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喬
摘 ?要:基于課程思政實踐探索的前提,聚焦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是增強高校育人實效性的重要手段。關注思政課實踐教學完整維度,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手段的全環節、全方位、全維度發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關鍵詞: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思政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時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課程思政建設作為三全育人的有益嘗試,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改革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場域。課內實踐、課外實踐、網絡實踐構成了高職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完整維度,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改革的重要指向。
一、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搭建高職院校“大思政”格局的應有之義
實踐教學是一種過程性教學,易于實現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知識,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網絡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多主體參與、多形式呈現、多場域運作、多層面影響的“大思政”格局要求。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適應“00后”大學生基本學情的必然要求
自從“00后”成為高職學校學生的主流群體,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了許多全新變化。他們成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激烈、科技發展迅猛、思想觀念解放、信息傳播高速的新時代,其身上表現出崇尚自我,思維靈活,信息獲取途徑多樣,排斥教條灌輸,青睞自主思考、親身實踐等特點。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探索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必然要求。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大國工匠的必要手段
培養高素質、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實踐教學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核心手段,是激發創新潛力的關鍵手段,是培養學習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鍛煉協調能力的重要手段。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抓手。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的核心邏輯
(一)以增強和堅定新時代高職學生“四個自信”為核心
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創新思維及工匠精神培育,基于學生全面自由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特點與現實需求,彰顯學生主體性地位,拓寬思政課教學時空領域。以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運用為重點,豐富思政課教學方法,打破思政課教學場域制約,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靈活性。同時,打通思政教育課上、課下時空限域,增進師生彼此互信,搭建師生情感紐帶,強化師生心理聯結,為開展價值引領打通思想路徑、提供情感支撐、增強學習意愿,從而打造全員參與、全方位貫徹、全過程跟蹤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二)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創新理念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務,具體表現為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選擇與手段選取都應基于以“00后”為主的新時代高職學生的學情特點,這是關注學生現實需求和成長需要的具體體現與集中表達。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承擔著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任務,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社會輸送符合市場要求的“大國工匠”。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緊緊圍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殊需求,內植于高職院校注重實踐的整體教學理念之中,體現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的方式探索
(一)課內實踐教學環節
綜合運用豐富的課內實踐教學方法,形成案例式互動探究、專題式課前展示、多形式趣味競賽有機結合的課內實踐教學形式。案例式互動探究以大國工匠典型、學校優秀人物典型為案例主體,使案例式互動探究充分體現行業特色與校園文化特色,打造內蘊我校特色文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品牌。專題式課前展示以“講述革命先烈故事”、“展示大國工匠精神”、“厲害了,我的國”為主題,利用課堂前5分鐘的時間,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前展示,可選用視頻、PPT、演講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多形式趣味競賽是依托課程內容,精巧設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近現代史常識”等主題的積分搶答、辯論比賽、現代詩比賽等,實現寓教于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在育人過程中凸顯人文關懷、價值導向,思政教師聚焦于目標導向,打造時光膠囊特色活動。學期初通過開展時光膠囊活動,引導學生樹立適合于自身的學期階段性學習目標,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明確努力方向,有的放矢地開展有效學習。時光膠囊活動具有較強儀式感,增強了師生的情感聯結,實現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
(二)課外實踐教學環節
采取靈活多樣的課外實踐教學方法,既包括校園內,也包括校園外,融匯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部環節之中。主要采取制作思政實踐作品、參加思政各類比賽、撰寫實習實訓心得三種實踐教學形式。思政實踐作品同樣依托小組形式進行,各小組自選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主題,拍攝短視頻,展現新時代青年風采、校園文化、專業特色文化等。教師積極組織學生團隊參加國家、省、市、學校各級思政類比賽,依托演講、視頻制作、微課、情景劇等形式多樣的比賽,加強思政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以賽促教,在比賽中切實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三)網絡實踐教學環節
拓展網絡實踐教學新形式,充分依托網絡學習平臺及新媒體,具體包括超星學習通互動、原創短視頻展播等線上媒介,增強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實現全過程實踐教學指導。依托超星學習通發布實踐作業、做好相關教學內容的答疑與反饋,密切跟蹤學生思想動態與實踐學習進度,及時做好思想引導,將課內實踐教學與網絡實踐教學有機銜接。利用抖音等原創短視頻APP對課外實踐環節中制作的思政實踐作品進行展播,將課外實踐教學與網絡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視頻設計與拍攝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提高其審美意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9(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