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妮
近年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2003年起開始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要規劃深入實施,在信息化的驅動下,教育理念更新和模式變革不斷深化,為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微課程”的概念起源于美國,在國內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率先提出。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通常時長為5到8分鐘左右。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教學的時間較短、教學主題突出。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微課擁有其獨特的教學優勢,它通過將教學重難點等有意義的問題錄制成教學視頻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呈現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出高效的教學。本文將簡要介紹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應用優勢。
一、充分展現了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和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信息化時代是當今整個世界發展的趨勢,重點是創造、開發知識。以前人們用筆、紙記錄知識,通過書本讓知識得以流傳,當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后,知識的傳播速度變快,信息量增大,教育方式也逐漸開始產生變化。微課以視頻為展現形式,是一種教育革新,它最顯著的特點是讓學生的學習場所變得靈活起來,學生能夠將想要學習的課程下載到各種移動設備上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使學習變得方便、快速,有效合理利用了時間。“微課”教學時間不長,一節微課一般只講解一個知識點,省去繁冗和無用的部分,一刀切入重點,從而達到知識的有效傳遞。“微課”正是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革新,體現了信息化時代的教育特點。
1. 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學習特點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講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強,中間有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較為理想的狀態,隨后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是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低年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20分鐘。小學生由于年齡小,還處于形象思維的階段,對形直觀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有著非常強烈的愿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微課手段將課本的抽象知識變得形象,利于小學生去注意、去理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微課”利用圖文、聲音等立體展示手法為學生帶來了生動、形象、直觀的知識講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2. 節約課堂教學時間,靈活教學空間的特點
教師錄制好的預習微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前進行預習思考,節約了課堂上寶貴的時間。當課堂上出現重難點需要講解時,如果學生無法一下子就理解,那么教學效率就降低了,微課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將本課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理清楚,舉出恰當的例子提前錄制好,有利于學生充分地理解重難點。傳統教學都是局限于課堂,“微課” 打破了傳統課堂教育的框架,“微視頻”的方式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下載或點播,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能學習,課后也能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沒掌握好的知識點,課后能重復學習,相較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微課”的利用率高,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同時,微課也為家長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家長可以先行學習,再將知識傳遞給孩子們。有了教育教學的新模式,學習就變得簡單了。
二、充分貫穿語文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
1. 助力課前預習
預習作為一項課前作業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提前預習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預習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知識的薄弱環節在哪里、在上課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教師講解的哪些內容。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提到過: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微課的短小、精煉使其在課前預習中占據足夠的優勢。學習課文前,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才能感悟詩歌深層次的情感,生發感動。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宋代陸游的《示兒》、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和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課前讓學生利用微課了解《示兒》及《題臨安邸》的歷史背景,微課中講述了宋朝歷史背景的有關資料,學生通過微課了解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為北宋、南宋兩個階段。《示兒》和《題臨安邸》就是在北宋滅亡、南宋偏安的期間寫的。提前通過微課預習這一段歷史故事,學生就更容易體會到詩人的情感了。第三首《己亥雜詩》的歷史背景則與前兩首不同,《己亥雜詩》是針對清朝統治下籠罩九州的沉悶、遲滯的政治局面有感而作的。前兩句詩表達了看不到祖國統一的悲憤和遺憾;后兩句詩則寄希望于子孫后代能統一祖國,表達了詩人至死都渴望統一祖國的迫切心情。
除了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習課文外,了解作者本人也有助于學習。例如在教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望天門山》時,課前筆者讓學生預習了微課。學生了解了詩仙李白的性格特點,他豪邁樂觀,好美酒、功名、任俠、英雄。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豁達不羈的人,當他在政治上遭受打擊時,放情山水。他追求自由、蔑視世間一切。學生對李白的生平、性格等信息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去理解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感悟作者乘坐一葉小舟乘風破浪向天門山駛來的浪漫主義情懷。這樣的浪漫主義情懷,只有詩仙李白擁有!
