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張曉月 楊佚琳
【內容提要】媒體融合現已走入深度融合階段,從國家級主流媒體到縣級融媒體,媒體融合不僅在傳媒行業進入發展的關鍵窗口期,也在學界成為研究熱點。觀察當下,技術的賦能促使傳媒業不斷發生變革,也引發了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遷,其中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實踐創新應用尤為典型。展望未來,媒體融合將進一步趨向于人機融合,其中關于延展認知假說的合理性、智能傳播的邊界性、后人類主義的哲學性等問題都成為未來值得關注和思考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媒體深度融合? 技術賦能? 人機融合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不斷升級,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技術革新成為推動媒體融合的重要發力點。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逐步具備人類認知、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被廣泛應用于傳媒行業。從表層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形態、傳播模式和傳播范圍產生深刻影響;就更深層次而言,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人與技術的關系正在不斷重構。目前,我國處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階段,技術對推進融合進程發揮著重要作用,融媒大腦、城市大腦以及企業大腦等互聯網大腦模型開始在多個行業中應用,智能化開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技術嵌入下的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人機融合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本文以媒體深度融合為主題,以技術賦能下人機融合的發展為思考角度,從研究緣起、實踐應用與趨勢展望三個維度來展開分析。
一、研究緣起——媒體深度融合進入關鍵窗口期
(一)政策背景:從媒體融合到媒體深度融合
自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一些重大會議講話中、在考察新聞單位時,針對媒體融合做出重要指示。經過8年的發展,我國的媒體融合進程取得顯著成效,無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興行業媒體都進行了特色化和創新化的探索。2020年以來,隨著技術的演進和媒體的變革,我國的媒體融合開始邁入深度融合的關鍵期。國家“十三五”規劃下,媒體融合進入全面推進、積極布局、融合多變的新階段,媒體融合成效顯著。國家“十四五”規劃再度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對新一階段的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在原有的媒體融合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建強”媒體融合。近年來,我國媒體融合政策層層深入,從指導意見到未來規劃,持續推動我國媒體全面轉型與融合發展,進入深度融合的攻堅關鍵階段。
(二)行業發展:各級媒體單位建立融媒矩陣
縱觀媒體融合發展脈絡,當前態勢呈現出系統性、連續性、綜合性的特征。自2014年至今,短短8年時間里,媒體融合完成了從國家級主流媒體、省級廣電到縣級融媒體的戰略部署,媒體融合的應用場景向著多元化、人性化方向發展,產業格局不斷實現創新變革。2014年國家開始布局媒體融合戰略,最開始從國家級主流媒體入手,對內容生產流程、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變革。2015年,“一體化發展理念”使得媒體向全媒體方向發展,各省級廣電需要結合自身的地區特色、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的融合。如疫情期間,天津海河傳媒中心積極利用直播平臺幫助貧困地區帶貨,將直播與天津民俗文化結合,策劃出了一場場主題鮮明、令人印象深刻的直播活動,為宣傳脫貧攻堅起了助推作用。隨著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現已進入“最后一公里”階段,縣級融媒體建設方興未艾。目前,在媒體融合的政策推動下已形成浙江長興、江西分宜、江蘇如東等多種模式。以浙江長興為例,長興采取移動先行戰略,從廣電、報社等傳統媒體的融合走向全媒體融合,并依托全媒體平臺優勢開拓了“媒體+”產業鏈,在內容、產業等方面形成了多維度融合,打造了獨有的“長興模式”。各省、市、縣級媒體高度重視媒體融合,融合實踐與探索如火如荼,融合路徑與模式逐漸清晰化。
