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李籽熠,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
[ 摘要 ]
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近二十所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音樂學專家、學者在浙江音樂學院圍繞“音樂學應該把目光投向何處”的話題進行學術討論會議。筆者對部分專家學者關于此次會議的發言進行了歸納、總結。
[ 關鍵詞 ]
音樂學;研究視角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58
2021年10月23日至24日,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藝術創意空間舉行了“音樂學,應把目光投向何處”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讓沒有機會與條件參加現場研討會的廣大學子通過直播的形式,感受前輩學者們的學術成果的交融與碰撞。在會程中,共計31位學者、專家發言,全程通過網絡向全國直播。
本次研討會由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林林教授、南鴻雁副教授、孟凡玉教授輪流主持,由浙江音樂學院王瑞院長致辭。王院長認為音樂學的目光投向何處的問題,反映整個音樂學界對于音樂學學科建設一種自信,反映了思考的深刻性,也反映了我們當前音樂學學科建設的現狀,學科的基礎性還需加強,學者還需要多思考音樂學學科自身的問題。
1 音樂學,應把目光投向何處
1.1 把目光投向表演
音樂是表演藝術, 可謂“興于譜(作曲家創作) ”“立于演(表演) ”, 加上聽眾的創造性欣賞, 才能“成于樂”“游于藝”。因此, 不少中國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 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表演。在這場學術會議中,不少專家也將其學術目光投向了表演。
內蒙古師范大學楊玉成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民族音樂學,應把目光投向表演——以蒙古族音樂的口傳性研究為例”。他認為對于口頭傳統來說,文本是表演的產物。在口頭表演中,藝人調動和運用自己積累的傳統元素,將新的曲目“裝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維和行為在表演中融為一體,通過表演生成為文本。這樣,表演前的思維與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聯結,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過程結構。表演是在藝人與受眾共同建立的語境中進行,同時存在于一個相互關聯的事件網絡之中。語境和事件為表演和文本賦予了意義。因此,口傳音樂的研究應以“表演"為中心。他同時強調: 第一,“文本—表演—語境”的整體性。將音樂文本回歸到它所生成的表演中去,將表演回歸到它所發生的語境中去。第二,“思維—過程—結果”的結構性。也就是,本報告中所說的“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過程結構。第三,“形式”與“模式”之間的關聯性。一方面,透過豐富多樣的形式,看到人類在全部或某一類型、某一體裁、某一個案背后,高度集中凝練并成體系化的音樂思維模式,另一方面模式與形式的關聯中為每一個個案、每一個具體的表現形式做出解釋。
河北師范大學韓啟超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略論音樂學,請把目光也投向表演”。韓教授認為表演對于音樂藝術而言尤為重要,可謂無表演就無音樂。國內學者也在積極建構音樂表演學。他提出學者在研究音樂表演相關問題時,要積極借鑒和運用實證性的科學研究范式和話語表達。
1.2 把目光投向傳承人
郭乃安先生曾說,音樂,作為一種人文現象,創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的意義、價值皆取決于人。因此,不少音樂學學者的研究是以人為中心的。本次會議就有不少專家學者以“人”為論。
上海音樂學院劉紅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音樂學,也應把目光投向音樂學‘人’”,音樂學研究的主體責任人是音樂學研究者,在重視“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的研究主張的同時,音樂學把目光投向人的方式便成為應該加以關注的一個問題,值得同等重視。所以,音樂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研究對象,那個人也包含研究者本身。