2. 課中重點講解
在低年級段學習中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學生只有掌握足夠的漢字才能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低年級段的學生上課注意集中時間短,可持續學習時間不長,導致在語文課堂上識字效率低,識字量少,識字遺忘率高。盡管字詞的講解是非常重要的,但想要完全講解透徹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進行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微課的優勢,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例如教學“鼓”字時,筆者通過制作微課將“鼓”字的演變過程展現出來,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微課的開始我在圖片上展示打鼓的圖畫,接著展示第一個字是甲骨文的“鼓”,第二個為金文的“鼓”,第三個為小篆的“鼓”,第四個是楷書的“鼓”。再告訴學生甲骨文的鼓左邊部分中間是鼓面,上面是飾品,下邊是支架;右邊表示的則是手持鼓槌打鼓的樣子,顯示出古人打鼓的場景。然后介紹鼓字的本義是敲鼓,擊鼓。如一鼓作氣。古時候鼓常用于戰場,激發士氣,為鼓足勇氣的來由。故引申為激發,使振作,可以組詞“鼓舞”。由敲鼓又引申泛指敲擊、拍彈。因此可以組詞“鼓掌”等。
當學生邁入中段學習,習作對于他們來說又是“一根難啃的骨頭”。習作要做到表情達意,又要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綜合表達能力,掌握習作技巧,讓學生能夠以寫作為樂趣,將會為以后的習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 《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利用微課著重引導孩子關注如何圍繞一句話把一段話寫具體。通過教學第五自然段引導孩子鎖定中心句,“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便是這句話的中心句。接著引導孩子“找出中心詞”。我們可以發現,“鳥的天下”是這個中心句的中心詞,也就是說明鳥多。那么應圍繞“鳥多”這一特點進行描寫。接著分析通過哪些具體的例子能夠突出“鳥多”這一特點呢?作者通過寫海島上的各種鳥類、遍地的鳥蛋、厚厚的鳥糞來突出鳥兒的“多”。在微課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明白僅僅簡單地寫出體現特點的例子是不夠的,我們可以在句子中采用擬人、比喻、排比等方法使句子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課堂上的時間較短,學生若來不及消化,課后還可反復觀看微課。
3. 課后鞏固復習
課后及時鞏固才能將知識內化,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微課在課下完成互動交流,針對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以及課后想加強鞏固的學生,微課是個得力的助手。教師將課堂上重難點知識制作成短小的微課,使得學生能夠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反復觀、暫停思考,由此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學“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時,通過微課講解課文《山溝里的孩子》前面四個自然段。可以看出,時間相對應,寫到了上學時和放學時景物的變化;孩子們上學的路線也是相對應的,上學時從這座山到那座山,放學時從那座山到這座山;路上的景物相對應,孩子們的行為也相對應。上學時“遠遠近近,腳步匆匆”,放學時“遠遠近近,說說笑笑”。前后的描寫都是為了表現孩子們上學路途的遙遠和艱辛。它們一段在前,一段在后。這就是前后照應。再讓學生明確一篇文章中,前面寫到的,中間或結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鋪墊。前后照應的寫法會使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增強了文章的內在聯系,使文章的結構更嚴謹。通過微課學習激發了興趣,接下來學生就能大顯身手了。請學生按照要求寫一寫學校下課鈴和上課鈴響后的操場、樓道、走廊各自的變化,使兩段話形成前后照應的關系。微課使習作教學方式發生改變,化繁為簡。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習得寫作方法。這種結合微視頻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深入講解重難點、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課堂上無法一次就理解的習作方法,課下通過反復觀看微課進行補充學習,效果將會更顯著。
傳統教學中,形式較單一,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在課堂上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樣的課堂容易枯燥,課堂效率低下。利用微課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時間。特別在疫情期間可以做到開放課堂的要求,讓學生按需學習。“微課”打破了常規教學,保留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更專一,增強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在語文教材中,課文豐富多彩,知識面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微課”能將多方面的知識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展示出來,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我國的教育教學要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傳統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讓“微課”在小學教學中真正得到有效地運用,讓嶄新的教育手段在現代小學教育中發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