我弱的世界傳播語境下,中國民族文化被排擠到了邊緣地帶;二是沒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紀錄片品牌產品;三是由于中外文化差異對國產紀錄片創作理念與審美趣味的影響,縮小了國外觀眾對作品的多重讀解空間。15面向國際受眾的紀錄片,其話語形態如何,既關系到敘事是否流暢,也涉及到傳播效果如何。話語形態主要反映在如何講述故事,只有以情動人,才能通過形象直觀的感性符號來豐富作品的內涵,提升傳播的境界。要用平民語態來取代精英語態,通過敘事、陳情與說理的有機結合,在稀釋教化功能和宣傳作用的同時,紀錄片的人文價值和國際傳播效果就會凸顯出來。只有把所有視聽符號都蘊含在感人的故事之中,才能通過故事的講述傳遞某種價值理念。
四、讓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拓展傳播平臺
在數字化和網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國際傳播出現了三個全面轉向,即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平臺社交化、傳播語言視頻化。以前由國家壟斷使用的特定影視語言,現在已成為各國共享的資源。16要構建立體化的紀錄片國際傳播路徑,就必須借助互聯網這個新媒體渠道。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也要實現網絡化。尤其是在移動終端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當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既可以利用電視媒介的專業頻道,也可以利用視頻網站、社交平臺、社區論壇、搜索引擎和即時通訊等進行全方位的傳播。
面向國際社會傳播的紀錄片,在創作時也要不斷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平民化和現代化等時代趨勢,精準把握不同審美傾向的受眾需求,通過個性化和特色化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17傳統紀錄片存在著篇幅長、內容多、節奏慢等特征,而微紀錄片則具有扁平化、碎片化、細節化等優勢,更加適宜網絡傳播和移動端的閱讀,并且還可以進行傳受之間的雙向互動。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監管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線的網絡紀錄片共有259部,與2019年相比,漲幅達70%以上。這說明紀錄片的傳播平臺正在向新媒體平臺拓展,紀錄片的融合傳播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央視網、央視頻、人民視頻等傳統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與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嗶哩嗶哩等民營新媒體視頻網站,還有快手、抖音等短視頻APP,目前已成為紀錄片網絡傳播的新天地。其中騰訊視頻的《風味原產地·甘肅》銷售到Netflix后,就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廣泛傳播。18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一種選題范圍非常廣、篇幅比較短的微紀錄片正在以“微”視角,向世界各國人民推介中國傳統文化。這類微紀錄片制作周期不長,既可以紀錄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變化,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引發海外受眾的情感共鳴。實踐證明,微紀錄片在傳承和傳播地域文化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它與傳統紀錄片的區別在于更加適宜小屏傳播。筆者認為,要讓更多的微紀錄片通過網絡走向世界,就必須注重微紀錄片的品牌化建設和IP轉化,尤其要利用5G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完善關鍵技術,提升微紀錄作品的專業化水平,使更多的優秀微紀錄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新名片和對外交流的新載體。
為了適應網絡傳播,微紀錄片的創作除了題材應該本土化外,拍攝視角和呈現形態也要個性化和特色化。2018年,紹興電視臺以水鄉和船為對象,拍攝了一部題為《我的船我的夢》的微紀錄片,對紹興的水文化和船文化作了形象化的濃縮展示。作品中既有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元素,也有大紹興建設中的現代元素,結果在眾多境外網絡平臺播出后,還于2019年10月在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舉辦的“第25屆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及優秀欄目、年度頻道、年度人物推選活動”中獲得了“短片十優作品獎”。19
五、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十分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各級各類媒體也在不斷創新傳播內容、傳播載體和傳播手段。進入全球一體化時代后,紀錄片在構建國家形象、傳播民族文化和加強對外交流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它能夠將中國好故事和中國好聲音傳遍全世界,讓各國人民更好地認識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國,一個正在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現代化中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有更多的外國人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紀錄片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窗口。而如何拓展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空間,則應該建構一條切實有效的路徑。
注釋:
①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19-11/30/c_1125292731.htm.
②周湘鄂.跨文化傳播視角下《中國的寶藏》創新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01):98-101.
③戴劍平,王柵潔.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獲獎影片的題材傾向、主題流變及審美價值[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0):113-117.
④林斌.城市臺外宣紀錄片創新創優路徑探索[J].視聽,2018(11):32-33.
⑤朱珮瑤.我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現狀及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1(11):112-114.
⑥趙炎秋.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50.
⑦韓飛,何蘇六.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歷史路徑與當下迷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2):116-120.
⑧孫愈中.試論紀錄片題材選擇中的導向問題[J].當代電視,2017(11):34-35.
⑨石屹.國際傳播中紀錄片創作題材分析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03):87-90+103.
⑩【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7.
11任孟山.國際傳播是中西版“中國故事”的競爭[J].傳媒,2021(22):1.
12楊忠貴.外宣紀錄片創作的多維向度與傳播策略[J].未來傳播,2019(04):60-65.
13【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7:51.
14李智.國際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35.
15張同道.中國紀錄片的文化使命與國際傳播[J].藝術評論,2020(09):8-15.
16廖祥忠.視頻天下:語言革命與國際傳播秩序再造[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1):1-8.
17楊泯萱,孫愈中.唱響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四季歌”——評大型紀錄片《拉林河畔》的創作特色[J].電視研究,2019(02):75-77.
18何茶.《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1)》發布[EB/OL].廣電時評網.https://www.1905.com/m/news/touch/1516788.shtml.
19錢毅君.微紀錄片創新創優的路徑探索——以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獲獎作品《我的船我的夢》為例[J].視聽縱橫,2020(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