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戴欣,女,西南政法大學外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話語分析。
[基金項目 ]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司法信任危機下的司法審判和媒體審判》(21SKGH016);西南政法大學校級科研項目《評價視角下對判決書和媒體報道的互文性研究》(2021XZNDYB-07)。
[ 摘要 ]
已有的關于語言言據性的研究大多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不同語言是如何表達言據的。鮮有研究考查不同語類的語篇中語言言據性的特征。本文以法院工作人員對案件的案情綜述為分析對象,考查了這類語篇中的轉述動詞如何體現了語篇的言據性。本文發現語篇作者在對原告和被告行為進行轉述時,并不是平等對待當事雙方。案情綜述作為一種法律文書,本文的研究結果對這類文書的寫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后續研究也可將這樣的分析框架運于分析其他具有轉述特征的語篇。
[ 關鍵詞 ]
言據性;轉述動詞;案情綜述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15
語言的言據性是一個語義概念,學界對言據性在語言中的具體體現形式缺乏共識,有的研究將言據性的表現形式限定于語法化的表現形式,將詞匯這樣的表達形式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而有的言據研究則不局限于語法化的表現形式,也包括詞匯(如動詞、副詞、形容詞、介詞短語等)、插入語、情態動詞等。此外,以往對言據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語言類型學的基礎上,探討了不同語言中言據的實現方式。但鮮有研究關注不同語類語篇的言據性。言據性的不同不僅體現在不同的語言中,也體現在不同的語類上。本文將案情綜述語篇視為一個語類,以語篇中的言據手段為切入點,探究語篇作者在對案情進行轉述時所采用的視角。本文所關注的言據性不再是語法化的言據手段,而是以詞匯即轉述動詞為研究對象。
1 案情綜述類語篇的言據性
言據指語篇中關于信息來源的表述。本文以案情綜述語篇為分析對象,案情綜述從本質上說是對已發生事件的重新敘述。同是對案情的敘述或陳述,起訴狀或是答辯詞主要從各自當事人的角度或立場出發來組織語篇。而案情綜述語篇作者為法庭工作人員,在陳述案情時一般會采取中立的態度,即不偏袒原告或是被告。在綜述案情的過程中難免會提及各類證據和雙方當事人的觀點。本文將通過對言據的研究來觀察案情綜述語篇中,作者在轉述時如何進行現實世界和故事世界之間切換,進而揭示語篇作者在轉述過程中所采用的視角。
2 研究方法
本文具體分析步驟為:首先,確認言據性在案情綜述語篇中主要體現在哪些語言現象上。其次,結合語篇的語類結構和所涉及的圖式及場景的研究,來探討言據在不同語類和圖式場景中的分布。最后,結合語篇的語類結構和所涉及的圖式場景,對所呈現的言據使用特征進行討論。語料選自Westlaw下屬的IP-JV子庫,包括22篇知識產權案件的案情綜述語篇(summary of facts),這些案件的受理方都為美國的地區法院。單個語篇單詞數從202詞到769詞不等,時間跨度為2010年到2020年。通過對語篇的觀察分析,認為這類語篇中的言據性主要體現在轉述動詞如allege、claim、state、argue,副詞如reportedly、purportedly、allegedly,介詞短語(主要為according to…),直接引用原文。
3 統計結果和討論
3.1 轉述動詞在語篇中的使用和分布
所有語篇共包括133個轉述動詞,轉述動詞出現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claim(30%)、said(25%)、allege(18%)、argue(14%)、assert、contend、state、report、insist、maintain。作為法律專業術語時,claim是一種法律行為;在日常的言語中,經常用“主語+claim that…”的結構來標明信息來源。在本文的統計中,區分了claim的這兩種用法,只將claim的后一種用法納入統計范圍。
