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張笛,女,安徽皖蕭人,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畫(寫意花鳥“筆墨結構”研究創作)。
[ 摘要 ]
在藝術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畫的現實主義發展也相對較為迅速,但這種發展與中國畫的傳統特性有所不同,因為中國古代畫作更加注重傳神,對于其形象方面的關注是相對較為有限的。而現實主義的快速發展,讓其與原本的浪漫主義呈現了一定的差異性,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獨特創作手法,尤其在文學藝術、美術藝術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畫的發展,還需要對其歷史進程、傳統表達和當代表達特點進行充分解讀,從現實主義的概念角度出發,回顧、了解現有的中國畫創作方面的特點。
[ 關鍵詞 ]
中國畫;創作;現實主義;傳統表達;當代表達;發展歷程;影響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56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畫在創作發展歷程中的現實主義傳統、現代表達特點,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要先理解現實主義這一概念特征。現實主義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對于浪漫主義形成的一種創作基本手法,在文學發展的和美術發展過程中,這一手法都得到了廣泛運用,這與傳統中國美術之中的寫生和寫形等各種概念較為相似,但其本質上作為一種藝術發展思想潮流,自19世紀30年代之后,開始廣泛發展并被人們所熟知。伴隨文藝復興不斷傳播之后,現實主義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多個國家落地生根,最初階段,在歐洲各個國家以各種即時性的作品宣揚人文關懷理念,主張要從現實出發,創造為人民的藝術,而真正傳入我國融入中國畫之中,則是在20世紀初。
1 中國畫現實主義的發展歷程和傳統表達
1.1 出現與發展
清朝末年,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傳入中國,也就進一步為其藝術性發展提供了支持,尤其像楊周翰等人認為在這一時期,寫實主義的出現為中國傳統美術的發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概念從傳入到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又曲折的過程,五四運動之后,美術界的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將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引入中國畫的領域之中。其中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18年陳獨秀等人在《新青年》之中所刊出的兩篇美術革命文章。呂徽和陳獨秀等人所發表的同名文章之中進一步反思了我國傳統美術的弊端,對傳統進行反思之后,再度提出了對美術界進行改良和革命的口號,明確指出美術創作應當以傳統中國畫為關鍵性基礎,然后對文人化畫行改良,并提出其改良和革命離不開西洋藝術發展之中的寫實精神,必須要從現實主義的角度進行改良。
這種發展其本質意義上是文化的碰撞,伴隨著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不斷改良,中國美術界的革命和改良,是經過長時間醞釀和發展的結果。尤其在更早的維新運動之中,康有為便提出了中國畫的發展弊端、發展困局的問題。在后續不斷的發展中,又有魯迅和徐悲鴻等人的支持,特別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畫家成為20世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們對中國畫進行了改良,提出了彌補傳統藝術不足的改良方案,在不斷發展之中融入中國畫創作,讓中國畫的理論日漸豐富,作品日漸成熟。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中還有一個標志性的發展里程碑,之前“realism”一直被稱之為“寫實主義”,或稱之為“現實主義”,但譯名不統一,五四運動時期普遍使用“寫實主義”為譯名。但在20世紀30年代這樣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實主義”這一譯名固定下來并在馬哲基礎上給予其全新的闡述、解釋性的更新。
1.2 全新解釋與傳統表達
現實主義理論的出現與傳播并非一帆風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進行解釋之后,學術界普遍認為現實主義理論傳播屬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附屬產品,是在美術方面與近現代蘇俄靠攏和借鑒的一種中國畫美術發展歷程。在這一階段現實主義得到了全新的闡述,確定了詳細的譯名和內涵,認為這一概念之中所講的是利用美術的方法,將其細節進行真實性描述的同時,再現其典型的環境和典型的人物,明確了功能性的價值,同時也拓展到了創作理念這一層次,有了更加抽象的哲學理念和哲學功能。
而在傳統表達方面,在20世紀早期,一般都是利用各類寫實的技巧和方法,對文人畫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從而形成相應的繪畫模式,這一繪畫模式影響到今天的中國畫創作,形成了當時最為獨特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和創作方式。其中以徐悲鴻和蔣兆和等人最具備代表性,他們的創作更是極大程度上展現出了中國畫現實主義發展的歷程,尤其像徐悲鴻是20世紀接受西方美術教育之后歸來的第一代美術大家,他在這個時機進行中國畫的創作,就進一步將寫生、解剖、透視等概念和技巧融到了中國畫的創作之中。像徐悲鴻在1931年所創作的《九方皋》、1940年所創作的《愚公移山》這樣大幅的人物畫,運用了這些技巧,同時也將白描和素描進行結合,滿足了寫實的要求,并在色彩方面應用了中國特有的各類色彩元素,讓其展現出了中國畫的特色,又融入了現實主義的各類技巧。而且歷史題材版畫,具備較強的古典主義特色,而且其本質上有很多主題,都以勞動人民作為基礎。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圍繞著人的藝術題材逐漸增多,各種美術創作也更加符合現實主義的特征。徐悲鴻1937年所創作的《巴人汲水圖》也充分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將人物作為創作主體,然后通過人物的寫實體現出現實主義的色彩,透出人定勝天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向往。
