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義 劉越飛
【內容提要】目前教育元宇宙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但是學界尚無對元宇宙如何融入新聞教育的問題進行探討。對此,本文聚焦于元宇宙技術與新聞教育的連接關系,在分析元宇宙的技術特征及其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具體討論元宇宙技術在新聞教育中的應用空間。研究發現,雖然元宇宙為新聞教育帶來教學前景,但仍有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基于此,文章對元宇宙技術可能引發的數據隱私、教育鴻溝、數字新聞倫理等問題進行省思,從技術批判的角度全面檢驗元宇宙技術在新聞教育中的技術可供性和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元宇宙 技術可供性 新聞教育 應用實踐 技術反思
數字技術可謂瞬息萬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方興未艾,元宇宙如今已經成為新的技術景觀。源于新聞業對數字技術的高度依賴性和敏感性,作為“元傳播”媒介的元宇宙正在宣告著對傳播領域的重塑和攪動,①也預示著將迎來一場數字新聞業的新一輪變革。②然而,從元宇宙的技術屬性來講,它對新聞業的影響不僅局限于新聞業務領域,也同時對新聞教育產生一定革新作用。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首批439個虛擬教研室中,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的虛擬實驗室中就已注入一些元宇宙因素。2022年4月19日,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全國首個元宇宙文化實驗室,成為“元宇宙+新聞教育”先行者。如此來看,一些新聞院校已經敏銳感知到元宇宙對于新聞教育可能產生的影響,然而,目前學界尚無對元宇宙如何融入新聞教育的問題加以分析,本文試做初步討論。
一、元宇宙技術及其教育功能
元宇宙指的是一個數字環境,參與者可以使用它來構建自己的虛擬環境。③元宇宙也是XR服務和互動的一種新形式,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空間即時體驗,允許用戶創建內容和編輯虛擬內容。④關于元宇宙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角度看法,但是大體來說,元宇宙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了新穎的技術特征。
首先是虛擬仿真。元宇宙可以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手勢等感官感知和表達的結構來無限逼近、延伸現實生活,從而完成人的身-心沉浸,這意味著元宇宙生成的虛擬空間接近于真實環境,可以讓用戶感到身體和情感上的沉浸。其次是超時空性。現實世界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物理時空,雖然列斐伏爾將空間視為一種社會性的生產空間,但是現實世界依舊受到空間有限性和時間不可逆性的制約。而元宇宙的超時空性突破了現實世界的物理邊界,是一個平行于真實時空的虛擬時空連續體,用戶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時空維度的空間,體驗無縫場景轉換的交替生活。第三是互操作性。元宇宙中的互操作性代表了用戶可以在不中斷沉浸式體驗的情況下無縫地跨越虛擬世界移動,以及繪制或重建在不同平臺上可以互換的虛擬世界的數字資產。第四,在以上基礎之上,元宇宙的虛擬體驗可以帶來很強的可持續性,不斷激發用戶進行數字內容創作的熱情和開放的創新,使得用戶長時間地浸入到虛擬世界中。⑤
趨于真實、穩定、交互感和代入感更強的元宇宙技術為社會各行各業帶來新的變革機會。在教育領域,元宇宙可以為學生、教師提供一個教學平臺,讓他們可以在一個完全靈活的、適應不同需求的環境中進行交互體驗。同時,面對現代教育系統因與現實世界日益脫節而受到抨擊的境況,元宇宙則可以幫助創建虛擬世界,模仿現實世界的景觀生態、人文環境,以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系、以教育的現實應用需求為目標導向,為教育空間創造一種極具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胡永斌等人(2022)總結了元宇宙技術的四種類型,即虛擬現實、鏡像世界、增強現實和生活日志,并提出元宇宙賦能教育行業的功能和影響。⑥
