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薛瑩,女,江蘇蘇州人,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講師,研究方向:文學教育、教育管理。
[ 基金項目 ]
2019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優秀教學團隊(編號:JXTD201920);202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衛生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耦合專業實踐路徑研究”(編號:2021SJA1538)。
[ 摘要 ]
本文以小說《平凡的世界》中的青年形象為例,剖析他們身上勤勞的傳統美德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定義了人生價值、塑造了人的品質、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智慧、體現了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更能帶來精神世界的富足。小說中的人物、情節構成的故事力,沖擊著讀者的感性思維。以此為例,選擇語文課程中的優秀作品,融入勞動教育,對引領青年學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 關鍵詞 ]
故事力;勞動教育;平凡的世界;青年形象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3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h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緊接著,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就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在公共基礎課中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等的教育。
大學語文課程是各專業公共基礎課程中典型的人文學科,具有較高的故事性與藝術魅力。其與勞動教育有機地結合,使學生在閱讀和欣賞古今中外優秀文學經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故事力,有效地影響和引領學生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追求,能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勞動思想,進而培養好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人類生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但是卻能很好地理解故事。”故事力是語文學科進行情感、道德、思想、價值引領的核心魅力,根據MBA智庫百科“故事力”條目所記載:“故事力是指信息時代具備的把信息置于某一情境之中,使之具有某種情感沖擊力,這樣一種能力,就是故事力?!庇袃蓚€必要條件:一是有一個能貫穿事件的故事線索、故事情節,二是調動了讀者/聽者的感性思維,使之產生一種代入感。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用生命寫就的不朽經典,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全書以1975年到1985年中國城鄉社會巨大的歷史變遷為背景,圍繞著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代表的一批青年的奮斗歷程,展現最平凡的生活中蘊含的最動人的精神力量。這樣的力量穿越時代,深刻影響了一代代青年。據2018年12月1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志愿中國”和共青團中央官微進行“改革開放40年”大型青年調查,本次調查中,受訪青年選出對自己影響力最大的文學作品。66.0%的受訪青年認為《平凡的世界》對自己影響最大,獲選率排名第一。當代青年讀著主人公讀過的書,與主人公的情感產生共鳴,經歷著主人公的青春歲月。優秀同齡人身上的故事,所產生的榜樣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作品中青年勞動者的形象,勤儉、奮進、樂觀、自信,勞動的充實感、成就感沖擊著當代青年學子,進而使他們對勞動的意義、勞動觀念以及勞動者需要具備的素質進行思考,形成正確的意識,乃至深刻的認同。
書中對勞動的描寫俯拾皆是,僅“勞動”一詞就出現二百八十余處,作者路遙在本書的后記中說,這本書“包含著勞動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對這個冷暖世界的復雜體驗。……也包含了我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可以說,在《平凡的世界》里,勞動是貫穿在青年成長的全過程的,勞動定義了人生價值,塑造了人的品質,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智慧,體現了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更帶來了精神世界的富足。
1 勞動定義了人生價值
書中不止一次地說,勞動是農家孩子的第一堂功課。少安的勞動課是從六歲時砍柴開始,因此贏得了村里人的夸贊“將來是個好受苦人”,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榮耀。即使是去山西看媳婦,“他營務莊稼的本領立刻就使賀家灣的人贊嘆不已;大家都說秀蓮找了個好女婿”。十八歲,他憑借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后來抓住時機、開辦磚廠,成為雙水村的能人。是勞動,徹底改變了孫少安和全家的命運。
