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雙減”政策下,進行“小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應該立足于學生本身,一點一滴,積跬步至千里。課前,教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學會自己收集與課堂相關的資料,做好提前預習;課中,與學生一起在快樂學習的海洋中徜徉;課外,做“終身學習”的倡導者,加強師德修養,拓寬視野,更新知識。教師自己要不斷提高個人業務能力和教學質量,用精湛的業務水平去贏得學生的喜愛,不斷豐富教育智慧、提高教學水平,在時代的浪潮里,學會變革,也不忘堅守。
一、傳統小學語文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課后作業目標分層程度不足
在目前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和布置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和布置的分層程度不足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對學生進行課后作業設計和布置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只要讓學生鞏固和預習就行,不太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導致學生沒有確切的語文思維,要想更深入地理解和獲取所學的語文知識是很難的,同時,也無法靈活生動地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一定要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和布置的分層程度不足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能僅把提高學生的成績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整體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綜合素養才能有更好地提升。
(二)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上不夠多樣化
目前,大部分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采用的都是傳統的聽、讀、寫這種作業模式。受這些作業模式的影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時一直處在被動地位,且對于語文學習缺乏特別的興趣。這既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不良影響,也將給教師的教學質量形成負面影響,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情況,也不利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根本沒有達到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目的。而有的教師對布置作業的本質也不怎么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課后作業模式不夠多樣化這個問題。在布置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使作業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要充分了布置課后作業的根本要求,對學生自主學習起到一個很好的幫助,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還可以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缺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作業
盡管素質教育明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嚴格按照學科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調整教學思路,給予學生自主實踐的機會,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閱歷不足,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愿有待提升。因此,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走神、精力不集中的情況,有的甚至直接不寫,無法保障作業的有效性和自主實踐,此時教師的恰當引導就顯得非常關鍵。但是,有的教師過于注重對素質教育的簡單分析以及過度依賴,沒有結合目前的教育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真實學習能力來進行分析及研究,最終導致課后作業偏離了“主干道”,沒有起到自身應該起到的作用。還有些教師以實事求是和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主的教學工作準則,在全面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學生的方向指導和技巧點撥,導致學生對所學的語文認識不夠深入和全面,無法實現活學活用;還有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在自己寫作業的過程當中也會產生消極應對的心態,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不是很理想。
(四)教師過于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
無論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小學語文課后布置的過程中,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整教育的方向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有些教師太注重個人的權威地位,不給學生在語文作業布置的過程中提供主動選擇的機會,直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主觀判斷決定所有的作業內容和形式。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失去了獨立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和主動性,其語文能力和水平停滯不前。
二、小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的方法
(一)注重作業多樣性,拓展學生思維
常見的小學語文作業形式有預習作業、復習作業、動手作業、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等。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課前預習作業形式的多樣性,而是只重視作業給予所學內容的實用性,把它們轉化為寫作的形式,最終導致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并不是很感興趣,學生把語文學習當作是一種任務,所以學生很難自己主動地去完成語文學習。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缺乏新鮮感,最終失去學好語文的激情與興趣。學生雖然可以很被動地完成作業,但卻無法很有選擇性地進行寫作,如此一來,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創設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寫作形式,將“想象性作業”“選擇性作業”和“趣味類作業”融合在一起,以貼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學習動機。
目前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實際問題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學習風格和學校精神,與“雙減”政策的教學觀念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在布置小學語文作業時,要采用多元化的創新形式,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較好的作業習慣,達到“增效減負”的目的,同時也利于學生逐步克服恐懼心理、作業馬虎等不良習慣,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1. 確定設計目標,精細化布置課后作業
語文課后作業在設計和布置的過程中,首先要確定設計目標,教師在創新設計小學語文課后作業時要“精挑細選”。這樣做,不但能夠幫助小學生鞏固在課堂內學習知識點的印象和掌握情況,還可以幫助學生訓練學習技巧,并發展科學的思維方法。此外,教師也要精心挑選,給學生認真布置作業。而教師本人也要提前完成,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作業題目和解題過程的難易程度和特點,掌握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教師布置的作業和練習的數量和難度要根據學生上課的學習情況進行篩選,并切實防止隨機布置作業的現象。“精細化”需要指教師在課后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出最適合學生需要、最合理的作業方法。
2. 設計多樣活動,替代傳統作業
在“雙減”政策下,為活躍班級文化氛圍、充實學生的學校生活、給同學們一次表現自我的舞臺、培養同學們對于詩文的學習興趣、增強同學們的誦讀能力,并展現同學們蓬勃朝氣、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教師也可適當地舉辦詩歌朗誦大賽等活動。需要學生搜集素材、編輯視頻、壓縮上傳資料、制作PPT,并上臺演示。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訓練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秋天的雨》這一課時,作者把秋雨當作一條線索,把秋天的景物串聯起來,從整體上構建一個美麗、富饒的秋天。因此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留出預習作業,讓學生去收集和秋天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切身體驗到秋天的美好,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培養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不再是只是單一地對題目進行解答,而是優化教學手段,針對具體的授課內容進行具體分析,以達到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否則,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意識,難以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個性,從而使得教學工作開展不順利。所以,小學語文預習作業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可以使得語文這門學科的教育更加具有有效性。教師需要及時補充教學內容,時刻改變小學語文預習作業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進而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
(三)作業分層細化,提升設置效果
根據“雙減”政策,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去設計語文作業。
就課后作業而言,教師可以將課后作業分為預習作業和復習作業這兩部分。
預習作業的內容:第一步標出自然段(在學生大概閱讀一遍的基礎上,對自然段進行劃分。尤其是長篇課文,如果自然段不標清楚,就會非常影響課文分析的進度);第二步通讀課文(盡可能地讀通順);第三步就是勾劃詞語及句子(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將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都勾劃出來,留到課堂上請教教師);第四步寫課后生字、生詞(課文后面的一類生字,要求標上拼音,寫上音序,組成詞語);第五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最后就是需要學生根據預習,分享自己通讀課文的感受,了解文章要表達的大致內容。做好課前預習,學生要根據預習情況提出問題,并且自己進行感悟和思考。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不僅有利于課文講解的開展,也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環節。只有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才能讓學生學會學習。
復習作業就是完成課后相關的習題和同步訓練習題,也就是基礎訓練。這個作業需要在新課文結束后馬上就讓學生練習,一定要掌握學習的時效性,鞏固學習效果。
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比較具有靈活性的作業。“靈活性作業”是結合當前的“雙減”政策,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設計的作業。首先,可以讓學生寫日記,日記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課后時間就可以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以后寫作文打下基礎。還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名言名句,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擴展學生的文學積累,從而為以后的作文做準備。其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訓練”這項作業不用強制學生完成,可以讓家長和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去完成,有條件、有能力的學生可以每天做一篇閱讀理解。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想對小學語文作業進行創新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科學有效的語文創新作業,從而更科學地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