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趙球 張文燁
〔內容提要〕本文從國內外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經驗出發,總結了國外高等教育一體化和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成熟案例,在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東北地區高等教育的一體化建設特點,提出了未來東北地區通過推進高等教育一體化支撐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路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一體化;東北振興;新突破
注:本文受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22年委托課題“教育服務東北振興有效模式和路徑研究”資助。
面臨世界開啟大變局、國內踐行新發展格局,新時代的東北全面振興乃至我國宏觀經濟整體轉型升級,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科技創新、更加依賴科技進步。實現東北振興新突破,為國家現代化做更大貢獻,需要東北高校充分發揮作為當地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部”的關鍵作用。而東北高等教育一體化,則是踐行這一使命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徑。
一、國內外經驗借鑒
從全球角度看,自上世紀70年代起,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就開始在一些國家、地區興起,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浪潮。如伴隨著此間區域政治經濟一體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地中海地區以及亞太地區等均相繼提出、實施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一體化公約。
一是國外形成了若干成熟模式、典型案例。其一是歐洲的“博洛尼亞進程”。這是迄今國際上“最大尺度”、也是國際影響最大的高等教育一體化改革。該項目是29個歐洲國家于世紀之交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提出的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力求從構建學位學歷認證、學分轉換、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以及促進高等教育合作等方面入手,促進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該項目推進過程中體現出整體規劃、系統推進、落小落細、循序漸進等特點。其二是美國相關的體制機制建設實踐。作為高等教育一體化機制建設的重要實踐,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區域間《州際高等教育協定》《州際學費互惠協議》和加州頒布的《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實現區域高等教育合作和教育資源共享,避免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以及促進區域高等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其中,在《規劃》的引領下,美國舊金山灣區形成的高等教育共同體,以密集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組織特點,卓越性、創新性、實踐性的質量特點,以及大學間和校企之間的緊密合作特點,被視為高等教育一體化乃至共同體建設的典范并因為促成了硅谷的誕生而備受全球矚目。
二是國內相關改革探索循序漸進、方興未艾、態勢良好。其中,尤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以及東北地區的相關實踐更具典型性,總體上呈現出一些特點。其一,綜觀國內有關區域板塊:此項“跨界”“跨體制”改革,多數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基礎上提出并伴隨著經濟一體化推進的。其中,長三角這“兩個一體化”已步入良性循環的佳境。其二,高校聯盟成為現階段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形式。目前看,現階段的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實踐還主要著眼于共享高教資源,主要形式多為合作辦學、合并辦學,突出表現在那些高等教育一體化區域均涌現出來一批不同體制條件、不同地域范圍、不同學科專業的“大學聯盟”。其三,“頂層設計”引導“基層首創”。有關區域地方黨委、政府先后制定、實施了一批“指導性”的相關規范性文件。如,長三角“三省一市”制定實施了《關于加強滬蘇浙教育合作的意見》等;京津冀制定實施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等。其四,此項實踐幾乎均伴隨著著名的經濟帶、大都市圈、密集的城市群而發展。
二、東北地區的基本實踐
在國家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興起,當地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一體化的建設也相繼起步,歷經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了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東北特色。
一是注重區域體制機制框架建設。東北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圍繞整體發揮本地區高等教育基礎好、學科門類齊全等優勢,在聯合出臺《關于推進普通高等學校開放辦學加強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相繼建立了高等教育省際協作、校際交流等合作機制。近年來據此實施了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聘、平臺開放、協同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176個重點合作項目,初步形成了以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為目標,以省際、校際合作為載體,以深度協同為抓手的高等教育一體化框架體系。
二是注重區域協同育人新機制建設。圍繞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以深化校際合作、產學結合、科教融合為重點,先后組建校際導師團隊54個、合作培養基地165個。在本地區范圍內,加強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探索科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實施聯合培養重點項目32個。其中,沈陽工業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等;吉林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大學等簽署聯合培養本科生協議等。
三是注重區域協同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圍繞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相繼實施校企協同創新項目71個、共建科研平臺項目5個。其中,中國醫科大學聯合本區域130余家單位組建“東北產科聯盟”,累計培訓1萬余人;吉林大學聯合本區域高校聯合申報67個省級以上科研項目;沈陽藥科大學聯合本區域重點醫藥企業組建“創新藥物產學研戰略聯盟”,簽訂技術貿易合同132項。
四是注重區域對外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圍繞最大程度形成區域教育對外開放合力,本區域高校聯合申報國際、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聯合組建教育國際合作平臺,聯合開展國際合作項目、中外校際交流項目,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19場,組織中外教師互聘30人(次)、中外學生互換64人(次)。同時,本區域教育主管部門,依托教育部產學研用國際合作會議、中國—烏克蘭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等交流平臺,協調推進本區域高校全面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服務本區域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并取得顯著成果。
三、東北地區的下步對策建議
迄今東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一體化取得的初步成效,為其再上新臺階奠定了基礎;同時,對照國內外典型經驗,本區域的此項工作在體制機制、模式以及路徑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需要作為后續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一是深入調查研究。回顧此前本區域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一體化實踐,明顯存在調查研究不足、理論成果鮮見,而探索實踐、“試錯推進”色彩較濃的問題。新時期,有關方面應圍繞本項工作的背景環境、資源條件、未來發展方向及近期突破重點開展深入、充分研究,以作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決策的依據。
二是加強統籌規劃。目前看,盡管本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頂層設計”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較大程度上還是以“民間自發”為基礎,“零打碎敲”型的推進偏多,有關工作的戰略性、計劃性不足。為使此項工作事半功倍,切實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應在充分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及時啟動東北高等教育一體化規劃的編制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為將此項工作規劃、部署、推進落到實處,應考慮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建立由東北三省一區教育廳主管高等教育領導參加的東北高等教育一體化協調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此項工作推進中需要協調解決的重大問題。在該機制下組建辦公室,具體掛靠在三省一區某教育主管部門,負責該協調機制的日常工作。
四是支持高校聯盟“提質、擴面”。繼續扎實推進本區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聯盟、新醫科臨床實踐教學聯盟、新農科教育聯盟、外語學科發展聯盟、“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等已有高校聯盟的實體化、規范化、高效化發展;同時鼓勵在相同或相近學科專業領域發展新的跨校、跨省(市)高校聯盟,充分發揮各類高校聯盟在本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的生力軍作用。
五是鼓勵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推進本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不僅需要高校間的一體化,更需要以高校為創新鏈節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一體化。為此,應支持、鼓勵校所(院)、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根本清除本區域經濟、科技“兩張皮”及教育、社會相脫節的歷史積弊;整合本區域高校在內的優勢創新資源,共同打造一批高水平、上檔次的“大團隊”“大平臺”,爭取承擔、實施一批國家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工程以及參與國際協同創新,全面增強服務東北振興乃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能力。
六是依托大都市圈、城市群發展高校集群。發展區域高校集群是推進區域高等教育一體化的重要路徑,而發展大都市圈、城市群又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東北的大都市圈、城市群發展水平關乎東北振興全局,而時下在全國的發展格局中又處弱勢,故應將高校集群的發展一并納入本區域大都市圈、城市群統一規劃,統籌支持、共同發展。
總之,在國家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歷經改革探索實踐的東北高等教育一體化已經相繼走出“萌芽破土”和“初期培育”兩個階段,開始進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我們深信,在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在本區域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東北高等教育一體化將會再上新臺階,為新時代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