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的繁榮有著重要的影響,什么樣的經濟誕生什么樣的文化,經濟大體上對文化起決定作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關鍵在于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動搖。堅定文化自信絕不能丟棄“社會主義”的定語,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背離了我們的社會主義之根,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底色,堅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并堅信其會帶領我們走向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67
習近平總書記在原有“三個自信”基礎上特別增加和凸顯了“文化自信”一維,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書寫了新篇章、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諸多矚目成就這樣的時代背景。從這里我們看得出,文化自信的形成,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結果,是經濟建設成就帶給我們的底氣和信心,沒有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因而經濟發展本身就是文化發展的一大先決條件。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理所當然的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因為這個文化,是誕生在中華大地上的璀璨的中華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是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以及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出來的。所以,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支撐,離不開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如今,意識形態斗爭依舊嚴峻,堅定文化自信絕不能丟棄“社會主義”的定語,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背離了我們的社會主義之根,那就要堅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始終保持社會主義的底色,這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1經濟對文化的作用分析
經濟與文化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盡管在經濟落后的環境下也可能誕生出偉大的文化產品,而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有糟粕的存在,但是就總體而言,發達的經濟總歸是對文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和保證,文化的發展就得不到持續的動力,也就很難進一步得到繁榮。任何時候,這兩個方面都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1.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對此做了詳細的闡述:“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文化作為人類精神生活活動及其產品,本身也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并且這種上層建筑是建構在相應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由相應的經濟基礎決定并反過來為其經濟基礎服務的。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如果是建構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上的文化,那其服務的對象就必然會是資本主義下資本的增殖。就像不同的文藝作品背后所反映的價值觀,可以明顯地看出它是在什么樣的性質的經濟土壤下誕生的,反映了什么樣的性質的經濟色彩。因此,就文化領域而言,分析一定的文化就要直指這種文化背后支撐它的經濟基礎。
毛澤東很早就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革命時期他就認識到破除封建舊文化的影響,首當其沖應該從相應的經濟基礎方面去著手,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破壞舊文化“乃是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勝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結果。”對于封建迷信等舊文化的推翻,要想達到斬草除根的效果,就離不開對其經濟基礎的破壞,文化的解放以經濟的解放為前提。而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更明確地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體現出毛澤東對于唯物史觀的深刻把握以及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
1.2經濟大體上對文化發展具有決定作用
前面說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既然是以一定的經濟為前提的,那么經濟對文化的發展就具有決定性作用,無論是漢唐、兩宋還是康乾盛世,這些朝代時期的文化成就至今都令人贊嘆,歸根到底離不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到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社會上的文化自卑現象,究其背后還是國力減弱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有人的地方才會有社會,有了社會就會產生經濟活動,進而誕生出相應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就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構成要件。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僅依靠文化,其背后仍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實現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文化的發展才具備了物質基礎,才具有了持久的動力。恩格斯本身也批駁了“經濟決定論”,他認為經濟“決定著現有思想材料的改變和進一步發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間接決定的……”因為我們說,盡管經濟對文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并不能就此認為經濟對文化是完全性的決定作用,只能說,是在大的方向原則方面,經濟發展對文化發展有重要作用。正如前文所說,5000年的中華文明所創造出來的輝煌的文化成就,正是在于發達的經濟基礎作為保證,否則就不可能具備文化大繁榮的先決條件。
2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來源
2.1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文化自信的內涵
既然經濟基礎是關鍵,那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什么是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實行的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不可動搖的根基,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是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非剝削關系,我們才能實現按勞分配。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它堅持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使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廣大人民做了自己,不是哪個集團的剝削對象。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構建未來社會的核心問題,公有制確保了全體人民能夠共同占有生產資料,進而共同占有勞動產品,這就保證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才是人民的文化。在公有制的條件下,我們的各項制度政策能夠跟隨生產力的實際變化進行適時地調整改變,進而促進生產力向著更高水平發展,這就是遵循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規律。同樣,公有制離不開宏觀調控,我們強調“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靈活運用,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這是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讓整個社會經濟凝聚在一起,不論是哪個行業、哪個部門,大家都是具有相同利益的有機利益共同體,這樣形成的文化反映的就是人民的生活,體現的是人民的訴求。