具體而言,第一,虛擬現實意味著用戶以虛擬化身的形式通過虛擬數字信息,以沉浸式的體驗直觀、立體地學習社會各項技能和知識,在復雜教育場景中進行虛擬仿真和各項社會技能的虛擬實驗,尤其是現實世界中的某些難以重復、風險較大等場景或事件,如自然災害、飛行控制、遠程手術等場景,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過去、未來等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對于教育元宇宙而言,有助于提前熟知實踐環節不斷匹配現實職業的復雜特性,從而盡可能地避免現實中的危險、失誤甚至是倫理禁區。第二,鏡像世界是通過精準映射物理空間,實現虛實交互和智能干預,就如同在鏡子中的反射一樣,是在虛擬世界中精準復刻真實世界,有效地擴展了現實世界。在教育中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通過塑造數字實驗室、虛擬學校、虛擬課堂等數字學習空間,最大程度地克服教學和學習的時空限制。學習者可以實現“在制作中學習”,例如,在歷史類元宇宙平臺上,學生可以模擬建造和修復埃菲爾鐵塔、長城等歷史建筑,以“數碼物”作為學習對象和探究支點,深入不同地區歷史和文化的內在機理達成縱向式的理解。該功能在傳統的教育課堂中是難以實現的,傳統課堂主要還是基于平面認知方式或是一些簡單的手工、實驗,鏡像復刻有利于達成數字化學習的有效性。第三,增強現實。在前兩者基礎上進行技術的升級,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疊加形成融合空間,實現虛實融合和實時交互,用戶體驗更為具象逼真,不斷接近于現實世界。學習者不僅可以延伸現實世界的知識和技巧,還可以在元宇宙數字空間進行閱讀、寫作和口語等互動體驗。現實經驗和數字經驗相結合,有助于深入理解現實世界中難以觀察或解釋的內容,從而反哺現實世界的工作、娛樂、生活需求。第四,生活日志則是基于元宇宙中的學習數據展開的自反性的學習態度或習得方式,學習者可以在元宇宙中回顧和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性地探索生活日志平臺上的各種信息。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記錄數據和學習方向,提供適當的支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和困難。另一方面,學生則可以根據實時反饋數據,有針對性地反思自身學習的短板,及時加強學習,由此師生雙方通過協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總的來看,元宇宙與教育的結合能夠將學生帶到傳統課堂之外的情境,豐富在現實教學課堂中難以接觸到的情境元素,以更有趣、可觸可感、互動和身臨其境的方式,體認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從師生互動角度來看,元宇宙與教育的結合還能夠提升師生的課堂互動頻率,營造實時交流的氛圍,通過個性化的數據生成,最大程度地達成因材施教。
二、元宇宙技術在新聞教育中的應用
既然元宇宙的技術特征為教育帶來諸種可能,元宇宙賦能下的新聞教育也變得更加可行,在此背景下,新聞教育在元宇宙技術形態下是何種姿態是值得不斷追問的。詹姆斯·凱瑞在《新聞教育錯在哪里》一文中將新聞與技術進行區分,他認為“就長遠來看,技術很難使新聞在大學中確立一席之地”。⑦但是,技術的發展還是以一種“他律”的方式嵌入到新聞教育中,或許作為新型技術形態的元宇宙能夠在實踐教學、場景教學等方向上為新聞教育提供發展進路,成為提供新聞教育新模式的重要行動者,也似乎隔空與凱瑞這篇文章進行著對話。
(一)打造虛擬新聞編輯部
元宇宙在教育領域的主要應用在于虛擬教室、虛擬校園等領域,在新聞教育中,該功能將有助于新聞媒體和新聞傳播類院校共同打造虛擬新聞編輯部。虛擬編輯部擁有實體媒體編輯部的所有職能和配置,創建現實場景的采寫、編輯、選題策劃等模擬空間,作為數字化身的學生可以無縫穿梭于各種虛擬新聞教育場景,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角色人物和不同的現實生活場景,讓學生相互扮演、相互采訪,激發學生最大的新聞實踐參與感。通過虛擬化身使得新聞“準記者”們提前了解新聞媒體的工作實際,掌握新聞采編流程,有助于解決現有新聞教學難以與新聞媒體實務操作相同步的難題。同時,通過具有多用戶虛擬環境特征的元宇宙,高校教師、媒體業界導師、學生與其他學習者形成具有社會關系的共時學習,進一步加強彼此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實現實時在線互動,從而更好地融入課堂。無限逼近在真實的媒體環境中聽課、操作,也可以幫助提高新聞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成就感。
(二)支持新聞場景化教學
