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和婷婷,女,山西長治人,西北政法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 摘要 ]
人們的消費觀念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而不斷變化,享受型產業即現代旅游業越來越繁榮。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更渴望自由無拘束地擁抱大自然。但弊端是自助游活動多具有探險性,且人員組成具有偶發性,組織不規范,具體出游過程中多因經驗不足或準備不充分而產生一系列安全事故問題。同時,我國法律對此類事故責任追究問題無相應明確規定,導致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判決結果有沖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助游的健康發展。導致了同案不同判、同判不同理以及同人不同責等亂象。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在某種程度上缺乏法理基礎,讓無過錯者承擔責任不利于弘揚社會公平道德和社會正義價值。引入自甘風險原則權衡了個體權利和社會穩定,且也具備在該類案件中適用的條件,與倡導意思自治的私法契合,回應了司法實踐中對該原則的適用。
[ 關鍵詞 ]
自發性,戶外運動,傷害事故,歸責,自甘風險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17
自發性戶外運動因其固有的弊端近年來事故頻頻發生,但事故發生后責任的追究,損害的賠償往往滯后,導致糾紛不斷,難以定紛止爭,法律規定的空白和司法實踐判決的矛盾與自助游活動迅速發展步伐不協調。在以往的實踐中,往往出現此類案件后,由于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法院對自助游定性不一致,導致對自助游組織的人員所應履行的義務判斷也有所不同,對事故主體具體承擔的責任性質持不同看法,進而最終導致同案不同判。自助游活動的迅猛發展但解決此類案件的法律體系滯后。自助游出行方式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盈利且有嚴格的組織性的,這類往往有明確的合同規范,驢友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另一類是完全非營利性和自發性的,此類常由于組織松散和規范不明確而導致事故頻發,且驢友之間法律關系模糊復雜。法官基于不同價值判斷在客觀案情事實上而往往會出現一審二審結果不同、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這在法理上和對社會產生的效應上都是不利的。矛盾的判決一出,以后自助游的組織者和同行者就會對自己的權利義務判斷產生模糊的認識,不利于社會達成一致的看法,與人們的心理預期不一致,導致自助游相關糾紛越來越多。
1 自助游的類型和特征
1.1 類型
目前在中國,自助游從廣義上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由中小型旅行社組織的自助游,其提供專業的自助游組織者和出游的相關信息等,當然也會提供充分完善的出游設備。筆者認為這類自助游只是徒有其名,本質上還是一種跟團旅游,發生責任事故一般都是由旅行社承擔責任,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明確,所以這類自助游不是本文所要分析的自助游。第二,由俱樂部組織的自助游,俱樂部一般是指一群具有相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組織,人員相對比較固定,若有出行活動,則是由戶外俱樂部負責人發起,且他們之間具有明確的行為規范等,比較專業和規范。第三,由驢友自發組織的自助游,這類自助游是旅游愛好者通過通信設備自發偶然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臨時性的出行團體。這類型又有兩種模式:一是商業盈利模式,發起人一般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招募公告,公告上詳細列舉了出行的方式、路線、注意事項和需符合的條件等,吸引廣大愛好旅游者參與,并收取一定的費用。一旦有人表明參加意愿之后便結合成一個團體,并且需聽從組織者指揮。另一種模式是非商業盈利模式,完全AA制,組織者只是單純發布招募公告,團體一組成,組織者就是驢友之一,他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組織者來主導指揮這場出行。途中一切事均由成員協商解決。在具體出游實踐中,第一種和第二種出游方式均有專業人員參加,安全性和可靠性較高,且彼此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一旦發生事故糾紛很容易依據已有的協議解決。第三種由于組織者和同行者均只是單純的旅游愛好者,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用以防范風險,并且他們之間沒有簽訂具體的合同來規范權利義務關系,所以事故頻發,發生后的追責程序展開困難,法律并沒有為其提供有效的救濟程序。筆者在本文中討論的自助游專指上述第三種情況:驢友自發組織,且不以營利為目的,AA制出行。這種情形下民事責任的認定有爭議,所以,筆者主要圍繞此種情形進行討論。