(三)學界熱點:媒體融合研究的多重維度
2021年,學界對于媒體融合研究視角多元。在內容融合創新方面,曾祥敏提出當前媒體融合產品的內容需向IP品牌方向轉變,增強創新能力,打造品牌集群,利用傳統產品的內容優勢和新媒體的用戶思維,提升主流媒體品牌服務質量。①當前,媒體融合不再局限于傳媒領域的大融合,而是不斷破圈尋求其他領域的小融合,各級媒體紛紛打造爆款的新媒體產品以加強用戶對媒體的品牌感知力。例如在短視頻平臺火爆出圈的“四川觀察”,收獲4796.2萬粉絲;湖南娛樂通過布局MCN機構內生造血能力,打造差異化的內容生態;廣東廣播電視臺的觸電新聞等。學者徐敬宏認為“十三五”時期媒體融合呈現出政策先行、技術創新、多級式融合等特點,“十四五”規劃時期媒體融合將向著智能化、移動化方向發展,需加強全媒體品牌建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②面對復雜多變的技術發展和激烈競爭的媒體環境,楊樹弘提出主流媒體需牢牢把握輿論的正確取向,人民需求始終是不可偏離的“靶心”,堅守內容為王,實現輿論的良性循環,堅持融合發展的良性生態,推動“正流量”發展。③
二、技術賦能——互聯網大腦的創新與應用現狀
學者劉峰曾在其著作《互聯網進化論》中繪制了5個版本的互聯網大腦圖,自2008年1月繪制出第一版以來,經過十余年的修訂、調整、優化,陸續將人類復雜的神經系統、感官系統引入其中,最終在2018年8月形成了第五版互聯網大腦,并一直被廣泛沿用至今?;ヂ摼W大腦的提出便是人機融合的重要實踐與體現。通過分析5個版本的演變歷程可以發現,互聯網大腦本質上是將人腦視為一個信息處理系統,該系統中的左右腦各自分工,既可以采集外部的信息、匯集海量數據,也可以與不同空間、設備相聯系,發出指令指導行為,通過技術的賦能,將人與機器聯結起來,幫助人類進行判斷和決策。人機融合包括人影響機器、機器影響人和人機協同行為三種模式。如今,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進一步促進了人、機與環境的融合,也進一步推動了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實踐進程,而互聯網大腦作為信息技術變革的類腦系統架構,逐步被應用到媒體轉型、城市治理、企業戰略中,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智慧方案。
(一)融媒大腦:媒體融合新形式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各省廣電單位開始探索新的融合形式,融媒大腦成為一種典型的形式。融媒大腦是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之上,將融媒矩陣的不同平臺賬號進行統籌安排、聯合運營的一種融媒體生產與管理機制。例如湖北廣播電視臺就建立了以“長江云平臺”為底座,以融媒體工作室為單元的“POWER 融媒大腦”,入選了2021年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的提名。再如貴州省貴陽市2021年12月30日發布的“貴陽融媒大腦”,不僅將貴陽市的行政資源聚合在一起,還打通了多級媒體資源,形成了一種集新聞發布、融媒采編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融媒建設“貴陽模式”。還有浙報集團基于算法、人工智能技術搭建的“天樞”融媒體智能聚合分發平臺,集供給方、需求方為一體,通過數據分析與挖掘,形成了內容審核、發布、傳播的一站式移動互聯網協同機制。融媒大腦的創新運用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統籌優勢和技術優勢,大大提高了采編效率,具備融合共生的協同性,加快了媒體融合與技術變革的步伐。融媒大腦的出現大力推進了“融媒體”向“智媒體”的演化,不斷推動融合程度的加深和融合質量的提升。
(二)城市大腦:城市治理新機制
2015年,基于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城市大腦定義被首次提出,成為科技產業和城市治理中關注的熱點話題。2016年,學者王堅院士提出城市大腦(City Brain)的概念,他認為城市大腦就是未來數據資源時代融合了算力和數據的城市數字基礎設施。2021年5月,清華大學城市治理與傳播研究中心推出了以“運用傳播工具,服務城市治理”為主題的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城鄉規劃行業媒體建設探索項目報告,集中展示了城鄉規劃行業內的“媒體深度融合”工作系列成果,也反映出傳統的規劃手段與工具已難以滿足新的工作需求,需要借助新的媒體手段,打造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媒體平臺與服務品牌。該項目通過持續的建設,培育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媒體傳播團隊,為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行業內規劃成果的展示、城市治理現代化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技術的深度融合逐步接入到城市的智慧化應用中,其中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不斷進階。