元宇宙虛實融合的技術特性使得現實世界中一些復雜的“不可見”場景變得可見,例如飛行模擬、人體解剖、地質勘察等方面。在新聞領域也是如此,元宇宙可以復現新聞發布會、人物采訪、新聞調查、記者走訪、體育賽事等常規新聞現場以及由于自然災害或者人為原因發生的各類突發新聞現場。借助包括虛擬現實耳機、軟件和觸摸手套等技術設備,元宇宙可以創建各類新聞現場真實環境的沉浸式模擬,學生就此體驗不同新聞現場的新聞采編活動,并體驗記者、編輯、新聞發言人、目擊者、當事人等多重身份角色。通過體驗不同的新聞情境,模擬不同的突發狀況,師生得以共同在“現場”展開討論,通過對一個新聞事件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直至形成最優的采寫發布方案。由此通過虛擬現實的沉浸感,學習新聞實務的專業流程,讓學生獲得作為新聞記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激發專業熱情。
(三)創設新聞實踐環境
除了提供在線模擬和在線協同教學的機會,元宇宙還提供了一種直觀的、邊學邊做的機會,參與者不僅能夠在線交流,更能在線動手操作。新聞是一門注重實踐性的學科,日常教學中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就是為了彌補新聞學子未來接觸新聞工作后能快速上手。元宇宙在提供虛擬新聞編輯部和情景化教學基礎上模擬各類新聞實踐操作,允許學生邊聽邊練,實時進行在線操作,既增加新聞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聞學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國外有調查發現,與傳統在線教學相比,虛擬現實課程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參與度和成就,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例如,與前一年調查的歷史系大學生通過Zoom平臺和面對面授課的同一門課相比,虛擬現實世界的課程GPA提高了10%,并且學生的歷史遺址復原、歷史文化調查等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大約12%。
(四)培育學生個性化知識結構
元宇宙的出現使得海量的學習資源成為可能,學生可以突破教師的限制隨意定制符合自身的培養計劃,依據自身的興趣、性格等選擇不同方向的新聞教育模式和新聞相關課程,從而實現一種真正是基于目標興趣、自身發展的個性化學習。目前,傳統的新聞個性化學習方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經驗角度來為學生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學生獲得新聞知識主要建構于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之上,學生的新聞實務技能也和就讀院系的師資力量直接相關。未來,元宇宙可以突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精準化的學習方式,新聞學子將擁有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既可以享受全國乃至全球的新聞教育資源,也可以直接參與這些資源的運用和制作,新聞學子的知識結構將得到一定程度改變。
三、元宇宙在新聞教育的挑戰與展望
技術可能會解決很多問題,但是也帶來許多社會性的次生問題。雖然元宇宙的技術可供性能夠為新聞教育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們也要警惕陷入技術樂觀主義的烏托邦怪圈。因為從技術史角度來看,每一種新技術之始都會產生盲目的樂觀,例如,社交媒體誕生之初,有人認為會實現哈貝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但是事實證明,社交媒體反而可能會吞噬社會公共空間。
(一)高門檻的技術使用條件
從技術層面看,元宇宙需要一種適合新系統的特殊操作策略。首先,為了應用元宇宙平臺,需要有充分的事先練習,以便教師和學習者都能熟練地使用它,如果相關使用者不熟悉如何使用它,就很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因此,教師和學生都需要事先進行培訓,掌握元宇宙交互系統模式。其次,目前元宇宙技術還不夠成熟,應用場景有限,支撐性設備也存在一些穿戴不適、發熱、電池供電時間短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感。元宇宙的普及依舊需要解決技術上的硬件、軟件問題和技術進入問題。
(二)虛擬世界的新聞倫理沖擊