1.2 自助游的特征
對于我們分析的此種自助游活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非營利性,活動發起的組織者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召集的參與人,自助游活動主要是由于某一興趣愛好而組織起來。第二,成員具有不確定性,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故此活動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組織的組建具有一定的臨時性與偶然性。第三,專業性不強,組織者不能沒有專業經驗,多是基于相同的興趣愛好而組織起來的,并沒有專業的防護設備和預防風險的專業知識。第四,活動具有臨時性,由于天氣的變化或者成員的原因,活動路線會根據具體情況發生變更。第五,活動具有風險性,任何戶外活動均具有風險性,在非專業人士組織,自主決定活動路線的情況下,相比旅游景點來說,這樣活動的風險性更高,組織者承擔的安全保障責任可能會更多。
2 自助游組織者界定
2.1 自助游組織者的產生
自助游組織的成立模式一般表現為:先由自助游愛好者發起招募公告,平臺一般是網絡即時通訊,如戶外網絡論壇、貼吧、微信和QQ等。此類平臺的優點是受眾面廣,迅捷簡便。招募公告一般會詳細列明有關出游的詳細信息,包括出游的目的地、出游方式、注意事項等。簡明扼要的宣傳方式會吸引大量的參與者加入,一般有意者也會通過網絡平臺聯系招募公告發布者,比如私信、跟帖、微信或者QQ回復等。一旦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團體就形成了。雙方會建立一個臨時溝通渠道,對有關出游的相關事項進行聯系。然后在出游當天約在某一地點見面。就此,完整的自助游組織形成流程結束。在此過程中,組織者的產生關鍵是看其在整個流程中的作用。若其僅僅在前期活動中從事人員的招募,是團體形成后成員之間聯系溝通的橋梁,而具體出游事項的安排是在驢友之間集思廣益中形成的,則不能稱之為組織者,一旦團體形成其也只是眾多驢友之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與其他驢友一樣。相反,若其不僅僅是成員的召集者,還負責具體出游活動事項的安排,如事先規劃好路線、安排活動行程、籌劃應急事項、完善相應設備等,在成員中具有一定的領導力和說服力,則可以稱之為組織者。自助游中的參加者稱為“驢友”,取之“旅游”的諧音,組織者稱為“驢頭”。一旦成為“驢頭”,就是整個自助游活動的主導者,理應承擔比其他參與者較重的義務,其他同行者也應聽從組織者的安排。
2.2 自助游組織者的認定
通過明確自助游組織者的產生過程,我們了解到在整個自助游活動中,組織者具有關鍵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其應具備的資質,所以只能從對實際自助游活動的了解中總結出:自助游活動的組織者應掌握相關的自助游理論知識和具有豐富的自助游經驗,有應對突發事故的能力和敏感度。在自助游組織中,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協調能力,具有領導力和溝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團體一致的目標。出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各位同行者的身體和安全狀況,對一些危險系數高的活動要做出較為精準的預判和相應的應急措施。
3 自助游組織者責任性質
伴隨著自助游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其引發的大量傷亡事故和事故的責任追究問題。由于法律對其規定空白,導致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存在爭議,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批判,導致與自助游有關的問題逐漸被重視。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自助游活動責任的性質的確定,對這一問題個別學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總結下來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違約責任。認為自助游活動組織者之間是合同關系的學者主張其產生的責任為違約責任。這部分學者認為,雖然組織者和參與者之間沒有做出明確的委任意思,但是基于有關法律特征判斷,可以將其視為無償委任合同。基于合同關系,雙方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規定的內容履行權利義務,否則就構成違約。但是由于自助游活動的AA制屬性,即非營利性,所以只有當組織者故意違反了約定的義務并且造成了嚴重后果,才能追究違約責任。這屬于一種減輕的違約責任。第二,參與者責任自擔。持這種觀點的人主張自甘風險原則應首先適用于自助游活動。因為在自助游活動的發起之初,發起者通常會在招募公告中聲明固有風險免責,當參與者報名時已經默認接受了該條款,所以當風險發生時,責任自負已經成為責任的分配原則。這種分配責任原則有利于糾紛的解決,能減輕組織者組織活動時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助游活動的發展。
4 引入自甘風險原則的合理性證成