2021年城市大腦進入3.0時代,不僅可以跨越組織、部門、場景整合城市中的要素,也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與構建城市發展動力貢獻了重要價值。以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大腦為例,在數據溯源的基礎上完善算法,打通政府各部門的應用,建立了以市級、區縣等多層級的“數字駕駛艙產品矩陣”。這是互聯網大腦應用于城市治理的實踐探索,也是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將人機融合嵌于社會治理的典型表現。
(三)企業大腦:企業科技創新應用
如今,智能技術手段不斷更新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向數智融合的方向轉型,從頂層架構的戰略層面綜合評估企業的數字資產,發掘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幫助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融入數字化創新發展的浪潮中。具體來看,企業大腦包括構建企業價值鏈、激活數字資產、推動在線智慧化經營等,將底層生產要素通過數據和技術來開發和利用,打造成一個智能高效的企業大腦,幫助企業進行決策、指揮和協調等工作。例如,沃豐科技GaussMind“AI知識中臺”就通過對企業系統的信息進行匯聚加工,從企業認知層面入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數據倉庫,匯聚內部數據、收集外部信息,幫助企業打造智慧“企業大腦”,助力企業提升綜合競爭力;云狐科技基于數字大腦構建的包括設備接入層、數據交換層、基礎應用層、業務實現層和業務表現層五大板塊的企業智能化管理決策平臺,為助力組織高效智能運轉提供深度數字化服務和支持。
三、人機融合——媒體深度融合的思考與未來展望
隨著融媒大腦、城市大腦、企業大腦等互聯網大腦的出現,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開啟一個全新的人機融合時代。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神經網絡、全腦模擬和智能動力等手段,形成與人相似的感知智能、認知智能、情感智能等,將技術進化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得人機融合這一新型人機關系更加顯著。人機融合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所引發的媒介融合,不僅是媒介形態和社會形態的融合,最終所呈現的是人與技術的融合,而這也將為媒體深度融合繪制新的發展藍圖。④目前人機融合智能引發了人們關于延展認知可能性、人機交互的邊界性和后人類主義的身體問題的討論,為思考媒體深度融合的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新的思考命題。
(一)延展認知:人工智能延展神經系統辨析
學者大衛·查爾默斯與安迪·克拉克曾在1998年提出了“延展認知假說”(Hypothesis of extended mind),該理論認為,當人類外部設備的認知功能可以部分取代顱內認知功能的時候,人的認知過程就與環境中的設備進行了信息耦合。⑤這個假說在邏輯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方向,人工智能技術將人類的視聽、感覺、運動、記憶等神經系統連接到智能機器設備當中,“人”的主體性在技術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神經認知過程經由技術不斷延伸,實現了人與物的交互。具體而言,人工智能延展神經系統是指人的認知超越了皮膚接觸和人腦感知,與現實中的人工智能設備進行信息傳遞,進而使得人的認知得以延伸。但延展認知假說背后的認知機制是否合理,仍需進一步研究、討論和檢驗。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與機器的融合呈現出更加廣泛的應用形態,例如可穿戴設備延展了人類的運動神經系統,人們可以隨時監測生命體征。在未來,延展認知這一假說還能否成立,人的認知主體能否部分或者全部延展到智能設備當中,設備是否可以嵌入到人類的身體當中等問題都值得人們反思,這也引發了學界關于后人類主義哲學的思考。
