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揚學
〔內容提要〕近年來,遼寧不斷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居民收入實現穩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差距日趨縮小,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由于疫情影響,近兩年遼寧居民經營凈收入出現負增長,導致居民收入階段性放緩。同時,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以及不同收入群體之間還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當前,保持遼寧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共同富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和繁重。遼寧應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高相對貧困人群收入,鼓勵先富地區帶動后富地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居民收入;共同富裕;收入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內容。隨著遼寧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遼寧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差距日趨縮小,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遼寧城鄉居民收入現狀
(一)遼寧居民收入持續增長
2016年以來,遼寧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21年居民收入比2016年增長了9072元, 2016—2021年遼寧居民收入實際增速(扣除價格因素,下同)六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1%,高于同期經濟平均增長速度,與經濟基本保持同步增長。
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平穩,與全國的差距逐年加大。2016年以來,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上漲。雖然個別年份收入實際增速低于同期經濟增速,但是從2016—2021年的平均增速來看,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達到3.6%,與同期經濟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實現了與經濟同步增長。2016年以來,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差距在逐漸擴大,絕對差距從2016年740元擴大到2021年的4361元,遼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也低于全國。見表2。
農村居民收入高于全國,增長速度快于城鎮居民。2016年以來,遼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上漲,雖然2018年收入實際增速低于同期經濟增速,但遼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21年的平均實際增速達到6.0%,高于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也高于同期經濟增速。2016年以來,遼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1年,遼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286元。見表3。
(二)遼寧居民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
工資性收入一直是遼寧居民收入來源的絕對主體,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20年,遼寧居民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3.6%,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轉移凈收入是居民收入中的第二大來源,近年來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水平,是拉動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城鎮居民的轉移凈收入僅次于上海和北京,居全國第三位;經營凈收入近年來增長持續放緩,2020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是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的主因;財產凈收入增長比較平穩,由于其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小,對收入增長產生的影響有限。見表4。

二、遼寧收入差距狀況
(一)遼寧城鄉收入差距情況
2000年以來,遼寧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在緩慢擴大,從2000年的3 002元,擴大到2021年的23 834元。從相對差距來看,遼寧城鄉收入比從2000年的2.27,上升到2009年的高點2.65,之后波動式下降至2021年的2.24。2014年以來,遼寧城鄉收入差距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比穩定在2.55左右。2019年,由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長,遼寧城鄉收入比出現顯著的下降趨勢,2021年依然延續這種下降態勢,并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相對于全國來說,遼寧城鄉收入差距不大。
(二)遼寧不同收入群體收入差距情況
遼寧城鎮居民高收入戶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工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上;財產凈收入由于基數較小,差距基本上可以忽略;中等收入戶、中高收入戶與高收入戶之間的轉移凈收入差距較小,因此,“擴中”的政策重點應該落在提升中間收入群體的工資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群體的轉移凈收入較低,與其他收入群體差距較大,其主要原因是養老金或離退休金差距較大。
(三)遼寧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情況
遼寧的高薪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工資水平較低的主要是第一產業。2017年以來,遼寧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一直是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工資水平最低的一直是農、林、牧、漁業。2020年,遼寧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82223元,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的平均工資仍然位居行業的前三位,其平均工資分別為120003元、114574元和106131元,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1.4倍和1.3倍;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工資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其平均工資分別為20951元、47093元和51278元,分別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5.5%、57.3%和62.4%。
(四)遼寧不同地區收入差距情況
遼寧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差距比較穩定。2010年以來,隨著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收入最高的城市和收入最低的城市絕對差距從2010年的8582元,擴大到2020年的19779元;相對差距則保持相對穩定,一直維持在1.6—1.8倍之間。
遼寧各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隨著各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收入最高的市和收入最低的市絕對差距并沒有擴大,2020年的絕對收入差距為6 696元,僅高于2010年521元。收入最高的市和收入最低的市的相對收入差距也從2014年開始,一直穩定地維持在1.4倍左右,遼寧各市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顯著低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三、提高遼寧居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對策建議