少安的妻子賀秀蓮,同樣因為勞動,成為《平凡的世界》中可親可敬的人物。為了這個家,她置孕身與疾病不顧,與丈夫同甘共苦,共同興家。然而就在丈夫的事業達到輝煌時,她卻倒在了出資新建的雙水村小學的落成典禮上。作者用濃墨重彩的筆觸寫道:校舍碑石“可以看作是孫少安夫婦的一塊人生紀念碑”。讀者也不妨將之看作秀蓮一生勞動定義人生價值的墓志銘。
李向前因車禍而失去雙腿后,“他感到這樣活著是一種屈辱,他是個男人,不勞動而靠老婆養活,便失去了活人的尊嚴。是的,尊嚴,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尊嚴地活著??!”當他決定當個釘鞋匠時,妻子潤葉明白,“這勞動對他來說,已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需要,而是在體現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她說:“去釘鞋,這又有什么丟人的呢?這是勞動。任何勞動都會受人尊重。只有四肢健全而不勞動的人才是丟臉的?!边@話但是由潤葉口中說出是如此熨帖,讀者讀之也是心有所得。
2 勞動塑造了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
少平在黃原城攬工的經歷足以讓年輕的讀者記憶深刻。為了一天一塊五的工錢,“三天下來,他的脊背就被壓爛了,只感到像帶刺的葛針條刷過一般”。以至于睡下的時候,“整個身體像火燒著一般灼疼”。他的一番內心獨白激勵著自己,也足以引起讀者的思索:“現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罷了,總不會有死的威脅……難道這不是一種幸福嗎?你知道,幸福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戰勝困難?!庇谑牵[藏起鄉村教師的過往,在底層掙扎求生,靠人品得到幫助,謀得一個當煤礦工人的名額,進了“公家門”,并且在艱苦的煤礦工作中依然保持積極的信念。
書中姐夫王滿銀的形象則是一個反面典型,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被稱為“逛鬼”。他走南闖北、坑蒙拐騙,最后浪蕩半生,白了頭發,老了面容,卻依然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一無所有。
3 勞動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智慧
書中描寫少安是種地的好手,“對這一點自留地,他寶貴得不知種什么好,從莊稼到蔬菜,互相套作,邊邊畔畔,見縫插針。種什么都是精心謀劃的……有時簡直不是在勞動,而是在傾注一腔熱情?!灰芮袑嵉厥斋@,勞動者就會在土地上產生一種藝術創作般的激情……”
而二爸孫玉亭則是勞動者的反面典型,他既不善于農活,連家也拾掇不好。書中寫道,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地刨挖開后,連籽種都下不到地里。甚至要厚著臉去找他哥,求他把一些技術性的農活幫助做一下。而他逼著他哥孫玉厚騰挪給他的窯洞,“由于多年不整修,山水從破窯檐石中間流下來,把窯面子上的泥皮全沖光了,爛石頭碴子暴露在外面,里面住了許多窩麻雀……院子原來還有個橫石片圍墻,自孫玉厚搬走后,就逐漸塌成了一圈爛石頭。墻角里用這塌墻石頭亂壘起的廁所,似乎連個羞丑也遮不住”。在書中,勞動與學歷高低、工作貴賤都無關,關涉的是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此中凝結的智慧。
4 勞動培養家庭責任感
少安十三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家,而且他還對少平和蘭香的前途負起了責任。……盡管過得艱難,但這個家庭還維持著——這就是他的驕傲!
蘭香剛四歲的時候,就在院子外邊的土坡下蹣跚著拾柴。……她心疼家里所有的大人,隨時留心著看能為他們幫點兒什么忙。父親和哥哥從山里回來,她就趕快給他們掃身上的土。早晨,她幫助母親疊鋪蓋,或者雙手抱把大掃帚,把地掃得干干凈凈。奶奶害眼病,家里又買不起眼藥,夏天一大早,她就和二哥一起跑出去摘帶露水的草葉,回來給奶奶淋在眼睛上……
孫家人盡管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是我們讀到的是互相顧念、奉獻自己、分擔家庭責任,讀到的是愛與溫情,這也是中國傳統勞動人民質樸的家風。
5 勞動激發了創新的動能和激情
少安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了農村貧困問題的癥結——大鍋飯,因此設想在一隊分幾個承包責任組,來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最后竟然得到了全體社員的一致擁護。盡管這一自發性改革嘗試還沒實行就宣告失敗了,但是在不久后的全區農業工作會議上,在《光明日報》發表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這樣的改革方向無疑是順時而為。后來他兩度興辦磚廠,也是勞動闖出來的新路。
少平當了煤炭工人后,出于“對他的工作環境不僅關心,而且是帶著一種感情在關心”,發現我國煤炭開采技術太落后了,他聯想的是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拔蚁胗袡C會去報考局里辦的煤炭技術學校。上這個學校對我是切實可行的。我準備一兩年中一邊下井干活,一邊開始重學數、理、化,以便將來參加考試”。我國改革發展的歷史,就是由這些善于思考、勇于創新、敢想敢干的勞動者們書寫的。
6 勞動激發社會責任感
如果說少安、少平兄弟在勞動中的思考匯入了國家發展史,那么田曉霞的犧牲更是源于她的職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冒險精神聞名全報社”的女記者,她說“報道這次特大洪水是我們的職責”,義無反顧地沖到最前線,采寫報道、指揮救援,毫不猶豫地投身洪水勇救落水女孩,最后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7 勞動能帶來精神層面的富足