(二)智能傳播:人機交互傳播與無邊界融合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向生活領域分流,算法對于人類社會影響越來越深刻,智能傳播也成為熱議的研究問題。智能傳播是一種由技術引發的新一輪傳播革命,其中技術的變革使得智能技術成為傳播中的重要參與者,而人作為傳播者與機器一起協同完成信息處理及傳播工作。人機交互傳播不僅應用在信息生產領域,還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采編工作、智能廣告中的程序化創意生產流程等,都可以看出技術的智能化演進使得機器的“擬主體性”逐漸凸顯。以MGC(機器生產內容)為例,它能夠完全脫離內容制作人員,實現圖文、音頻、視頻等內容的自動匹配生產與傳播,進行創造性的“擬主體性”活動。盡管人與自身、人與機器趨向于突破界限走向無邊界融合,但人類的主體性與機器的主體性依然存在本質性差異,未來的智能傳播將會進一步打破數據區隔,提供更加真實“沉浸”的體驗。無論技術怎樣變革,人的主體性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人類的創造性、內驅力、表達力等依然在智能傳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同時,未來的智能傳播主體也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而是更加多元、更加復雜的全新局面。
(三)賽博格:后人類主義的身體回歸與身體改造
一直以來,西方哲學家們對于身體有著多樣的解讀。自柏拉圖時代起,身體就被視為不重要的介質,僅僅是作為靈魂的容器;20世紀70年代,福柯開始關注權力對于身體的規訓;莫斯關注身體技術,提出社會對個體的控制,首要和基礎的一點就是控制他們的身體。⑥賽博格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更新了人們對于身體的認知和想象,對人們的理性思維、身體認同、倫理道德造成強烈的沖擊。賽博格也可稱為“數字人”“電子人”,這一概念是由克林斯和內森克蘭在《賽博與空間》中提出,他們認為未來人類有可能在身體中植入數字元件以拓展人類身體機能,哈拉維將其稱為機器與生物體的混合。
技術對人的增強開始步入后人類主義階段,賽博格技術一方面不斷突破人體生理極限,實現人與機器的共生,另一方面卻引發人們對身體的認同危機,傳統的人倫價值和生活方式由此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通過P圖軟件來修正自己的面部表情、輪廓甚至是身材,從而呈現出完美的虛擬形象。此時身體已不再是自然身體,而是可以被拆解、被打亂的數字化元件,是漂浮的、游離的電子人,技術邏輯開始演化成人類主體性的一部分。在賽博格技術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由強化人體機能逐漸轉變為取代人體器官,人們游蕩在半人半電子的邊界中,人的身體正在被技術重組,身體概念和主體性在虛擬世界中愈發撕裂。
四、結語
媒體融合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融”與“相加”,技術應用始終是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推動力和基礎性支撐,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智能化升級也使得人機融合成為可能,為思考未來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提供了新的思路。進入媒體深度融合階段,媒體融合發展與社會發展進程不僅是同頻共振,更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人與技術的關系得到重構,人機融合將成為媒體融合的進階特征,感知、主體、身體將成為驅動媒體融合和變革的新要素。但技術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仍有待進一步考察,在人機關系進一步交融的背景下,關于人機邊界與倫理問題需要引起關注。
【本文為2022年浙江傳媒學院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立項項目“人機融合視閾下媒體深度融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C001)項目成果;2022年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與管理學院“飛鷹計劃”科創項目立項資助項目成果】
注釋:
①曾祥敏,李剛.我國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的關鍵問題[J].現代出版,2021(02):65-74.
②徐敬宏,侯彤童.從現代傳媒體系到全媒體傳播體系——“十三五”時期的媒體深度融合之路[J].編輯之友,2021(01):28-34.
③楊樹弘.全媒型專家型人才隊伍建設思考[J].傳媒,2021(16):1.
④別君華.智媒傳播中的人機融合關系及其實踐維度[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11):32-36.
⑤朱林蕃.智能理論、人機融合與后人類主義哲學[J].現代外國哲學,2021(02):71-83.
⑥王媖嫻.社會、文化與身體[J].理論界,2011(09):87-89.
作者簡介:馬麗娜、張曉月,均為浙江傳媒學院2020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楊佚琳,浙江傳媒學院202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