4.1 風險自擔的適當性
筆者通過搜索某旅游網站的民意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更傾向于自助游,因為這種旅游方式會更有新鮮感和刺激感,人天生有勇者的膽量,同時他們也表明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既然選擇了這一更有風險的方式,理所應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理所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正如龐德所說:成年人不應該奢望法律會像父母那般進行保護,如果想要有所作為,那就要自己面對風險,并且忍受先前約定的后果,應當光明正大地、微笑著承擔損失。成年人有獨自判斷的能力,有預見風險的責任,當然也應有承擔責任的能力。他們會考慮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在自助游活動中,每一個參與者的愿望都是最大限度地享受這段旅程的快樂和刺激,都是自愿做出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逼迫,是意思自治的結果。在這種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由于自己選擇造成的不利后果,沒有他人會為之買單。
4.2 自由價值的優先選擇
在整個自助游旅程中,驢友之間的權利義務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是被賦予更多權利或是義務的。對于組織者來說,他們也沒有更多的權利,在危險來臨時,他們同時也是處于冒險狀態中的,那么在固有的風險來臨時,我們第一個要考慮的是受害者的安全,而不是他們當初選擇參與自助游時的自愿選擇和意思自治。在現代社會中,風險無處不在,可以說當今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我們生活在其中,自然也承擔著風險。當這種風險可能變成現實時,我們是獨立的個人,處于私法社會中,我們如果過于關注保護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弱者的利益,那么個人的行為將會受到最大限度地限制,自由也受限,那么我們追求自由時將會受阻,所以在風險社會中,有些意思自治的行為是不被公法保護的,自己是自己的最大保護者。如果此時,國家或公法對個人的自愿行為有所干預,則我們這個社會將沒有自由。風險的造成不僅僅限定在人這一范圍內,還包括其他由動物引起的風險。
4.3 回應現實的強烈需求
在我國法律中之前并沒有自甘風險這一原則的明確規定,而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編撰,明確了該原則,是司法實踐所趨,是對實踐生活的回應。因為在法官判決中,大量用到了自甘風險原則,一般其構成都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行為人對所從事的活動的危險性有相應的認識與知情;第二,行為人在知情的前提下仍舊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自愿選擇進行該行為或活動;第三,行為人同意的內容不得違反公序良俗。
5 結語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自助游,因為自助游更加的隨性,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這是跟團旅游享受不到的,所以自助游開始慢慢從國外引入國內。我們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自助游是完全由旅游愛好者彼此聯系組織的。由于這種類型自助游參加的人參差不齊,是偶發性聚集在一起的,所以事故頻發。但基于此類型自助游產生的時間較晚,所以法律并沒有規定,而且他們彼此之間也沒有訂立合同來規范,所以一旦產生爭議,實踐中法官的判決也是不一致的。所以,面對這類型侵權事故的發生,實踐中解決起來非常復雜。驢友之間的法律關系非常復雜,也和人情倫理密切聯系。在事故發生后,法官一般基于公平責任來裁判,往往會判決活動組織者或參與者承擔部分責任,可能會使無過錯的人來承擔一部分責任。在英美法系中,有時被描述為“甘愿不致損害”,是指受害人有意識而無法律上原因使自己置于他人所管領的一定危險中,以致受到損害。
參考文獻
[1]楊立新. 自甘風險:本土化的概念定義、類型結構與法律適用——以白銀山地馬拉松越野賽體育事故為視角[J]. 東方法學,2021(4):107-120.
[2]杜麗萍. 淺析自甘風險[J]. 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1,29(3):27-30.
[3]王晶晶. 自甘風險原則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J]. 法制博覽,2021(35):152-154.
[4]謝響然. 自甘風險規則的再思考[J]. 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5):174-176.
[5]王婧. 自甘風險制度適用問題[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2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