7.1 崇高感
蘭香雖是一個大學生,但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她還悄悄去工地上干提泥包的活兒。她激勵自己:“要自強自立!她一家人都是吃苦干活的人,她自己干點活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二哥說了,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地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對,她這樣做,不應該有任何一點害臊的感覺?!?/p>
7.2 尊嚴和自豪感
少平被評為銅城礦務局的“青年突擊手”,他不全是為榮譽高興,而是感到,他的勞動和汗水得到了承認和尊重。他看重的是勞動者的尊嚴和自豪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的勞動和創造才是最值得驕傲的。
7.3 充實感
當少平和曉霞談論未來的打算時,他表示準備一輩子就在煤礦干下去。他說:“一個人的命運不是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了的。至于所謂理想,我認為這不是職業好壞的代名詞。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于他對勞動的態度。”也就是說正確看待勞動,帶來的不僅是生活內容的充實,還有精神世界的充實。
他在煤礦踏踏實實地工作,換回了硬錚錚的票子,給自己買了新皮鞋和蚊帳,在蚊帳搭起來的小天地里不受干擾地看書。而那些干部子弟們在凌亂不堪的宿舍中,因沒領到多少工資而情緒低落地躺在床上。作者鮮明地點出:“在這樣一個時刻,勞動給人帶來的充實和不勞動給人帶來的空虛,無情地在這孔窯洞里互為映照。”
7.4 精神上的平等和強大
緊接著,作者毫不客氣地評論道:“對于這些人來說,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極為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是的,孫少平用勞動“掠奪”了這些人的財富。他成了征服者。雖然這是和平而正當的征服,但這是一種比戰爭還要嚴酷的征服;被征服者喪失的不僅是財產,而且還有精神的被占領。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勞動?!?/p>
7.5 精神療愈
師傅死后,留下惠英嫂和明明沉浸在痛苦中,少平要用勞動和生活把他們帶出這痛苦和黑暗。對此,他有深刻體會:“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勞動中慢慢消磨掉。勞動,在這樣的時候不僅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沒有什么靈丹妙藥比得上勞動更能醫治人的精神創傷?!?/p>
少平為救工友而受傷毀容后,婉拒了調到省城工作的建議,選擇回到煤礦。因為“他對煤礦有了一種不能割舍的感情?!谀抢锪鬟^汗,淌過血,他怎么會輕易地離開那地方呢?一些人因為苦而竭力想逃脫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為苦才留戀受過苦的地方!”全書在少平回到煤礦的剎那戛然而止,他的感情和生活何去何從,讀者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對少平有最篤定的把握,唯有磨難方能鍛造生活的強者,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少平,定能撫平創傷,在平凡的人生路上再一次勇毅前行。
正如路遙在全書后記的結尾所說——
“結論一目了然:只能永遠把艱辛的勞動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獲的指望,也心平氣靜地繼續耕種?!?/p>
本書是路遙對他的青年時代投去的“最后一瞥”,一個個青年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田曉霞、李向前……他們身上既滲透著中華民族勤勞的傳統美德,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盡管全書中有關“勞動”的話語現在看來似乎有些陳舊,但是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撥動心弦的情節,將平凡世界中的人生百態展現無遺。這些元素構成令人震撼的故事力,沖擊著讀者的感性思維,令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代入感,進而思考勞動與人生。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優秀作品,在語文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引領青年學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J]. 教育科學論壇,2020(15):3-6.
[2]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0(2):2-11.
[3]黃沖,杜園春. 對當代青年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仍是《平凡的世界》[N]. 中國青年報,2018-12-11(7).
[4]路遙. 平凡的世界[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5]劉文松. 試論《平凡的世界》中勞動者形象給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啟示[J]. 散文百家(理論),202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