沈陽音樂學院李放老師在會上發言,題為“再讀《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1991年,郭乃安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文中一再強調“人”在音樂中的主體地位,此文一度被認為是弱化音樂形態。但時隔30年,李老師再讀此文,感受到或許郭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她認為,音樂學把目光投向人是在強調音樂學研究不可僅僅機械的分析普遍結果,不可將音樂研究與人武斷地割裂開來,而是要對音樂現象的根源進行深入的挖掘。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研究中心主任楊和平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湘昆保護請把目光投向傳承人——湘昆傳承人口述實錄”。在湘昆的發展歷史中,涌現出許多為湘昆發展做出貢獻的傳承人、親歷者和見證人,毫不諱言地說,沒有這些人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就不會有今天的湘昆藝術,“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語,印證了湘昆傳承人與湘昆藝術的共存關系。基于此種認識,楊教授站在湘昆藝術發展的視角,以湘昆傳承人、親歷者和見證人為研究對象,運用音樂人類學、田野調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對目前在世的湘昆傳承人、親歷者和見證人做了詳細的口述記錄,從他們口述湘昆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的材料中,結合湘昆文獻記載和現實存在的狀態進行互證,從而再一次的證明:“湘昆保護請把目光投向創承人”這一非遺保護的合理內核和真理性的存在。
湖南師范大學廖小芒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麻山鑼鼓傳承人保護”。麻山鑼鼓是流傳于湖南寧鄉、湘潭、湘鄉、韶山一帶的一種民間吹打樂,因發源于寧鄉縣麻山而得名,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2006年以來,在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僅有楊天福一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這一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承人認定制度上的不足。“非遺保護請把目光投向創承人”這一非遺保護的合理性的指向在現實中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河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齊易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地方文化精英與冀中‘音樂會’的傳承保護”。齊教授表示,本文是一篇關于樂人研究的文章,所聚焦的是當代社會涌現出的為冀中音樂會的傳承保護做出巨大貢獻的地方文化精英群體。是他們本著對自己家鄉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無私地貢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才使得古老的冀中音樂會歷盡劫難仍生機勃勃。地方文化精英努力傳承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其根本動力是由生于斯長于斯長期潛移默化而形成的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堅定自覺與自信意識。他們為傳承保護家鄉傳統音樂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足以彪炳青史而無愧于文化精英的稱呼。
河南大學楊善武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原文與他義——從《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談開來”。音樂學不是研究人的,而是研究人所創造的音樂的。音樂學研究的目標指向是對音樂的認識,而“關注人的因素”是作為“重要的中間環節”,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音樂的。文章標題“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容易被當成學科方向的表述,而與人類學聯系起來。為了標題能表達得確切,可按文中所論將其改為“音樂學:請關注人的因素”,這樣理解,既符合音樂學的定位,也符合原文的本意。
中國音樂學院薛藝兵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從學科分支和學科交叉看音樂學的‘目光投向’”。他提出音樂不是天外飛來的隕石,也不是與人和人類社會無關的天籟;音樂是人創造的一種藝術,也是人際交流、為人所用的一種音符號體系。因此,研究任何一種音樂,研究音樂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應該也不可能不涉及創造它和應用它的人,因此“音樂學,請將目光投向人”就不僅是一句口號,也不僅是一個學術指向,而是音樂學任何一個研究領域都應該關注的一個重要視角。按薛教授的理解,音樂學應將目光投向“人”,實質上就是呼喚音樂研究者對自己所研究的音樂投入必要的“人文關切”,即便是純形態、純技術的研究也不應忽略“人文關切”這一主題,因為對音樂的“人文”闡釋才是音樂研究的終極目標。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張應華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音樂與人的關系及其方法論觀念——基于苗疆走廊漢傳音樂流播研究的認知”。張教授表示,當我們討論音樂學的研究主旨和方法論觀點的時候,我們應該立足學科的基本問題,聚焦當下的社會問題,在這樣一種問題意識中展開具體研究。張教授通過陳述苗疆走廊上漢傳音樂的類型劃分、存在方式以及如何研究苗疆走廊上的漢傳音樂,做出總結。他認為沒有離開特定人群的音樂。基于此,民族音樂學應該圍繞“人的音樂性”和“音樂之人性”去研究“不同人群中的音樂”或者“不同音樂中的人群”。一方面透過不同人群去發現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和象征意義,一方面透過不同的音樂去體驗不同人群的生活行為方式和生命意義。
