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紫薇
摘要:文化差異是指不同群體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從事的工作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思維方式。文化差異無處不在,小到生活中的點滴,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文章從國際商務的角度出發,來剖析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的影響。借由疫情期間,中美之間關于口罩標準的差異這一案例,文章分析了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四個因素:個體與群體的差異、產品認同差異和價值取向差異。并就如何來規避東西方文化差異,使國際商務更好地發展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商務;國際經濟
提到文化,每個人,每個行業都有著不同的理解。霍夫斯泰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指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民,由于長期以來接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經驗,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所謂的共有心理程序上存在差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無處不在,小到生活中的點滴,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而很顯然,文化差異對國際經濟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推進是有著巨大影響的。不論是商務談判中的習慣還是產品生產中的具體規格,甚至是產品包裝,都會影響到國際商務的正常發展。
2020年注定是需要讓全人類記住的一年,這一年,世界各國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烏云之下。全球陷入了醫療物資短缺狀態,此時,中國站了出來,中國的醫療物資企業放棄休假,連夜趕工。甚至有部分制造型企業調整或新添置生產線來制造緊缺的醫療物資。其中典型的有比亞迪和五菱兩大汽車生產制造商改行生產口罩。在此情況下,2020年3月比亞迪公司與美國加州政府簽訂了涉及金額10億美元的口罩合同,并取得了5.05億美元的預付定金。按照合同要求,比亞迪公司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取得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的認證。在3月抗擊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口罩企業,開通了綠色通道。允許符合中國標準的口罩進入美國的醫院。但標準沒松,要求生產與認證同步開展。由于缺乏經驗,比亞迪在規定時間沒有通過認證,因此退還了一半2.47億美元的定金。
針對以上案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及影響如下:
第一,文化差異——個體與群體的差異。其實引發上述案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原因,美國致力于打壓中國的對外貿易,以實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貿易獨大的局面,但引發這個政治原因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差異。眾所周知,歐美等西方國家標榜個體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作為控制社會主流的精英階層并不會顧及大多數缺乏防疫資源和手段的廣大民眾。在他們的觀念里,滿足精英階層的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中西方存在個體與群體的文化價值差異。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的文化特征有著明顯的不同,導致這種不同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對待個體生命的態度上。中國人比較注重整體價值,而西方人更注重個體價值。比如中國人看重家庭集體,在集體的整體利益面前個體利益必須做出讓步,這是由于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而海洋文明孕育出的西方人卻從不這樣認為,由于生產和生活方式與農業文明國家迥然不同,致使西方文化中開放多元的特點更為突出,西方人會認為沒有個體生命的價值就沒有真正的整體價值,比較強調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
從國際商務角度來看,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商務工作人員往往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他們強調個人的作用,追求個人奮斗和競爭。所以,他們通常具有足夠的能力和話語權來解決各類日常事務包括突發事件。同樣,西方的企業文化也是鼓勵員工個人努力,開拓創新。他們更多地宣揚職場是個人的舞臺,每個人的業績是決定個人工作能力的基礎,同時他們會將工作能力與個人薪酬和福利結合為一體。而在中國,我們總是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在企業中也一樣如此。同樣的個人的成就要由集體和國家共享,東方文化認為,有個人能力是好事,但這并不是評判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重點是看個人能夠為集體和國家的公共事業作出多少貢獻。和諧作為一個極具深刻歷史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表現為公平、均富和穩定。
結合以上案例,分析可得,比亞迪公司發生此次情況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家中國企業,他忽視了國際商務中的個體與群體的文化價值差異。雖然美國國內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我方也可以憑此取得巨大的收益,但此案例中價值的差異往往會大于市場的需求(此案例發生于美國疫情前期,后期因疫情嚴重此事件已發生轉變)。國際貿易過程中,只有深入學習并了解一個國家的法律法規、風土人情,甚至是行為習慣,取得一個國家的價值認可,往往才能較好地深入一個國家的市場。
