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賀亞瑩,女,江西萍鄉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作為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紅歌承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具有良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能幫助學生增強民族情感。具體先從激勵、凝聚、美育和德育四個方面對紅歌的思政教育功能進行簡析,然后在豐富教學模式、落實教學內容創新、營造校園文化、增加社會實踐和強化紅色歌曲傳承力度的相關基礎上,對紅歌在思政教育中的實踐應用進行詳細的闡述。
[ 關鍵詞 ]
紅歌;思政教育;實踐應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24
所謂紅歌,主要是贊揚和歌頌革命與祖國的歌曲。紅歌不僅有著十分濃厚的感情基礎,而且節奏感十分強。紅歌是革命先士的真實寫照,在銘記歷史和傳承發揚愛國精神方面有著重大意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歷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無數共產黨人奮斗拼搏下,無論是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還是紛繁復雜的改革發展,都為紅歌的孕育打下了堅實的歷史根基,革命先輩們靠著自己的智慧與努力,先后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時代紅歌,這些紅歌是共產黨人初心的生動寫照,也是時代奮斗拼搏的縮影,透過一曲曲紅歌,可以清晰地看到共產黨人奮斗不息的歷史身影。為此,紅歌有著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其使用在思政教育中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對紅歌的教育功能和實踐應用進行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紅歌的具體概念及精神內涵
紅歌被稱為紅色歌曲,在當前的學術界并沒有較為清晰的界限,雖然不少高校學者對紅歌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歷史研究,但是在精準的定義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是在理論層面的統一認知上卻較為集中。紅歌,主要指的是在中國革命時期為了歌頌戰爭先烈打造的歌曲,其歌詞以及曲調具有較強的正能量思想,是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人們傳唱的歌謠,往往以歌頌祖國和領袖為主,弘揚了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體系。但是也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廣義和狹義的劃分,認為廣義上的紅歌往往是沒有國界的,包含了所有歌頌或者紀念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精神以及領袖的歌曲,但是從狹義角度來講,僅限于中國領域,是五四革命時期傳唱的革命歌曲,同時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階段的相關歷史有一定的關聯。
綜合整體的觀點來看,對于紅歌的概念雖然未能進行標準劃分,但是其內容往往具備一定的相似性。其基礎要素涉及了歷史文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革命以及愛國有直接關系,同時起源時間往往在20世紀初期。
2 紅歌的思政教育功能
和其他歌曲主題相比,紅歌有著極強的教育性,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從紅歌的內容與思想上看,其思政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2.1 激勵功能
紅歌普遍具備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很強的鼓舞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紅歌所具備的時代特征也不一樣,但所有紅歌傳遞的都是一種正能量。從已經存在的紅歌來看,有些紅歌唱出了對國家的熱愛,有些紅歌唱出了對未來的向往,其體現出的是一種困難最終都可以得到解決的精神,還有一些紅歌則唱出了在奮斗中彼此之間要相互幫助和團結的內容。從這些方面來看就可以發現,紅歌中都有一股可以引領社會風氣的正能量,而這種正能量具備激勵功能,對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有很大的意義。例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歌詞當中就非常好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核心領導的重要性,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革命奮斗的偉大歷史,經過一代代人的傳唱,充分表現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之情,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真心為人民群眾服務,真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透過這樣一曲質樸明快的紅歌,唱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也讓年輕一代可以更好地謳歌幸福生活。因此,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可以讓教育對象更好地了解黨的奮斗歷史,能夠更好地感受共產黨人的偉大所在,從而進一步堅定跟黨走、聽黨話的歷史信念。
2.2 凝聚功能
很多紅歌都呈現出了團結精神,比如人們比較熟悉的《團結就是力量》,就體現出了團結和協作精神。紅歌實際上是一種思想上的洗滌,很多人在一起唱紅歌會產生一種無與倫比的氣勢,歌唱者在唱歌時會感覺和其他唱歌的人是一個整體。在唱紅歌的時候,學生可以知道中國共產黨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才走到現在,革命先輩是怎樣團結在一起進步的。因此,紅歌還具備著凝聚的功能,這同時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實際面對的群體往往人數比較多,通過一曲紅歌的傳唱,不僅能夠激發愛國愛黨的情懷,而且還能夠將大家的所思所想更好地匯聚到一起,這就是力量的生動體現,更是攻堅克難的底氣所在。
2.3 美育功能
美育主要指的是審美教育,它是利用繪畫或者音樂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影響人的審美觀念以及價值觀念,從而增強人的審美能力,也可以陶冶審美情操。從紅歌的本質上來講,它產生于革命時期,弘揚了中國革命先烈奮勇爭先的精神,具有較強的追思及紀念價值。因此紅歌本身的形式較為獨特,內容也有一定的指向性,可以幫助聽眾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以及價值觀,將其中大量的革命精神以及理想信念綜合起來,為弘揚愛國主義思想提供了有效渠道。紅歌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展現出真正的生活化意義,真正把握大眾的主流審美。
2.4 德育功能
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發展環境下,文化體系在不斷交融和碰撞下產生了多元文化,對于青少年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大學生已經基本步入社會,接觸到的文化體系,以及思想認知都存在復雜性。因此,落實德育,不僅是教學改革的任務,也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根本保障,而針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利用紅歌以及紅色經典來實現思想認知的轉化,對于增強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紅歌能夠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三觀”以及德育觀,這是由于紅歌中附帶了這樣的旋律,同時動人心弦的歌詞也蘊含著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些都可以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紅歌還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在緬懷過去的基礎上,紅歌也充滿了對未來發展的期許和愿望。這些蘊含在音樂符號中的思想情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也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