筆者認為,“音樂學把目光投向人”和“以人為本”的研究不只意味著從音樂的本身去研究關注人的行為動機、目的和方式等,還意味著在各種音樂事實中去發現人的內涵、意義。
1.3 把目光投向音樂
音樂是由節奏、和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要素構成。雖然音樂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但一些學者認為音樂學研究的重點和核心仍然應當是音樂而不是人。
中國音樂學院杜亞雄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音樂學研究的重點是音樂”,杜亞雄教授通過分析郭乃安先生于1991年發表的《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這篇文章的立論根據,認為它沒有論及音樂學的特殊性。他指出音樂和美術、建筑等藝術形式一樣,都和人有聯系,因為音樂和人的關系并不是音樂的特殊性,所以研究人也不能成為音樂學的主要內容,也不可能是音樂學研究的重點,郭文所倡導的并不是音樂學,而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音樂人類學。
上海音樂學院伍維曦副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易簡工夫終久大 新知培養轉深沉——試論漢語語境中的音樂美學與音樂史學的學科分野與交融”。他認為音樂學作為一個以研究對象(音樂)來界定自身、并以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一對象的集合式學科,在當下的漢語語境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與機遇。觀古知今,學術研究的生命力,不外兩端:一為紹述,一為創變。溫故而知新,繼承的同時不可避免會有創新。學術創新的動力,又不外乎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研究對象的擴大與研究方法的更新。在分科越來越細密、越來越強調量化分析,實證與詮釋的界線越來越分明的現代大學學科體系中兼具高度的技術性與寬泛的通識性,仿佛可以培育出百科全書式的“音樂學家”的音樂學系科不啻面臨著“你到底想要干什么”和“你到底能夠干什么”的疑問及窘境。伍教授表示他不可能全面而透徹地回答這一緊迫而龐大的學科問題,只是試圖通過對時下漢語語境中音樂美學與音樂史學這兩個音樂學子學科相互關系的思考,來審視音樂學的學科性質、邊界,在關系的梳理與研究中,去探討音樂學研究對象的相關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將出現的問題通過思考轉化為合適的機遇。
中國音樂學院劉勇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兼談黃翔鵬先生的學術特點”。他認為音樂學當然應該把目光投向音樂,也就是說,研究音樂是音樂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但是研究音樂不等于只研究音符、音響和樂譜,要全面地理解音樂,需要很多相關信息。也就是說,在到達最終目標之前,我們也經常需要把目光暫時從音樂本身移開,搜索一下與到達最終目標有關的其他信息,包括相關的人和文化,相關信息多了,可能對順利到達最終目標更加有利。細讀郭乃安先生的文章《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就知道他所謂的“把目光投向人”實際上是在搜索與音樂有關的人的信息,或者說是在提醒大家,在研究音樂時,不要忘記了人這個重要因素,而不是將音樂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定為人。劉教授以黃翔鵬先生的學術特點為例,說明了研究一個人和研究他的音樂學術的相互關系。
中國音樂學院陳銘道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走出自己的表述困境——從《奔布萊》與《阿斯爾》的視頻說開去”。音樂人類學的寫作,主題具有不確定性,它在不斷變化著。它為什么會變,因為人變了。我們談論的族群樂器和音樂,就人類學的理論而言是傳統的“他者”,人類文化行為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課題。這里,沒有最終的產品,只有音樂本身。它是一代又一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存在和展示。
2 音樂學,應當研究視角多元化
音樂學的研究角度是多元的,它可以把一切社會中的文化現象進行統籌。因此有不少學者的研究目光不僅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視角,還將其投向其他跨學科領域,借助不同學科的研究視角,整理出一套具有文化性質的音樂學理論體系。