claim和said所占比例超過了所有轉述動詞的一半。claim因其可被視為一種法律行為,在案情綜述語篇中使用claim時也相對削弱了其所表達的信息來源的不準確性。相對于其余轉述動詞而言,said只是轉述已有話語,不涉及信息來源者對信息所持的態度。案情綜述語篇作者在使用轉述動詞標明信息來源時,更多地使用claim和said來引入信息來源者,進而避免自己在轉述當事雙方觀點或意見時,附帶傳遞信息來源者對信息所持的態度。但即便如此,案情綜述語篇中所轉述的事實本就是當事雙方截然對立,對案情的綜述也無法避免對雙方針鋒相對的狀況避而不談,所以語篇中其余的轉述動詞鮮明地表明了當事雙方對立的狀況,如提出觀點的allege,assert,并堅持自己觀點的insist,maintain,對觀點進行爭論的argue以及提出對立觀點的contend。
本文將轉述動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包括claim、said、state、report(said類),另一類包括allege、assert、insist、maintain、argue、contend(argue類)。這一分類以信息來源者對信息(被轉述內容)所持的態度為標準,said類轉述動詞不附帶信息來源者的態度,只是轉述者在單純地陳述信息來源;與之相對,argue類轉述動詞則附帶了信息來源者對信息所持的態度,如贊同、反對、爭論等。換言之,said類轉述動詞為更具轉述性質的呈現方式,而argue類轉述動詞則為更具表達性質的呈現方式。二者的區別在于語篇作者在轉述時對“故事世界”,即被轉述的事件所發生的時空場景(視角)的投入程度,投入程度高的轉述方式會采用更具表達性質的呈現方式,轉述者會更多地站在被轉述對象的視角或立場來進行轉述。投入程度低的轉述方式會采用更具轉述性質的呈現方式,轉述者會更多以語篇作者的視角或立場來進行轉述。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在轉述過程中所采用的視角。在案情綜述語篇中,60%的轉述動詞為said類,40%為argue類。換言之,如將具有轉述性質和表達性質的呈現方式視為一個連續體,案情綜述類語篇稍微偏向于轉述性質呈現方式,但也并非完全采取置身于“故事世界”之外的敘述角度。而是在對案情做出客觀轉述(從語篇作者的視角出發)的基礎上,也大量結合了故事世界的視角來對事件進行轉述。
3.2 轉述動詞的主語
語篇中在使用轉述動詞時一般都有相應的主語,在案情綜述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主語多為原告或是被告,在所有語篇中僅出現一例轉述動詞的主語為當事雙方所簽訂的合約。本小節主要考察不同主語后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said類轉述動詞中原告是主語的有51個,被告為主語的27個。argue類轉述動詞中原告為主語的有30個,被告為主語的有24個。
總的說來轉述動詞的主語多為原告(61%)。且在以原告為主語的轉述動詞中,said類轉述動詞明顯多于argue類轉述動詞;而在以被告為主語的轉述動詞中,兩類轉述動詞則基本持平。換言之,在轉述被告的觀點時,語篇作者均衡使用了兩類轉述動詞,而在轉述原告的觀點時,語篇作者則較大程度上使用了said類轉述動詞。said類轉述動詞并未附加信息來源者對信息所持的態度,與之相反,argue類轉述動詞則附加上了信息來源者的態度,即贊成或是反對或是堅信自己所提出的信息。從這一點來說,語篇作者無論是在轉述原告還是被告的觀點時,都更多地避免談及信息來源者對信息所持的態度。相較對原告的轉述而言,在對被告的轉述中,語篇作者更多地引入了信息來源者對信息的態度。
從認知的角度而言,上述特點也符合人們對庭審過程的認知:原告陳述自己的觀點,被告對原告所陳述的觀點加以辯解或是反駁。但從本質來說,原告在法庭上乃至整個審理過程中,都不是在單純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針對被告的行為提出自己的觀點,所以用said類轉述動詞來轉述原告的觀點,避而不談原告對所轉述內容的態度,并不符合法庭語篇對抗性的實質。對上述轉述動詞主語和轉述動詞類型之間關系的分析,可看出語篇作者對這類語篇所持有的認知模型:即原告陳述觀點—被告提出反駁,但事實上這類語篇的認知模型應為原告陳述觀點—被告提出反駁。從這一點來說,語篇作者在對案情綜述時削弱了原告的對抗性。
3.3 言據在語類結構中的分布