雖然如上文所述,元宇宙能夠搭建一個易于師生共在的新聞采寫場景,但是虛擬采寫場景無約束地創造出許多現實世界中的場景禁區后,會給學生的新聞倫理道德造成沖擊。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處于不斷成長階段,無限制地將一些場景禁區呈現在元宇宙新聞教學中,勢必會引起恐懼、反感等負面情緒。例如,在元宇宙中學生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完成新聞采寫,但也可能會將元宇宙中的手段運用于現實生活中,這就給現實社會中本就引起極大爭論的隱性采訪、記者的權力等問題添加更多的倫理爭議。甚至,基于技術理性本身所攜帶的注重效率,那么無論是學生還是新聞工作者,都會將元宇宙的技術效率至上移植到現實新聞中,可能會加劇新聞的技術偏向和深度內容的缺失。
(三)教育數據的隱私和歸屬依然是爭議
數據歸屬、數據隱私問題已經在當下的社交媒體時代引起極大爭議,元宇宙則可能將這些問題進一步放大。首先是數據歸屬,新聞教育所產生的數據如果歸屬技術公司,那么現階段的數據濫用、數據隱私在元宇宙中依然存在且體量更大、隱私更為嚴重。其次,教育數據本身就是人的身份象征,如果不斷被技術公司據為己有用于商業,那么老師和學生在元宇宙中依舊面臨著數據主體性的危機,表面上元宇宙為新聞教育帶來極大的自由,但究其本質,場景數據依舊被技術公司所牢牢控制,造成新的數據問題。
(四)新型數字鴻溝不斷擴大
最后,元宇宙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形態可能會造成新一輪的數字鴻溝,那些具備實力的新聞院校則會提前在新聞教育中引入元宇宙,而缺乏資金和人才的新聞院校則會成為元宇宙的追趕者和落后者。雙方之間的辦學實力會在現有的數字鴻溝基礎之上逐步拉大差距,形成新的“元宇宙鴻溝”。這種“元宇宙鴻溝”導致的教學實力、硬件實力差距直接反映在學生的知識水平、實踐水平差異上,由于技術在其他行業的嵌入程度不斷加深,元宇宙的應用程度也直接和新聞就業掛鉤,雙方院校畢業后的就業懸殊也會逐步拉大,引發教育不平等的質疑。
四、結語
2021年,馬克·扎克伯格宣布元宇宙將在5—10年內到來,并將其描述為人們工作、娛樂和社交的另一種數字現實,是塑造虛擬社會的結構性力量。此刻,元宇宙正在慢慢接近我們,逐漸引入大學教育,特別是受到新聞、藝術、設計類院校的歡迎。本文以元宇宙如何融入新聞教育的問題作為論文切入點,通過分析元宇宙虛擬仿真、超時空、鏡像世界、生活日志等技術特征所帶來的教育功能,進一步論述了元宇宙技術在新聞教育中的成長空間,元宇宙技術為新聞教育實現線上和線下教學一體化帶來了可能,特別是為新聞實踐教學創造了重要的技術效益。最后,從技術批判的思辨角度出發,進一步檢驗元宇宙技術在新聞教育中的教學有效性和權力歸屬關系。
然而,盡管元宇宙作為一種提供虛擬教育的工具,甚至被認為是實現數字教育的主要替代方案,元宇宙技術在教育領域一旦迅速擴大,也將對線下相對成熟的教育模式帶來危機。因此,在新聞教育中,有必要積極思考和反思如何利用元宇宙創造一個恰切的教育空間,而不是將烏托邦的、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元宇宙運用到教育中,因為這樣一來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難免會成為元宇宙的伺服機制,教育的初衷和本質也難免會成為資本和技術裹挾下的被動裝置。今后,則要采取積極有效手段,使其向公共價值、社會利益方面邁進。
注釋:
①胡泳,劉純懿.元宇宙作為媒介:傳播的“復得”與“復失”[J].新聞界,2022(01):85.
②陳昌鳳,黃家圣.“新聞”的再定義:元宇宙技術在媒體中的應用[J].新聞界,2022(01):5.
③Shin D.The actualization of meta affordances:Conceptualizing affordance actualization in the metaverse gam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2(133):2.
④Xi,N.,Chen,J.,Gama,F.et al.The challenges of entering the metaverse:An experiment on the effect of extended reality on workload.Inf Syst Front 2022.(12):1-22.
⑤Wang Y,Su Z,Zhang N,et al.A survey on metaverse:Fundamentals,security,and privacy[J].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2022(07):6.
⑥胡永斌,倪清,楊現民.元宇宙教育應用的國際鏡鑒:進展、趨勢與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7):16.
⑦詹姆斯·凱瑞,李昕.新聞教育錯在哪里[J].國際新聞界,2002(03):9.
作者簡介:王俊義,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越飛,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