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說就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什么別的文化自信,因為我們的文化是與我們的政治制度相適應并服務于我們的政治制度,要實現這樣的文化自信,就需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來支撐,當然,關鍵的一點在于,我們的文化自信也要相信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能夠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我們的追尋,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文化自信體現的是文化主體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對文化的認知、反思、認同以及比較等活動,形成對自身文化確信和肯定的積極性心理性特征。那么對于我們來說,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道路的高度自信,這背后有著支撐我們的社會主義的文化的基礎,也就是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所以說,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其相應的經濟基礎,我們的公有制確保了人民的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心聲,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也就是社會主義文化,我們理所應當的認同并擁護這樣的文化,并且相信其能夠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2.2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社會主義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文化的繁榮,因此堅定文化自信也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特征,即以新發展理念為基本準繩,以發展質量為第一要義,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經濟發展對于堅定文化自信而言,必須是確保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倘若我們放由經濟野蠻生長,資本的特性必然會導致庸俗和糟粕的侵蝕,長期來看不利于文化自身的向好態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必須遵循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道路模式。近年來,文藝界出現了一些不良的風氣,一些明星藝人的不當行為嚴重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離了我們的道德習俗,所以中央對于文藝界的整頓,是一次大快人心的撥亂反正,這同經濟上的宏觀調控是一致的。沒有政府的重拳出擊,西方資本主義錯誤思潮和價值理念就會腐蝕我們的精神生活,這對民族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威脅性。也只有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因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要求政府必須發揮適當的宏觀調控的作用,所以在文化領域政府同樣有著責任擔當,整治不良亂象。這一系列的動作也是在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四個字,決不允許資本主義的色彩一點點滲透。
從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來看,通過建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制度,進而保障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高漲的生產力大發展和社會進步,最終能夠在精神層面積淀和升華,形成文化自信,也就是說,我們要想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上繼續發力,現今愛國主義高漲,民族自豪感達到歷史新高峰,這都離不開經濟建設成就提供的物質基礎,同樣我們還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比較優勢,發揮好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正如恩格斯給瓦爾特·博爾吉烏斯的信中所說的,“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越發展,就越能體現出其獨特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強,我們的話語的底氣也就越來越強。
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形成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其內涵進行了豐富,這個制度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制度。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構建未來社會的核心問題,因為公有制意味著生產資料由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掌握,在中國就是人民掌握著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追求的共同富裕就是要讓人民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如果人民不掌握生產資料,就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分化,只會讓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在一個能夠實現共同富裕的土地上,全體人民的訴求能得到實現,人民的心聲能夠得到響應,這種氛圍下形成的文化就是代表人民的文化,是高雅而先進的、代表著歷史向前發展趨勢的文化。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本質上主要還是體現資本主義精英利益集團的文化,即便在表現形式上也會有反映窮苦大眾的作品,可如今這樣的作品背后更多是上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憐憫和同情,并不會提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只要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依舊存在,那也只會依舊停留在同情而已。
3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保證
堅定文化自信也需要強調“社會主義”這四個字,不能忘記這個定語。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背后,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認知,對自我的認同。它適應了新時代的召喚,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呈現。我們的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其他文化自信,決不能走了改旗易幟的偏路。這就更要求我們堅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才能守住文化自信的基本底色。在過去,尤其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以前,總是少數的統治階級掌握著絕大多數的財富和權力,并決定著分配,這就使他們同廣大勞動人民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最終演化為階級斗爭,進而帶來新一輪的財富與權力的分配。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因為無產階級的目標就是要解放全人類,最后才解放自己。我們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建社會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建立的,而當今時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有了很多新變化,意識形態斗爭依舊存在,在文化領域仍有少數糟粕存在,西方錯誤思潮也妄圖對我們進行滲透,無論是文藝界還是輿論界皆存在這樣的情況。這就告訴我們,文化自信所面臨的時代環境依舊嚴峻,挑戰仍然存在。但是我們無需感到害怕,只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我們的路線不動搖,堅持我們的指導思想,外界就無法影響我們。我們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保證我們的經濟發展不變質,我們的文化自信就不會被西方侵蝕,所以我們應當堅信,輿論和文化領域的領導權不會失去,只要敢于亮劍,積極同錯誤思潮作斗爭,就能在文化領域更加有力的強調“社會主義”這厚重的四個字。
新時代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就是提升國家的現代品質,“強國時代內含強國邏輯”,在“強起來”的時代,要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尤其是深刻理解并領悟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在實踐中豐富政黨文化,以政黨文化奠定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底氣。通過強大的經濟實力,構筑強大的綜合國力,讓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讓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世界人民心中得到更為強烈的彰顯,以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事實和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氣宇軒昂的精神面貌的同構與互動,形成文化自信的內在機理,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道路上的文化生命力。
總的來說,今天我們強調的文化自信,其根本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這種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歸根結底需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來支撐。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那么,堅持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并堅信其會帶領我們走向共同富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沈江平.文化自信建構中三個“存疑”的澄明[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02).
[6]張建忠.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論視域中文化自信的建構邏輯[J].理論學刊,2020,(0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何淼.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與推進路徑[J].東岳論叢,2021,(12).
作者簡介:王子秦(1994-),男,漢族,湖北十堰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