第二,文化差異——產品認同差異:在上述案例中,中國企業生產的口罩無法進入歐美市場是由于標準差異問題。而其實這個N95與KN95標準的差距并不大,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該放在第一位,也理應淡化這個標準。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引發的對產品的態度,使美方不能改變這個堅持。中國自古以來遵從中庸之道,這也往往使得我國的一些產品能達到標準的95%以上即為合格品(國內或稱二等品),而歐美國家的要求是對產品標準達到極致,往往99.5%以上的產品都為不合格品,對產品認同的差異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此次事件的發生。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側重于對柔性要素的重視,在產品的設計和制造上,為了追求極致的完美,大多愿意花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對產品反復雕琢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在追求產品外在的同時也會關注到內在的氣韻,當然還得關注到產品與周邊環境的匹配程度,要做到情境相融,展現出傳統的審美特點。
如在建筑上,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在體現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宜人性的審美功效。
相反,以歐洲文化為主要代表的西方文化則較為側重對剛性要素的重視,在產品設計和制造上,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的產品,要求確保每個零部件的質量都無誤差,在產品檢測方面,也是采用最嚴格的標準來進行。從材料的選用、產品設計到最終的生產流程,西方人都在以高標準嚴要求來控制。尤其是進入機器生產的工業時代后,企業更是可以采用標準化的機械生產,于是,在產品質量方面的要求則更是嚴格,力求精益求精,做出行業內最頂尖的產品。如英國航海鐘發明者約翰·哈里森,費時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臺航海鐘,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典型,在用于航海實驗中,總共64天,只慢了5秒,遠比法案規定的最小誤差(2分鐘)還少,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
在以上案例中,中國企業忽視了美方對于國家標準和認證的檢查,以為可以特事特辦,節省時間,但是西方國家對于產品標準的認同往往大于產品的使用性能,不存在國內一些差不多、二等品的說法。所以在國際貿易中,我們往往先要取得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認證和標準認可,方可進入這個市場,這個是最保險也是最合規合法的行為。
第三,文化差異——價值取向差異。從以上案例引申到中國與美國抗疫中的表現,中國在傳統佳節春節前宣布武漢封城,同時各地區嚴格管控人口流動,十幾億人在家里關了2周多;而美國某些州在州政府宣布封閉時,許多人抗議和游行。有此差異的原因在于:中國人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隱患意識,而西方標榜消費文化和寅吃卯糧。
東方人以中國為例。中國人一向有存錢的概念,這一點主要追溯到古代中國是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因此,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就不得不考慮到氣候的不穩定和突變因素,所以必定會將余糧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并且中國社會也一向是自給自足的一種形態,自然也是要儲存起來了。所以,中國人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就一直被灌輸這樣一種概念——有錢就要存起來,即使是突如其來的中獎的人也會說“這些錢要去存起來”。中國人習慣了有多少花多少,絕不超前消費。
反觀歐美人,包括了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等。我們能發現一個現象,那里的人都敢于花錢,賺多少花多少,甚至常常是預支狀態。曾經在澳大利亞有過這種說法,那里有很多的薪資都是周薪,是不是有一種給小孩子發零用錢的感覺,而當地以年輕人為主,有些人拿了工資那晚就去瘋狂消費玩樂,然后到第二周發薪日前的幾天,晚上只好待在家里,因為沒錢了。這個的確和中國的情況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些如果從歷史上來分析,大致有如下原因,其一,美國是移民國家,敢于到新大陸來的人,多少都具有開拓冒險精神,不會墨守成規,他們有這個勇氣;其二,美國是個新興的工業發達國家,幾乎沒有怎么經歷過傳統農業的時期,他們的思想里絕對不是靠天吃飯的,因此他們沒有那種錢要留著以備后用的觀念。自然,他們不會沒有存款,問題是他們敢于或說積極超前消費。很多西方人對于金錢的概念,用一個字來概括“花”。
根據以上案例,可以分析出:在國際貿易中,我們需要了解不同國家的價值取向。對于某些標榜深度消費和提前消費的客戶,需要提前了解他們的信用和還款能力,規避一些回款的風險。既然文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而國際貿易也是必須要的,兩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去盡量協調二者,使之和諧共處。那么如何在國際商務中盡量去規避文化差異,使貿易雙方達到雙贏局面呢,本文將列出如下措施:
第一,增進溝通,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文化差異的出現是社會現象,是歷史遺留問題,所以,文化差異不會憑空消失,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方法。我們只有通過多次跨文化溝通,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然后進一步協調解決差異。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一書中,羅素說:“我到中國,原本是為了教學。但是,我在這里待的時間越長,在向中國教學方面就想得越少,而在向他們學習方面就想得越多。在那些久居中國的歐洲人中間,我發現這樣的態度并不罕見”,“那些智慧和審美的人,或者那些只享受生活的人,卻能夠在中國找到智慧、美感和人生樂趣,并樂于居住在重視這些的國度中,因為中國在這些方面要勝過煩躁、紛亂的西方。”羅素來到中國的時候是1920年,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閥割據混戰,沒有強有力的政府,人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很多西方人認為,這時候的中國落寞的不僅僅是政治地位,也包括傳統文化。但是,羅素通過在中國的親身經歷告訴西方人,他們錯了,由此也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看法。所以,通過溝通和親歷,去理解不同文化中存在的差異,努力縮進差異達到和諧是可以做到的。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自己內部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說滿漢文化的融合。在此,我們不去對這兩種文化孰是孰非做出評價。因為沒有永遠的對與錯,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比如在中國,員工和企業已經習慣了原有的集體利益至上原則。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向西方學習,對于新員工來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其工作積極性,激發創新,但是對更多的老員工來說卻不置可否。所以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一味地選擇某種文化,而是要去盡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精華部分,更好地優化自身。
第二,提高國際商務參與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當下,國際商務人士并不是簡單地掌握某國的語言就可以的,他必須要知道對方文化與本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并能夠理解,協調這些差異。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他能夠傳遞深厚的文化內涵。作為國際商務人士,首先要精通本國的文化,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很好地表達給對方。其次,他還必須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遞文化,從而協調各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掌握一門國外語言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懂得一國的語言就能與本國人民溝通,更不是懂一國的語言就能與其商務人士進行洽談的。我們必須深諳一國文化,了解該國文化底蘊和歷史才能更好與其溝通。作為商務人士,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這也是萬萬不可的。只有深入了解一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才能更好地與其溝通,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一些矛盾。所以除了要加大對商務工作者的語言培養之外,更多地要增加其對當地文化的認識,深入了解一國文化。
第三,尋求國際組織的幫助。從國際貿易角度來分析,如果在單邊貿易中有較大的文化差異,是很難協調解決的,此時一些國際組織就能起到作用了。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由于與西方各國間的文化差異,很難被他們接受,所以國際貿易無法推進。對此,我們積極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打通與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此外,我們還努力與有著類似文化的東南亞國家接近,積極與東盟國家增加貿易往來。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無疑是打破文化差異,尋求共同發展的最好實例。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功讓更多的國家看到了希望,所以,2013年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概念后,多國都踴躍參與,希望能進一步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更好地發展本國經濟。
目前,文化差異的存在依然會給部分企業或個人的跨國貿易溝通帶來一定的麻煩和困擾。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各國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各國之間能更好地互相了解和學習對方的文化。這樣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化差異的加劇,可以較好推進多邊交流并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總之,我們必須得承認,文化差異無處不在。這些差異的存在,也的確對國際商務的發展及國際貿易的推進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面對文化差異,我們需要去很好識別其產生的原因。根據其表現形式去判斷此種文化差異對我們整個的影響。要正確面對文化差異,而不是去抵抗與忽略差異。我們必須認識到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比較誰優誰劣,爭個高低上下,而是應該盡量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去解決問題,縮小差異,使雙方達到一致,形成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伏力.跨文化商務溝通與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2]周武忠.東方文化與設計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陳貴.哈里森航海鐘:人類工匠精神的典范[J].管理觀察,2017(36):1.
[4]丁子江.羅素與中華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