2022年,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保持遼寧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共同富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和繁重。遼寧應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繼續拓寬居民收入渠道,不斷挖掘居民收入增長潛力,持續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共享振興發展成果。
(一)鼓勵先富地區帶動后富地區
遼寧各市資源條件、發展情況、產業結構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而是允許有適度差距的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有助于實現這個目標。因此,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建立先富帶后富的幫促政策制度,發揮好都市圈、城市群的輻射功能,聯動小城鎮及鄉村發展,優化以城帶鄉的發展格局。要完善遼寧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激發后富區域的發展潛力。對資源枯竭的城市,積極推動城市轉型,改變單一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選擇接續替代產業。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帶動縣域發展、縣域促進大中城市繁榮的利益共享機制,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脫貧地區要培育發展專業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
(二)關注重點群體,縮小行業差距
1.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基層職工工資持續增長
一是要推動高質量就業。應該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點關注轉崗待崗職工、家庭困難職工、農民工等群體,為其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就業服務。二是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建立工資增長與消費價格指數掛鉤、與企業效益掛鉤等工資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三是建立健全企業工資調查和信息發布體系,指導各市適時發布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企業工資指導線、人工成本信息、技術工種分等級工資指導價位。四是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推動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快遞員、視頻主播等就業群體建立工會。五是加快建立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探索發布行業性最低工資指導標準,指導企業形成以基層職工為重點的工資增長機制,逐步縮小基層職工與經營管理者之間的收入差距。
2.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育藍領中等收入群體
整合遼寧的職業技術教育資源,提升藍領工人的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打通藍領工人社會流動的上升渠道,促進藍領中等收入群體成長。建議增加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經費在政府教育經費預算中所占比重,并推進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用人政策的銜接配套,打通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崗位技能培訓、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之間的通道,保障技術技能人才的待遇。縮小國有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與技術工人的薪酬差距,打通技術工人進入企業管理層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流動通道。
3.推進以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的農民工市民化
2020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按此計算,其年收入則達到48864元。按照統計年鑒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2020年全國城鎮居民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78元,中間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910元,按此劃分標準看,農民工群體人均收入就已達到中間收入組標準。因此,應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好農業轉移人口在不同類型城鎮落戶的政策;創造條件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等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保障農民工原有的“三權”,解決農民工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政府應該加強政策扶持,促使農民工就業保持穩定、技能不斷提高、職業不斷升級,與城鎮職工享受相同的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
(三)堅持就業激勵和托底保障相結合,提高相對貧困人群收入
遼寧應通過就業激勵,進一步提高相對貧困人群收入,并做好托底保障工作。一是推進產業精準幫扶。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重點支持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探索實施資產收益幫扶制度,持續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和低收入村發展。加大金融扶農力度,企業或合作社收購低收入村農產品,低收入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專業合作社、低收入農戶發展產業項目,可按規定享受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等政策。二是建立健全精準救助政策服務體系。制定社會救助實施辦法,健全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完善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認定辦法,形成精準化、階梯式救助模式,強化臨時救助功能,確保面臨特定困難的人員獲得相應救助,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吸引更多慈善資源參與精準救助。三是增加低收入人群就業的穩定性和高質量就業崗位比重。要提高這部分人群的勞動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在低收入農戶集中地區組織開展定向、定點招聘,充分開發利用公益性崗位安置本市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四是建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不同人群的社會保障待遇差距,推進制度公平,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放寬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條件,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
(四)通過鼓勵和引導高收入群體積極回報社會,提升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第三次分配在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與再分配不同的是,以慈善為主要實現形式的第三次分配是參與方自愿、主動進行的。當前,高收入群體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不如預期,需要認真反思慈善事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配套政策,一方面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慈善是高尚事業的共識,讓廣大高收入群體以做慈善為榮;另一方面要為慈善事業發展創造更為優越的環境,結合稅收制度進一步完善慈善事業的配套激勵政策。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數據管理中心(遼寧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