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全中
2014年以來,我國媒體融合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離現代傳播能力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深層次原因在于思路上采取的多是“小融合”“中融合”思路,而要實現媒體深度融合的目標,就必須采取“大融合”思路,才能在重建用戶連接的基礎上打造現代傳播能力和重構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
一、“大融合”思路是“小融合”“中融合”思路的升維
所謂“小融合”,即由媒體機構新設新媒體部門或融媒體中心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并列。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和省級傳媒集團等大型傳媒單位,除了總部設立新媒體部門之外,旗下的各家傳統媒體也分別設有相應的新媒體部門,呈現出“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從根本上看,“小融合”思路的本質是“+互聯網”,即只是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和手段,把互聯網業務當做傳統業務的補充而不是當成未來的核心業務,導致錯失互聯網業務的黃金發展期。
“中融合”思路是傳媒集團和媒體機構的整體化和徹底化融合轉型,通過“一體化”搭建底層統一的技術平臺,對理念、體制機制、流程、渠道等進行徹底重構和再造。“中融合”的本質是“互聯網+”,即把互聯網當做社會操作系統,把互聯網業務作為未來的核心業務,堅決而徹底地實現互聯網轉型。
而“大融合”思路,即傳媒集團和媒體機構跳出傳媒做融合,在整體深度融合轉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制度優勢,積極融入到國家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及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工作中,搭建起區域化或行業化的自主可控互聯網平臺,以實現重建用戶連接和重構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目標。“大融合”的本質是“互聯網+跨界”,即把互聯網當成社會操作系統,以實現徹底的互聯網轉型為目標,并通過壟斷性資源的跨界融合獲取收入和利潤,進而支持長期的互聯網融合轉型。
從融合實踐來看,雖然實施“中融合”思路的傳媒集團和媒體機構取得了較好實效,但是由于用戶連接失效而導致的“二次銷售”商業模式坍塌,且已經錯過了互聯網發展轉型的黃金期,難以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來支持耗時甚久的深度融合,而“大融合”能夠通過跨界獲取稀缺資源,為耗資巨大、長期的媒體深度融合提供較為充足的資金和資源,真正實現打造現代傳播能力和重構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的根本目標,因此“大融合”思路才能實現深度融合。
二、“1234”措施踐行“大融合”思路
“大融合”作為一件耗時長、任務重、系統性的艱巨工程,既需要整體觀念轉變與內部資源的互聯互通及協同,又需要積極拓展、對接和協同外部資源。從實踐角度來看,“大融合”實施的關鍵在于構建起科學認知框架,具備兩個“一把手”,打造“三智化”的區域性或行業性的自主可控平臺,提供頂層設計、體制機制、技術、人才隊伍四大保障。
第一,“金三角”認知框架是媒體深度融合的基礎。認知框架決定觀念,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媒體深度融合需要構建起系統的科學的認知框架,否則就會導致基礎不穩。“金三角”認識框架的中心是用戶,金三角分別是指現代傳播能力和服務能力、稀缺資源、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一是媒體牢記自身功能和定位是邏輯起點;二是利用制度優勢獲取稀缺資源是主流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三是通過市場化能力重構的新型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將提供足額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第二,兩個“一把手”是媒體深度融合成功的關鍵。媒體深度融合既需要利用制度優勢獲取足夠的稀缺資源,又需要強大的市場化能力來最大化變現稀缺資源,而只有具備兩個優秀的“一把手”才能真正實現。一是第一個“一把手”是當地黨委書記;二是第二個“一把手”是傳媒集團或媒體機構的一把手。
第三,打造“三智化”的區域性或行業性的綜合服務平臺是核心任務。一是重建用戶連接需要打造基于區域或者行業的小型生態系統;二是以“智慧媒體+智慧政務+智慧城市運營(智慧行業服務)”為路徑構建“治國理政新平臺”。其中,智慧媒體是傳媒集團和媒體機構的應有之義和根本屬性,也是媒體深度融合的首要任務;智慧政務是媒體政務服務的自然延伸,也是當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智慧城市運營(智慧行業服務)能夠拓展媒體的業務范圍和提升媒體的營收能力,真正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區域性媒體來說,對應的是智慧城市運營;對于行業性媒體來說,對應的是智慧行業服務。
第四,頂層設計、體制機制、技術、人才隊伍是配套條件。一是媒體深度融合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我國的媒體深度融合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包括“互聯網思維”的觀念、引導群眾與服務群眾的功能、跳出新聞做融合的思路等;二是建立起更為市場化的內部體制機制;三是采取跟隨式技術戰略;四是培養全媒體人才隊伍。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