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孫麗娜,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
[ 摘要 ]
高職院校為我國人才輸出做出不少貢獻。而經濟數學作為高職院校中經濟管理專業的重要學科之一,縱然能夠提高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且有助于將實際生活與相關知識結合,但是在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教師重成績、輕應用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有影響。基于此,本文針對高職經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注重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簡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策略。
[ 關鍵詞 ]
經濟數學;教學模式;數學應用意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41
經濟數學是高職院校中經濟管理專業必修的專業核心科目之一。該科目的教師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基礎知識和經濟理論知識的講授,使得學生能夠在未來面向社會后在經濟金融行業獲得更長遠的發展。經濟數學學科首先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課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難度還是較強的。如果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經濟數學的興趣。而且學習經濟數學并不單單局限于學習數學理論知識,還需要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將所學知識完美地應用于其中,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經濟數學學科的難度。
1 探索經濟數學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經濟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
經濟數學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而所謂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主要是利用數學思維和數學理論的知識,有效地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或者使用數學工具進行解決。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經濟數學的教學方式也有更高的要求,也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
1.2 高職經濟管理專業中經濟數學是必修科目
經濟數學作為高職院校中經濟管理的基礎必修課之一,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有較大影響,還對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經濟數學同時也是經濟科學的學習基礎,發揮著文化基礎教育的作用,同樣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關鍵部分。學生對經濟數學的學習,一方面能夠提高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從而對本專業的系統有進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使數學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系統化的訓練,從而在邏輯運用方面能夠更進一步,對于抽象事物的研究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1.3 經濟數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經濟數學課程由于本身就具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該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也能在不斷地綜合應用下對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力進行培養。而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數學應用意識能力后,就可以利用構建數學模型,以及通過數理統計計算的方式對工商管理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此外,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能力的培養也是經濟數學中的教學改革重點。
2 高職經濟數學教學模式現狀
經濟數學課程中存在不同分支,例如概率論、導數、數理統計等。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與經濟相關的知識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能力。但是如果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數學基礎方面并不是很扎實,而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又不能及時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會導致學生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能力這一方面受阻。簡言之,目前來看經濟數學的教學模式的存在以下問題。
2.1 重成績、輕應用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比如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習經濟數學的過程中只需要會的經濟數學的應用題即可,或者是說只要在學期末能夠提交滿意的答卷就足矣。而當學生出現類似的錯誤認知后,對于經濟數學知識的學習就只是淺嘗輒止,使得在后續學習中不能將基礎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而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對于學生成績的重視程度要遠遠高于實際應用,從而忽略了學生經濟數學的具體實踐應用,即使教師會采用一些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但是由于學生的思想意識已經出現偏差,因而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2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與當下高職培養目標相互適應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偏向于理論學習的“灌輸式”教育,而這種教育方式已經無法與當下的高職學生的學習要求相符合。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數學基本理論知識,但是在具體掌握所學知識和從事與經濟有關的工作方面則難以有突出表現。因此對經濟數學的學習要以實踐為主,強化針對性和實用性。基于此,高職院校的經濟數學課程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通過數學定量分析經濟原理,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地轉化為數學經濟模型,同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使用數學軟件對數學經濟模型進行求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3 學生對于經濟數學學習興趣低下
經濟數學由于所包含內容豐富,所學習的知識層面也并不局限于一點,同時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象思維以及應用意識都有較高的要求,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使得學生學習經濟數學的興趣低下,甚至會出現學期末該學科掛科的現象,而這些都會影響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基于此,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強學生對該學科中重點知識的理解是目前必須考慮的重點。
3 高職經濟數學教學模式研究策略
3.1 以提高人才培養為中心目標,實施模塊教學
