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興
新時期下,我國對于人才培養有了新的要求。核心素養培育是現代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教學任務,但是在之前的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很多教師認為要使學生能夠在能力和品格上得到發展,學生就必須要參與到不同的語文學科任務之中。在此情形下,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反而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我國提出“雙減”政策之后,教師需要合理地轉換思路,根據貫徹“減負增效”的原則來達到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目的。由此,本文就以語文學科為例,論析“雙減”政策背景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核心素養的培育,其實是在現代教育改革視野下的一個重點內容。但是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急于求成的心態,或者是沒有針對于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統籌和規劃,反而導致學生對教學的排斥感增強,學習負擔加重。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進一步踐行“雙減”政策,教師需要合理轉換思路,進行課堂教學模式重構,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論析語文教師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時存在的問題
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能夠嫻熟地去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并且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進行思索,所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會為學生設置大量的問題,為其布置大量的學習任務和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覺得語文學習的過程過于枯燥,甚至是在長期完成語文練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比較沉重的壓力。在這種情形下,就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負面、消極的心理,對于學生個人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造成了明顯的不利影響。
第二點是在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所關注的教學內容還不夠全面。例如大多數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一般都是以教材為導向,針對于教材里面的不同內容來對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記憶和掌握。但是就語文核心素養而言,其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了解教材里面本身的一些語言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審美意識,并且了解不同文章中所涵蓋的文化內容。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地進行內容的補充。但是就現階段而言,很多教師還不具備較強的更新意識,導致教學內容還不夠全面和完整,影響了學生的綜合成長。
第三點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一些教學方法還不夠新穎。在現代教育革新視角下,我國一直號召教師要進行教育創新,教育創新不僅僅只體現在教師所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上,更體現在教師所實施的教學方法上。對于部分教師而言,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雖然開始研究一些新理念,但是沒有將其貫穿到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了一種明顯的形式化教學現象。
二、研討“雙減”對目前語文教學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我國,教育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目前提出了許多新的政策。其中,“雙減”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種。簡單來說,“雙減”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減負增效。減負強調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以為學生減輕壓力為主,讓學生能夠保持一種更為輕松的學習狀態;增效強調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更為有效的教學引導方式,來幫助學生完成高質量的學習。而在“雙減”背景下,對目前的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第一點是教師要貫徹適度性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急于求成,加重對學生的實際負擔;第二點是教師需要貫徹提效性原則。也就是說,教師不能盲目地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放松的姿態;同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能夠產生一種緊迫感,以一種更為認真的姿態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
三、研討“雙減”政策背景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際方法
在“雙減”政策提出之后,教師需要針對于傳統的教育目標進行調整,如果教師要想達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教師必須要針對于具體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思維發展、文化傳承、語言運用和審美鑒賞等四個維度展開探索,所以下文就圍繞著“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方法進行探討。
(一)巧妙設計教學活動,發展學生活用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題海戰術來達到發展學生能力是不可行的。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不同知識的實際印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要靈活地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才能夠讓學生合理運用自己所學習的不同知識。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學習到《陶罐和鐵罐》這一篇課文,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一直圍繞著課本的情節內容進行敘述或者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為學生導入這一故事的情節,其實學生內心所產生的感觸不夠深刻。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實施環節,教師可以合理地轉換方式。比如圍繞著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故事,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出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及語言的語句,接著學生可以分角色來進行朗讀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演繹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去體會陶罐和鐵罐的實際性格。并且在學生完成了內容演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分析作者在描述陶罐和鐵罐的過程中所選擇的描述方式有什么樣的差異,所展示出來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以及陶罐和鐵罐的結局是否展示出了什么樣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來進行細致化地思考,然后將自己帶入到其中。借助這樣的方法,能夠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且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入地去分析語言,從中找到線索。在此情形下,能夠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建構以及運用能力。
(二)進行有效教學引導,活絡學生思維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經常只是朝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去解決問題,或者只是一直照搬不同的答案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想法比較僵硬。因此,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進一步達到學生發展和提升的目的,教師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引導方式。例如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對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邀請不同的學生進行回答,可能一些語文知識領悟能力差的同學會產生比較明顯的壓力,害怕自己在同學和教師面前出丑。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實施環節,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課堂辯論活動,在自由辯論的環節,鼓勵學生深入地圍繞著話題內容展開探討。比如在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這一篇課文的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兩種性格的人:一種是慢性子,第二種是急性子。圍繞著這兩種性格,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話題討論,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急性子好還是慢性子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支持不同的觀點。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急性子更好,因為做事情要迅速果斷;而有的學生認為慢性子更好,因為做事情要更為穩妥、細致,保證不出錯;但有的同學認為在做事情時不能夠過于著急,也不能過于拖延。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圍繞著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經歷來論證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多角度地進行思索,并且主動提出不同的觀點,以此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盲從,能夠有自己的想法,達到刺激學生思維的目的。
(三)合理擴充教學內容,發展學生文化素養
在核心素養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文化和理解意識,所以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去領略不同語言文字的實際魅力之外,還需要深入地進行品析,但是對于很多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文化內容的了解程度不深,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直為學生展示文化內容或者是重要性,可能學生的學習感觸不夠深刻。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實施環節中,教師可以合理地改變教學實施方式。如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學習到《紙的發明》,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可視化的片段來導入紙的來源以及其發展歷史。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可視化的片段能夠了解到,造紙術的出現對于現代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明顯的幫助。而在學生了解了造紙術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我國其他的一些文化藝術。比如學生可以想到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還有印刷術等其他不同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這些發明對于人類所做出的實際貢獻來進行視頻展示,加強對學生的教學熏陶,讓學生能夠為我國革命先輩們所創作出來的這些優秀文化內容所驚嘆,增強學生內心的文化傳承意識。
(四)合理剖析文字,感受文字之美
小學生這一群體年齡較小,其實他們自身還不具備較強的鑒賞能力。一般而言,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去領略或者是學習相關的知識。在面對不同語言描述時,可能學生很難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實際魅力。但如果教師一直讓學生去被動地謄抄這些優美的語言文字,讓其進行積累,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對教學產生排斥感。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如果教師要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鑒賞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學《火燒云》這一篇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作者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展現出了震撼的火燒云景象。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模式,比如可以不要急于讓學生去分析語言文字,可以為學生展示美麗震撼的火燒云景象,然后這時候可以讓學生自行來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內容。這時候很多學生所想到的都是美麗震撼,會用一些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實際情感。在學生描述之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去品味文章里面作者所運用的不同語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細致化地對比,讓學生研究在面對同樣的景象時采用不同的語言描述方式是否會造成不同的描繪效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發現如果自己可以針對于語言文字進行有效的加工和美化,就能夠讓不同讀者在看到不同的語言文字之后,對于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如果學生只是運用類似“太美麗了”這些通俗的話語來進行描述,可能很難吸引不同人的閱讀欲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就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實際引導,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語言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視了這一環節,就可能會影響語言文字的吸引力,以此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具備較強的積累意識。并且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之后運用語言時能夠更加深入地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語言文字鑒賞和運用意識。
綜上所述,自我國提出了“雙減”政策之后,教師必須要響應政策要求,針對于傳統的教學實施模式進行合理地優化,在遵循“雙減”政策的前提條件下來圍繞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細致化地思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目前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實際魅力,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度,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