案情綜述類語篇的語類結構主要包括三步或三部分內容:第一步是案情背景介紹;第二步是敘述法庭上的審理;第三步是敘述審判結果。本小節首先考查兩類轉述動詞在不同語類結構中的分布。轉述動詞總共133個,30%的轉述動詞出現在第一步中,70%出現在第二步中。第一步中的轉述動詞多為said類(占85%),第二步中兩類轉述動詞的分布基本持平。
除轉述動詞外,本小節對言據和語類結構關系的討論還將包括其他言據手段,即副詞、介詞短語和引用原文。其中,介詞短語類似于said類轉述動詞,使用這兩者時,轉述者并沒有引入太多信息來源者對信息的態度。用于表達信息來源的介詞短語大部分(61%)位于第一步。said類轉述動詞和介詞短語在第一步中的所占比例都遠多于其在第二步中所占比例,第一步主要為介紹案情相關背景,如關于原告和被告的一些相關背景。從這點可看出,語篇作者在第一步中是盡力避免將信息來源者對信息的態度納入自己的陳述范圍,以此將自己置于一個中立的位置來轉述整個案件。表明自己所陳述的只是法律事實,在陳述過程中并不偏袒任何一方。事實的確如此嗎?至少從轉述動詞和介詞短語的使用上來說是如此。本文將繼續考察作為言據手段的副詞在語篇中的使用情況,來進一步揭示語篇作者的視角。
和轉述動詞以及介詞短語相比,作為言據手段的副詞并不需要語篇中提供相應的信息來源。使用轉述動詞必須要求相應的主語存在,介詞短語的使用也要求其后必須有相應的賓語出現。轉述動詞的主語或是介詞短語的賓語提供的都是信息來源者。如例1中的“According to the defendants”明確指出所轉述的內容來自于被告:
例1:According to the defendants,HMG failed to pay for the products it sold,and the licensing agreement was terminated,which also terminated the plaintiff's rights to the mark.(語篇19)
而例2中的“reportedly”則難以判斷所轉述的信息內容來源于何處。讀者可知語篇作者所轉述信息為“據說”,但“據誰而說”則無從得知。
例2:Subsequently,Bezerra reportedly encouraged Proctor to resign from employment with Pinnacle.
這類副詞全部集中在介紹案情背景的第一步中,描述對象76%都是被告。如前所述,用于表示言據的副詞不用言明信息源。語篇作者使用這類副詞時與其說是在將信息源追溯于某個不可知的個體,倒不如說是在撇清自己和所轉述內容之間的關系。換言之,這類副詞的使用表明語篇作者在轉述時傾向使用更具轉述性質的呈現方式。進一步分析語篇作者的呈現方式可解釋語篇作者所采用的視角。
英美法系中雖然提倡“疑罪從無”,但在案情綜述語篇中,語篇作者還是體現了“疑罪從無”的反面態度。作者對原告和被告的轉述并未同等對待:對原告的轉述尚還站在中立的態度,盡量使用轉述動詞標明原告作為信息源的地位;對被告的轉述則更多地使用言據類副詞,被告的信息源地位處于隱形的位置,與此同時,語篇作者的態度得以介入。和對原告的轉述相比,語篇作者對被告的轉述附帶上了自己的態度。
4 結語
本文以案情綜述語篇中表示言據的詞或短語為切入點,探討了這些言據手段所體現的語篇作者的視角。案情綜述語篇從本質上說是對已發生事件的轉述,在轉述過程中同時存在兩個世界,即轉述者所處的現實世界和被轉述事件所處的故事世界。本文發現語篇作者在對原告和被告行為進行轉述時,并不是平等對待當事雙方。案情綜述作為一種法律文書,本文的研究結果對這類文書的寫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后續研究也可將這樣的分析框架運于分析其他具有轉述特征的語篇。
參考文獻
[1]陳征. 基于言據性的語篇可信性語用分析[J]. 當代外語研究,2014(4):23-28;76.
[2]陳征. 基于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連續統的語篇言據性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3]賴良濤. 從言據性看民事判決書的事理性[J]. 語言學研究,2018(2):20-31.
[4]羅桂花,廖美珍. 法庭話語中的言據性[J]. 語言研究,2013,33(4):92-95.
[5]冉永平,楊娜. 危機語境下媒體信息的言據性及其語用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6):12-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