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鶯
親子閱讀即親子共讀,是以書為憑借物,以閱讀為橋梁,讓大人和孩子通過多種形式共同閱讀的過程。通過共讀,不僅可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有效地促進課內外閱讀的和諧發展,讓孩子愛上閱讀;還可以加深父母與子女的親情,使他們深切地體驗到溫暖的愛意,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在親子共讀中,家長甚至可以從書本中受到啟發,幫助他們引導孩子們的正確行為,以便于更好地教育好孩子。可見,親子閱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實行“雙減”政策后,對于課后沒有書面作業的小學低年級段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那我們應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來推動小學低年級親子閱讀活動的有序進行,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呢?首先要了解目前親子閱讀的現狀。
一、針對現狀,分析不足,了解弊端,引起重視
(一)親子閱讀認識不足
教師要求每個孩子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間不少于三十分鐘,并讓孩子制作簡單的讀書記錄卡。記錄卡主要包括閱讀書名、頁碼、時間、閱讀態度等,從孩子每周一上交的閱讀記錄卡的馬虎應付的記錄中,就可以看出一些家長對親子閱讀的不重視。這些家長過于堅持“起跑線”理論和“分數至上”原則,認為親子閱讀只適合幼兒園的孩子,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就沒必要,應該把重心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這種功利思想,不僅削弱了孩子閱讀的積極性,而且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親子閱讀材料選擇不當
通過調查了解,發現部分家長在選擇材料上往往存在著盲目性,并沒有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的需要來選擇;也沒有咨詢孩子的建議,總是按照他人或媒體的推薦,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閱讀的興趣。
(三)親子閱讀環境創設不良
據了解,一些家長愿意花大量的金錢裝飾房間,卻不愿花錢買書給孩子看;有的家長幾乎不閱讀,甚至不斷地催促孩子認真閱讀,自己卻在一旁看電視、聊天……沒能創設和諧的閱讀氛圍與孩子共讀,勢必會削弱親子閱讀的時效性,不利于孩子閱讀能力的提升。
(四)親子閱讀方法指導欠缺
當前一些家長也意識到了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但苦于引導不當,親子閱讀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有的家長要么死守著每天的固定閱讀時間,一到時間點,不管孩子是在專注地看動畫片,還是在和別的小朋友熱火朝天地玩耍,就簡單、粗暴地強制孩子停止手中一切活動,立即閱讀;要么為了考查孩子掌握程度,閱讀完就要求孩子背誦作品中“文字優美的段落”或復述情節;要么就呆板誦讀,讀完聽完就了事;還有的就是孩子讀,家長只負責聽。殊不知這種像完成任務一樣的閱讀,失去了原來的親子味道,甚至會讓孩子感到討厭。破壞興趣,其實就是在扼殺孩子的閱讀熱情。
二、家校配合,形成共識,共創條件,有效指導
根據目前親子閱讀的現狀,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有的放矢地攜手家長,家校配合,促進親子閱讀的有效進行。
(一)幫助正確認識共讀,引起高度重視。
第一,親子閱讀十分重要和必要,親子閱讀不僅適合幼兒,也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兒童。因為此階段的兒童智力都處于最佳的開發時期,借助親子閱讀,家長通過與孩子互動交流,適時提出問題,可促進孩子思考,啟迪思維,進而提高其綜合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
第二,親子共讀的過程首先是享受親情之愛,是得到快樂的過程。孩子在無任何以學習為任務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樂此不疲地參與到共讀中的游戲、表演、交流討論等活動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所以,家長應轉變急功近利唯“分數論”的思想,明白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不要一提到共讀,首先就要對孩子提出不適當的記憶和背誦等學習任務。否則,孩子就會對共讀有一定的壓力,甚至對共讀產生排斥感。
(二)引導選擇并豐富素材,讓閱讀無處不在
小學低年級段的兒童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大人在為孩子選擇閱讀書目時,首先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變化特點,并在了解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尊重他們的意愿的基礎上,為孩子購買畫面生動形象、圖文結合的讀物。當然,在尊重孩子選擇時,家長還需對這些閱讀材料進行再次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柏,以確保材料的可讀性和質量性。
其次,大人可以結合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選擇廣泛多樣、趣味性強、主題積極向上的“活”教材進行親子共讀。這些現成的“活教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例如:“你剛才手上拿的是什么啊?”和孩子一起讀一讀包裝盒上的字。通過類似這種訓練,孩子很早就能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字。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帶孩子走到街道上,到超市去……讓他讀讀街道廣告、商品上的文字、公共設施的語言文字等,以此豐富并拓寬閱讀素材,將學習生字、認識字詞的深層含義融匯到日常生活中,從而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同時還可以借此及時地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思想行為教育。
(三)共創多元閱讀環境,點燃親子閱讀熱情