在同時期的畫作之中,蔣兆和的很多作品也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利用現實主義的特點展現出了對于和平的向往,用現實的色彩展現出對現實的不屈。1934年所創作的《流民圖》和1938年所創作的《阿Q像》等,都充分展現了中國畫在現實主義方面的發展,通過人物畫像,展現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并描寫當時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況,嚴格按照藝術方面的原則,將素描當作造型藝術的關鍵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蔣兆和與徐悲鴻以中國畫現實主義發展為原則,形成了相應的特色美術體系,即“徐蔣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現實主義的傳統表達初步形成了相應的標準體系和美術標準原則,而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伴隨歷史進步這一特點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產生了具備特異性和特色性的現代表達特征,在方法和風格方面伴隨文化的進步也在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1.3 革命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得到了深化和哲學層次的發展后,在歷史進程中,進一步提出了藝術走向群眾的觀念,藝術開始與工農兵群體相結合,這一文藝新時期的開始,促進了其自身的全方位發展。在美術發展的過程中,現實主義不單單是一種風格類型,更有了一種特殊的內涵。傳統表達又融合了“徐蔣體系”,從舊國畫的角度出發,圍繞著蘇聯模式進一步確定了革命現實主義藝術。這時期的作品數量之多,標志著傳統的筆墨與現實生活開始密切結合在一起,不再是距離生活遙遠的藝術,而是真正地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手段。這一階段因為在思想潮流方面發生了改變,藝術手段和創作風格方面,也就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創作者將思想特點和創作風格密切聯系在一起,開始進行人物和景物的創作。一般來說,以1965年作為界限,之前的作品屬于早期的藝術創作,而在此之后的作品就發生了改變,前期一般以敘事模式為創作的基調,現實主義的創作更是融入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人物的精神力量和藝術的張力有明顯的提高。而中國畫在近現代發展中受到的文化方面沖擊更大,在藝術色彩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程度的改變。
2 中國畫現實主義的現代發展和現代表達
2.1 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發展及表達
中國畫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現實主義經過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和沉淀,按照每個時代的文化方面不同也呈現出了藝術方面的多樣性,傳遞出來的精神內涵和文化色彩也不太一樣。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這一期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20世紀60年代在現實主義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應用最多的元素特點就是紅、光、亮三種,這樣的色彩元素成為當時中國畫的關鍵性形態,也為后續的藝術發展提供了支持,體現出當時的色彩特征。而創作背景大多數以工農兵形象為主,更加偏愛進行寫實的工農兵形象創作。當時的很多作品的處理與寫實油畫基本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對線條處理和渲染方法則應用了很多中國畫元素。將陽光等各種光線影響因素融入這些創作之中,進一步讓寫實中國畫更加細膩,畫面的人物形象光滑紅潤。而山水畫方面,像1973年關山月創作的《綠色長城》,1974年林曦明創作的《太湖新歌》等,更加具備自身藝術特色,尤其強調在俯視的角度下利用各種寫實的手法,將視覺感受進行空間層次的真實性處理。藝術發展步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創作思想方面開始更加接近還原事物的本身,具備較強的反思性特征,因此這一時期繪畫的形象美和抽象美得到了關注和探討,其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的啟蒙發展。1985年,新美術熱潮的出現,極大程度上圍繞著歷史發展進行了反思和重新構思,然后藝術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中國畫的現實主義表達也日漸多樣化,很多美術大家開始探索不同方向的藝術性,讓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得到不斷創新,并按照時代發展變遷的特點以藝術展現人文關懷。這一階段也有很多具備代表性的優秀作品,比如1980年羅中立所創作的《父親》,1979年周思聰創作的《人民和總理》等。這種現實生活的藝術映射,進一步展現了美術發展過程中獨特的人文性特點,而且各種鄉土寫實的色彩融入之后,傳承了徐悲鴻注重寫生并關注民生的這種現實主義精神,并在這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此階段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可以選取的藝術處理手段明顯變多了,因此在現實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現實主義藝術方面的拓展。
2.2 20世紀90年代后至今的發展及表達
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特別是在美術發展的過程中,伴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畫的創作也呈現著多元化的現實主義色彩,也有了不同的表現、實現的手段。這種多元化的表達方式讓藝術呈現出了較強的多樣性,而且可以運用的美術語言明顯變多了,在現代和西方觀念的影響之下,有了更多的造型方式,不再單一地強調按照生活本來的樣貌進行描繪。在審美日漸多樣化、發展日漸多元化的今天,各種各樣的元素在此類畫作之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特別像《活著之覓食》《重塑》等畫作,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上,有了更加開放的特點,這種表達方式進一步讓其脫離了題材和技法等方面的限制,也讓現有的文化背景在相應的作品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現如今的文化氛圍之內,尤其注重協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讓這種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在總體的藝術創作之中。而在創作理念方面,像《重塑》的作者毛冬華的創作初衷則是,有責任和義務記錄城市的變化瞬間,利用畫面構成虛與實之間的對話。這種責任和理念極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畫現代化發展,現實主義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之下,再一次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而且其藝術張力繼承了既往的相關體系,并在現有的文化背景之下得到了發揚和傳播,偶爾在藝術效果和文化傳播方面都相對更加滿意,形成了現有的特色現代表達。
3 結語
在中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程,有著無數的文化融合和藝術方面的碰撞,在歷史進程之中,傳統表達和現代表達有著一定的因果關系,而現代表達則進一步發揚傳統,積極創新,引領審美文化方面的前沿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智開. 王盛烈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2]馬顏群. 山東臨沂地區漢畫像石的敘事空間表現研究[D].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
[3]張運君,孟凡苗. 論儒學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