中央音樂學院張伯瑜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音樂學研究的‘復數’形式”。他認為音樂學是以“音樂”為事項的人文科學研究領域,“音樂”必然包含其中,且為主要觀察焦點。但什么是“音樂”在定義上是非常大的,其內涵是多種多樣的,在音樂的形式、功能、價值與意義等方面更是包羅萬象的。所以對音樂學的研究需要強調多元化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上海音樂學院王丹丹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論音樂學的雙重學科屬性”。她認為音樂學的研究對象——人和音樂,與其雙重屬性息息相關,對于音樂本體的理性分析性質昭示了音樂學的科學屬性,人及其與人相關的一切現象則更多指向音樂學的人文屬性。學者應該以跨學科的視角來審視音樂學學科性的探索,才能彰顯出音樂學的多樣化功能與意義傾向。中國音樂學院齊琨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音樂學,請將目光投向跨領域研究”。相關本會議的論題,齊教授的回答是:音樂學,請將目光投向跨領域研究。齊教授以中國歷史民族音樂學為例,闡述跨領域研究對于音樂學發展的重要性。
沈陽音樂學院董蓉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通過‘音樂語言’,體察‘文化意涵’——關于音樂學研究自然的一點想法”。她認為,透過音樂語言來理解人的精神與社會是音樂學的本質特性,將音樂與音樂之外的社會歷史維度加以有效聯結則成為音樂學始終不渝的研究旨趣。
浙江音樂學院南鴻雁副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略論人與音樂的關系——一關于音樂學方法論的一些思考”。21 世紀以來音樂學研究已經完全呈現跨學科交叉之勢,面對各類跨學科研究成果,音樂學研究究竟應該“專注于音樂本體”還是“關注文化語境”的討論又再次引發學界討論。作為獨立學科,音樂學的研究應如何探討人與音樂的關系?“寫文化”在音樂學研究中應該占有怎樣的地位?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對目前音樂學學科建設將有助益。
南京藝術學院的楊曦帆教授在會上發言,題為“如何成為有思想的音樂學”。楊教授認為:第一,人文學術研究不僅要有可“投向”的對象,更要有反思學術研究意義、價值的思想能力。第二,在具體的理論與方法層面,很少會有絕對指頭向某個方向的學術行為(比如:文化語境、音樂事項、音樂人、觀眾、研究者視角)。第三,“投向何處”是學者在學術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思考方式,是不同學者、學派的學術特色。
音樂學研究應當關注現實的音樂觀念與行為,最終形成關聯時代命脈的思想動力。形成有思想的音樂學,需要我們在現實傳統世界中去尋找思想的動力。如果我們的目光投向是有效的,那么,音樂學就應該擁有一種開放的、多樣的、無限生長的思想能力和生命力;學術研究不僅是知識,更是生命體驗,音樂學能夠在現實中引領音樂發展,其學科魅力應該獲得更多“粉絲”;音樂學能夠以新理論、新方法創造者的姿態躋身于新文科平臺,其跨學科就不僅僅是單向度的,而是真正實現與其他學科互動,并在新時代站在音樂角度倡導人文價值。如杭州師范大學的孟凡玉教授所言,音樂學研究者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視角,應當時刻保持清醒的態度,去拓寬眼界,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研究對象。
唯有不斷拓展眼界,反思自己,對所持觀點的立場視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才有可能盡量減少以偏概全。我們應拓寬研究視角,打造多維化音樂學研究視野;擴充研究內容,塑造整體音樂學研究思路;創新研究方法,進行系統性音樂學理論研究。
中央音樂學院周勤如教授對本次學術研討會做出了總結:無論目光投向何處,都要踐行科學研究原則;無論在哪個領域搞研究,都要以“達標”的學術準則自律:無論滄海如何橫流,都要凝聚群體共性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有作為的學者定能脫穎而出,在21世紀中走向下一個現代音樂的經典高峰。
會議最后,由浙江音樂學院副院長楊九華教授致閉幕詞,楊教授表示“音樂學,把目光投向何處”這個問題是開放的,它的答案也是開放的。在不同時間段,它的研究重心也放在了不同的地方。楊教授感嘆此次研討會是有高度的、有深度的、有廣度的、有熱度的。期待下一次研討會,各位專家能分享出更透徹、更深刻、更清晰、更厚重的研究成果。
會議有落幕的時候,但這個“音樂學,把目光投向何處”的話題不會結束。它時刻提醒著音樂學者要保持自覺自醒,反思自己的研究價值,要不斷地深入。這次會議,也引發了筆者關于這一問題的思考:本次會議讓筆者對音樂學學科的本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筆者認為,音樂學的目光投向何處,需要從時代背景出發,在全球的音樂交流中把握“本土化”這一核心,立足音樂學學科建設,貫徹音樂學發展理念,構建音樂學發展格局,為中國形態、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學”建設提供學術供給,這樣的目光投向,無論投向何處,定有不同的目光穿過,與之交匯、與之互動、與之共鳴。相信這次會議,將助力中國音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序. 音樂學,請把目光也投向表演——為2018年第二屆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表演理論)學術研討會而作[J]. 中國音樂學,2019(2):15-26.
[2]劉娟. 音樂學研究的多元化視角——評《多元文化視野下的音樂學研究》[J]. 大學教育科學,2018(1):135.
[3] 郭乃安. 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 中國音樂學,1991(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