好的閱讀場所能讓孩子的閱讀興趣更濃,讓孩子閱讀更持久專注。親子閱讀的場所可以不拘一格,有書桌、床、地毯……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但是,不管孩子在什么地點閱讀,家長務必要排除干擾因素的影響,給孩子創設靜謐美好的閱讀環境。同時,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要以身作則,當孩子在靜心閱讀時,自己也能捧起書在一旁認真閱讀。相信此時無聲勝有聲,孩子自然而然就能享受到閱讀的自在和快樂,重溫親情的溫馨,享受共讀的美好時光,進而慢慢地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加強閱讀科學指導,讓共讀更深入有效
為了能幫助孩子克服閱讀障礙,讓親子共讀更深入有效地進行,大人加強對孩子的閱讀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注重傾聽閱讀,感受共讀樂趣
傾聽閱讀是孩子的初始閱讀,是孩子積累書面語言、獲得知識的一條便捷途徑。吉姆·崔利斯曾特別強調指出,一個孩子如能擁有一個能給自己讀書的媽媽,是非常幸福和富有的。對于剛入學識字量不多的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傾聽閱讀是很有必要的。在給孩子讀書之前,或要求孩子掌握某一閱讀材料時,大人要提前熟悉閱讀材料,并可有意識地給孩子進行示范性朗讀。例如,要求孩子每日誦讀朗朗上口的童謠歌謠,每周背一首古詩詞。為了能讓孩子快速地進行誦讀積累,有效地訓練孩子的語感,教師可在每節課前幾分鐘,聲情并茂地配上自己的表情、動作進行示范性朗讀,再引導孩子大聲誦讀,相信孩子會學得輕松愉快,記得更牢、更深。同時,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閱讀情況,在家親子閱讀時,事先也可以預演一下閱讀材料,再繪聲繪色地與孩子互動讀書。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應從一開始,就盡量用標準的詞匯、豐富的書面語言給孩子講故事,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否則,不利于孩子以后正確、規范地使用語言文字。不管是在家還是在校,大人就這樣引導孩子進行傾聽閱讀,相信他們在感受圖文帶給自己樂趣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把閱讀的樂趣帶給了孩子,從而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2. 注意循序漸進,引導階段閱讀
孩子最早接觸到的是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孩子在有聲有色的親子共讀中,享受快樂、獲得知識。待孩子學了漢語拼音,有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后,就應適時放手,讓孩子借助拼音工具,引導他們從看簡單的注音版圖文并茂的連環畫,慢慢地過渡到看沒有注音的文學作品;從引導看內容淺顯的童話,逐步過渡到看篇幅較長的名著,最后逐步放手讓孩子自主閱讀整本書。當然,在這閱讀的過程中,大人的參與共讀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3. 滲透科學方法,啟發思維發展
部編版語文園地的“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我愛閱讀”,主要是引導學生與大人進行共讀。這些欄目的教學,是將課堂作為一個主陣地,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讀,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讀懂閱讀內容,啟發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有趣和印象深刻的閱讀方法,將這些方法舉一反三,靈活地運用到家庭的親子共讀中,以此提高親子閱讀的成效性。這樣學以致用,實現了親子共讀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的緊密融合。如教師在與學生共讀部編版第二冊語文園地五“和大人一起讀”《狐貍和烏鴉》的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初步明白故事內容。再創設各種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法,與學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學習。學生在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故事,體會到了人物形象。教師再啟發學生思考,說說故事中的人物你喜歡嗎?為什么?你從這個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在課外閱讀中,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寓言故事?給學生提供這樣的閱讀思考單,以此訓練孩子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最后讓學生回去跟家長一起讀一讀、演一演這個故事最精彩的情節,或跟大人談一談你對故事中人物的評價等,還可以與家長用這種方法再讀讀其它有趣的寓言故事。在與家長的讀讀、演演、談談中,又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外,啟發學生深入閱讀,拓寬學生閱讀的視野,分享親子共讀的快樂,使課內外的親子共讀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4. 搭建展示平臺,適時溝通探討
在學生自主閱讀完一個故事或一本書后,教師可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閱讀的收獲、感受、遇到的疑問及和大人共讀的快樂過程等。教師還可以在班里設置“閱讀展示欄”,展示優秀的讀書記錄卡、親子共讀的相片等。通過交流、分享、展示,使學生獲得一些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還可以組建班級家庭閱讀微信群,展示平時親子閱讀的優秀事例,以此鼓勵優秀的家長,讓其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親子閱讀活動做得更好。再請這些優秀的家長,通過開家長會,交流分享親子共讀的先進經驗,促進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家長們在榜樣的科學指引下,明確努力的方向;同時在群里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親子閱讀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從而提高親子閱讀的時效性。
孩子的閱讀是在大人言傳身教中不斷領會與發展的,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抓住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有的放矢地推動親子閱讀的有效進行,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和形成終身發展的能力,邁出堅實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