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度不斷增加,接收與傳播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致使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遇到極大挑戰,傳統媒體記者如何能利用好新媒體為人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媒體記者必須轉變傳統思維理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利用好新媒體時代的特征與契機,做好職業角色的重新認識與定位。文章首先分析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改變,并指出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在堅持新聞職業道德不變、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變、質疑精神不變的前提下,采取綜合手段方能促進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記者 角色轉變
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給人們帶來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作為傳統媒體記者,必須轉變傳統思維理念,方能為大眾提供精彩的新聞內容。然而,傳統媒體記者一時難以轉變角色,在新聞內容的提供方面依然相對比較保守,無法走出傳統媒體的制約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改變這一現象,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必須深刻把握時代特征,做好角色轉變,以便為大眾與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一、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改變
(一)受眾的改變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受眾被分流,很大一部分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以報紙、電視媒體為主的傳統媒體的受眾數量開始大幅下降。在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以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下,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以抖音、微博等為主的新媒體平臺成為新聞與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傳統媒體的受眾大量轉移到新媒體平臺,廣大網民既是新聞的接收者又是傳播者,掀起了一場全民主播的場景。
(二)新聞記者的地位開始被動搖
在以電視媒體為主的時代,新聞媒體的生產流程為“選題-采訪-寫稿-制作-審片-播出”,記者在電視新聞的生產過程中發揮著“把關人”的作用,對信息源的把握處于絕對地位,具有較高的話語權。但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開始受到影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與發布信息,新聞記者的優勢不復存在,且開始消化與泛化新聞記者“把關人”的角色定位,傳統媒體記者的地位開始被動搖。
(三)人人都是記者
新媒體是對傳統媒體的一場革命,隨著新媒體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新聞傳播的介質逐漸轉移到智能手機上,讓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更加多元,跨越了時空限制。在新媒體時代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較大,人們通過新媒體平臺制造信息與傳播信息,信息的傳播越來越變得方便與簡單。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也能隨意復制其他新聞內容,形成了豐富的、交互性與分享性較強的新聞內容。尤其是,年輕人成為新聞媒體的主力軍,基本上每個人都成了新聞主播。可見,在“人人都是受眾和傳播者”的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具有危機感,且要及時轉變傳統思維理念,主動擁抱新媒體時代,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堅守
(一)新聞職業道德不變
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是新聞記者必須堅持的底線,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不能以自己的特權去牟取個人私利或者進行權力尋租,且不能為了流量去惡意炒作,更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去獲取各類新聞資料。傳統媒體記者雖然在新媒體時代面臨著極大挑戰,但也要堅守道德與法律底線,要尊重公民隱私,更要有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要不忘初心,永遠保持一顆善良之心。所以傳統媒體記者在堅持新聞職業道德不變,新聞報道不沖破人們的道德底線的前提下,主動融入新媒體時代,努力為人們提供更多真實、客觀的信息。
(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變
傳統媒體記者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更應該發揮專業優勢,在熱點新聞面前,要挖掘背后的本質,并將真相傳遞給大眾。在新聞報道過程中要保持客觀與公正,避免帶有個人情感。新聞記者還要時刻保持自我,避免受到利益集團的控制,讓自己難以報道客觀、真實的新聞。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要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給受眾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必須在新媒體時代得到堅守,不能因為在各類信息影響下,讓新聞報道變得不專業,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三)質疑精神不變
對于新聞記者而言,在新媒體時代必須保持質疑精神,不能與大眾一樣在遇到一則新聞之后就隨波逐流。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新聞記者,個人的約束力較低,容易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出現錯假新聞,且容易泄露個人隱私。傳統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能對新聞與信息進行考究,并能了解是否為真實與客觀的新聞,在質疑精神下能讓新聞更具真實。所以,即使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也要保持質疑精神,要通過質疑發現虛假新聞,并能及時糾正,為大眾提供真實的新聞報道。
三、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轉變策略
(一)保持政治正確