高職經濟數學的學習原則是“以應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度”。通常在經濟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應用。而基本理論通常都是對數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定理以及定義進行引述介紹,在進行基本理論模塊教學的過程中,要重點抓住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應用,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文化,從而對數學規則和社會規則有進一步的了解。基本技能則主要是對數學的基本計算進行介紹,如何利用數學軟件對微分、導數、積分等的計算,在基本技能這一模塊教學中,著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對使用數學軟件的能力。基本應用模塊是模塊教學中的重點部分,主要是進行實踐應用。學生的計算能力、理論知識達標僅僅只是經濟數學的學習基礎,而應用到實際中則是重中之重。學生通過對個別較為經典的經濟案例進行分析,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同時借助數學工具對模型進行求解,從而獲得真實的數學結果。學生通過對基本應用的學習,能夠通過數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定性問題,在強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的同時,又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由此從根本上提升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3.2 注重教學方式,將內容逐步簡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面對的是學生,而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決定了在后續學習中是否能夠將其應用到生活中。而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理解的過程中會比較困難,特別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通常都不能短時間掌握構建數學模型等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講授經濟數學時,先要將煩瑣且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簡易、直觀,使得學生能能輕松地理解。例如當教師在講授經濟數學中最為基礎的理論模塊時,先對該定義、定理以及性質進行簡化證明;教授函數的連續性、零點定理以及微分定義時,可以通過數學軟件更加直觀地讓學生對概念、定義以及性質進行學習掌握。例如對建筑成本進行基礎評估時,學生對該類問題并沒有實際體驗,因而在理解過程中就會容易出現偏差,對此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將學校塑膠操場作為例子,從而使其產生想象空間,進一步靠近所學習內容,提高對該理論的理解,同時提高對經濟數學的學習興趣。
3.3 教學過程中精選與經濟相關的教學內容
馬克思曾指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因而當人們利用數學工具在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后所獲得的成功越多,在經濟學中所應用的數學方法也會較為明顯。例如,當使用導數知識進行最大利潤的模型構建時,先要基于經濟最優化問題實施最優批量模型構建,然后通過對數學模型和風險決策模型提出對企業有益的合理建議。此外,教師在進行經濟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需要專門對處理方式進行分析,只需要使所呈現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的理解即可。如此學生就可以脫離形式學習的負擔,將更多的時間應用到知識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中。所以,教師先要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且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很好地應用到經濟數學的教學中,盡量不采用故事化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對數學模型相關知識進行更多的補充,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數學模型相關的知識,從而強化學生根據實際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4 提高學生學習經濟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經濟數學的基礎點。教師為此可以綜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向學生講述關于經濟數學的發展史,使其對經濟數學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一些數學建模的課題探討,提高經濟數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并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教師在進行經濟數學的教學時,要根據經濟數學教學的內容指導學生參與相關的社會活動,讓其對各行業的生產模式以及經營模式有初步了解,從而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教師要仔細鉆研經濟數學的內容,并引導學生搜集與經濟數學相關的資料,然后采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將燃料轉化為數學問題,并通過構建數學模型獲得結果。在獲得數學結果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對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同時對結果的實際情況與相符程度進行對比,若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誤差,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數學模型進行修正,直至所獲得數據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學生在通過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探究的同時也能夠了解認識到數學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而教師在對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軟件,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計算機了解微分方程的解法。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經濟數學的知識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得學生對數學發展歷史有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通過實踐活動還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能力,使得學生不斷開拓新的解題思路,激發學習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5 積極創新符合當下學生的教學理念
高職院校中經濟數學的教學方式要始終貫徹和落實以生為本的原則。因此在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并指導學生積極地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的概述引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知識點概念同步引入,使其能夠更加輕松、靈活地理解理論知識。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還可以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協作進而解決問題。此外,對于高職經濟數學課程考核的方法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將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閉卷考試內容主要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初步考查,而開卷考試則要對學生日常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些數學建模題目,題目的主要內容是經濟管理學,讓學生自主選擇題目,但是教師不能將答案設計得過于死板,而是要綜合學生解決題目的方法和過程,以此作為標準答案,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同時,高職教師要不斷創新,創造出更多的教學方式,例如對比教學法、發現教學法等,但也要根據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大綱,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4 結語
經濟數學作為經濟管理專業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改革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教師必須面對的教學任務。因此在進行經濟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完美地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經濟數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賀學海. 高職教育《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2):20-21.
[2]梁云芳. 影響高中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的歸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8.
[3]莊學政. 基于項目引導的《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改革[J]. 內江科技,2014,35(7):133-134.
[4]陳紅均. 關于核心力量訓練對提高初三學生體育中考成績的實踐探討[J]. 中外交流,2019(5):243.
[5]周妍,張然,陳文. 論《機器人技術》公選課教學改革討[J]. 銅陵學院學報,2012,11(1):118-120.
[6]崔潔. 淺析高效課堂在農村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實踐[D]. 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