總之,紅歌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不可小覷,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在第二個百年奮斗歷史當中,在如何抓好年輕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紅歌有著不可代替的時代作用,其不但能夠正確引導思政教育的方向,引導受教育對象乃至整個社會將思想認知統一到黨的領導下,同時還能夠豐富思政教育的方式與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豐富靈活地開展起來,加強思政教育的效果。
3 紅歌在思政教育中的實踐應用
紅歌表達的核心內涵,以中國的民族文化為基準,以中華民族深刻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思想為主要目標,弘揚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是當前價值觀塑造過程中不可拋棄的重要元素。因此作為高校的教育體系改革來講,進一步解析紅歌,并且與高校學生的思想引導以及教育融合起來,能夠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可以全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升學生的未來發展質量。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紅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
3.1 豐富紅歌教學模式
紅歌的使用是優化學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學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學生為本,這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實際需求。而紅歌作為思政教育的關鍵載體,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紅歌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思政教師也需要加強對紅歌的運用,把教書和育人融合在一起。依據學生不同的審美風格,使用不同風格的紅歌以及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將紅歌融入思政教育教材中,制作和“紅色”相關的教學課件,編制相關的教學講義。比如思政教師在講解《中國近代史綱要》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播放和歷史事件相關的紅歌實現思政教育目的。
3.2 落實課堂教學內容創新
綜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勢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是采用理論教學以及案例解析的方式進行知識傳遞,這樣的課堂模式過于枯燥,大量理論內容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要,甚至不主動進行理論分析,難以真正達到精神層面的提升。因此及時地落實思政課堂內容的創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也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建立在上論述教學模式創新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合理地調整每一堂課的具體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形式,落實好內容體系的優化。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理想信念”這一章節內容時,就可以調整原有的教學內容,改變全面依照教材進行講解的方法。第一階段,在課堂開始之前為學生播放紅歌相關影片,帶領學生進行觀摩,然后總結影片的具體概念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第二階段該階段為課堂活動階段,讓學生結合自己喜歡的紅色歌曲,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對歌”比賽。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活躍課堂的氛圍,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快速進行紅歌頭腦風暴;第三階段,當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頂點之后,應快速回歸教材為學生講解思想信念和紅歌之間的聯系,并且將學生所選擇的歌曲與學生本身的發展聯系起來。這樣建立在生活化、趣味性以及互動性基礎上的思政課堂更具靈活性,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情緒,也可以確保知識體系融入學生的頭腦中,從而滿足教學需求。
3.3 以紅歌為基礎建設校園文化
紅歌主要是對革命先輩的歌頌,是對祖國的熱愛。在學校中建設紅歌文化,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強化自律意識,確立正確的發展目標。為此,校方則需定期組織開展以紅色歌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組織人員要設計和紅歌相關的活動,要能引起學生對紅歌的注意和興趣。比如把學校校規和紅歌的曲調結合在一起,創作一首新歌。在一些特殊的節日中,比如國慶節前夕或者是校慶活動中,也可以舉辦一場利用紅歌進行歷史再現的才藝比賽。比如將一首紅歌編創成一支舞蹈,或者編成舞臺劇,以此迎合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紅歌的思想與情感,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3.4 強化紅歌的傳承和創新力度
紅歌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多方面的,不僅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學要素,也可以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提升校園的校風校貌。與此同時,紅歌本身具備的藝術性也讓其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特點,無論經過多長時間的洗禮,紅歌依然是根植于中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這也就導致紅歌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有持續性的影響,但學生本身具有一定主觀思想,在當前多元文化沖擊之下,對于紅歌的認知不夠完善,這也就導致在離開了學校之后,無法將這一思想體系傳承下去。
因此及時打造紅歌傳承和創新體系,對于落實大學生持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不僅需要院校積極進行優化和改革,還需要相關部門以及相關機構進行溝通及合作。比如某高校以地方紅色歷史和紅歌之間的關聯作為切入點,發起了社會聯動性紅歌傳承創新活動,與當地的文化部門以及科研機構進行合作,推動了紅歌的傳承以及創新。同時在院校內也多次開展了大型紅色文藝匯演,由專業的藝術家以及歌手提供演出服務,并在院校內部創立了紅色社團,主要負責院校內部紅歌活動的組織及策劃、紅色文化的宣傳和創新。另外,院校的教務管理部門也組建了新的學術團隊和小組,其中有院校的音樂教師及思政教師,主要負責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基礎,分析紅歌的發展歷程,編寫了關于紅歌的校本教材,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地方文獻以及相關資料,并將文化部門以及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納入其中。
從形式上來看,這種方法真正為紅歌在院校的深度融合上提供了有效途徑,也在社會層面營造了一股紅色浪潮,不僅提升了紅歌的傳承和創新力度,也真正增強了紅歌的社會影響力以及院校影響力,提升了紅歌對大學生思想引導的持續性。
4 結語
紅歌所歌頌的內容和情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具備著激勵和凝聚等相關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思政教育中,通過對紅歌進行運用,豐富教學模式,創設校園紅歌文化氛圍,能充分發揮出紅歌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萬春. 紅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 當代音樂,2021(3):169-171.
[2]浣曉璐. 紅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討[D]. 中南大學,2013.
[3]陳悅悅. 高校學生法律信仰的缺失與培育[D]. 東北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