在黨的工作中新聞輿論是重要工作,是穩定社會,鞏固黨事業的重要手段,新聞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發揮其重要作用,要保持政治正確,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與大眾思想,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與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記者更容易受到多元思想的影響,且在利益、外部思想等影響下,很容易忘記初心,難以繼續發揮其在黨事業中的作用。所以傳統媒體記者必須不忘初心,時刻保持清醒,要堅持政治正確,堅持黨的領導,為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內容。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在突破束縛的同時保持政治正確,成為公平與正義的化身,在我國社會的轉型時期,利用新媒體為大眾提供更多“正能量”的、先進的新聞報道,為正確引導大眾與社會發揮其重要作用。
(二)解放思想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加強解放思想、積極創新,通過思想創新,為新聞工作提供指導與指引。新媒體時代會出現多種媒體的融合,所以新聞記者必須主動學習,適應新環境,能通過解放思想,讓新聞報道更加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例如;2020年9月,央視記者王冰冰因“快樂小草”爆紅之后作為“青年大學習”的主持人與青年群體見面。2020年12月31日,王冰冰在B站開設個人賬號并發布了一條個人VLOG,三小時內播放量突破百萬,一天漲粉200萬。這是央視在新媒體時代積極打造“網紅記者”的成功案例。作為傳統媒體記者中的年輕一代,王冰冰不僅有較高的素養,更有較高的顏值與創新能力,她通過創新思想,轉變語言風格,讓語言在保持嚴肅的同時具有活潑與趣味的特征,讓自己的形象更加親近與舒適,拉近了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除了創新思想,新聞記者還需加強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提升創新能力,要在思想解放下積極拓寬視野,掌握更多新聞技巧,提升思維能力與綜合素養,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的需求,為大眾提供更多創新性的內容。
(三)強化新聞策劃能力
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變的是傳播形式與體驗形式,不變的是“內容為王”的核心。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新聞策劃能力,不斷夯實基礎,憑借較高的專業素養,為大眾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在策劃新聞時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細分受眾,提供差異化內容,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新聞記者要評估線索內容,梳理報道方式與發布渠道,及時制定出最佳報道方案,并創新表達方式,合理把握新聞報道的度,在保持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同時,報道出讓大眾喜歡的內容。
比如,人民日報在“國慶70周年宣傳報道”中,就在精準把握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征基礎上,提供了豐富的新聞報道,給大眾帶去了無數個驚喜。在本次報道中,人民日報在明確主線基礎上,突出主題,開設多個欄目,不斷創新與深化宣傳內容。通過特色化專欄策劃,體現出媒體的特色與個性,凸顯出了新聞報道的高站位與深立意。
(四)提升綜合素質
新媒體時代是時代巨變下的一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媒體形式,技術也會不斷創新與更迭,但無論如何改變,新聞記者的基礎就是其專業素養與基本功。所以新聞記者在新媒體時代,在轉變與創新過程中,必須重視綜合素養的提升,在本崗位基礎上,扎實采、寫、攝等基本功,并不斷提升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與創新能力。面對多種媒體融合的時代,新聞記者要加強學習與鍛煉,積累經驗,方能順應媒體融合需求。新媒體時代小型活動報道較多,這些報道呈現出新聞性強、主題鮮明的特征,整個活動報道的人員數量較少,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協調策劃能力、洞察能力,同時也要具備文字撰寫、圖表編輯等各項能力。
(五)推進新聞界專業法制建設
當下新聞行業的發展處于一個全新的階段,是新舊媒體的過渡階段,雖然傳統媒體得到了極大創新與發展,但在轉變過程中重視法制建設也極為重要,必須避免出現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對整個新聞行業及當事人造成傷害。新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必須重視“真相”,淡化“真相”會失去新聞報道的價值。所以傳統媒體記者在轉變過程中,必須提升法律素養,讓新聞在真實、客觀的基礎上,還要受到法律約束。2015年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與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達成協議,確定了CNN使用無人機進行新聞報道的規范與條例,這也給我國很大啟示。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角色的轉變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體現,但在轉變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才能保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與創新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傳統媒體記者必須保持專業精神,提升綜合素養,在適應新媒體變革的同時,也要時刻為大眾與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道。雖然傳播介質與技術會不斷改變,但新聞記者要不忘初心,扎實自己的專業能力,并積極學習,讓新聞報道更加真實,符合新媒體時代大眾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石玉婷,黃鳴剛.淺析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網紅記者”的打造——以《央視新聞》記者王冰冰為例[J].傳媒評論,2021(05):39-41.
[2]盧雪堯.新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的“破圈”與啟示——以“四川觀察”為例[J].青年記者,2020(35):83-84.
[3]單景志.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探析——以亳州晚報融合發展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8):245-246.
[4]徐文昊,伍海翔.傳統文化節目在新媒體中的創作與傳播——以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節目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03):133-136.
[5]馮勝彥.新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記者優化轉型思路——以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媒體記者轉型為例[J].記者觀察,2021(23):110-111.
[6]沈智婉.傳統媒體所辦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分析——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例[J].傳媒,2022(12):50-52.
作者簡介:王塔娜,內蒙古日報社記者
編輯: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