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學,要致力于促使學生進入知識探究的更深層次,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策略,優化初中生物教學過程,根據深度學習理念下生物教學所遵循的教學程序,優化課前導入,激發探究興趣;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理解;開展實踐活動,提高綜合能力;實施科學評價,促進學生優化學習過程.
關鍵詞:深度學習;有效策略;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2)14-0143-03
收稿日期:2022-02-15
作者簡介:胡林燕(1982.11-),女,江蘇省連云港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生物教學研究.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下對生物知識死記硬背的局面,而是通過自主、合作學習進入知識探究的更深層次,發現生物邏輯規律,了解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掌握生物探究方法,抓住生物現象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提升生物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
1 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缺乏生物探究積極性
生物是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抽象性、綜合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具有相應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效完成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以運用生物知識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但是目前由于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學生學習主動性很難得到發揮,學習興趣不高,缺乏生物學習的自信與成就感,生物學習處于應付敷衍狀態,影響了生物學習效果,不能有效達成生物學習目標.
1.2 生物知識學習處于膚淺層次
由于教師指導不到位,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發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致使生物學習過程成為背誦與機械記憶生物知識的過程.真正遇到生物問題,或者生物問題稍有變化,往往感到束手無策,難以應付和解決.學生對于生物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不深不透,生物綜合能力難以提高.
1.3 缺乏生物實踐能力
目前,所謂生物實踐僅限于生物實驗教學,但是即使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也不多,生物實驗通常是演示實驗,甚至教師不注重實驗的指導,因而學生很難通過動手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致使缺乏生物實踐能力.
1.4 忽視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目前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沒有認識到評價的重要作用.教師的評價不注重給予學生以啟發與引導,不注重通過對學生實施激勵與肯定性評價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促進學生生物綜合能力的提高.
2 深度學習理念下生物教學應遵循的程序
2.1 課前充分準備
深度學習理念下的生物課堂的構建,要遵循科學的構建程序.首先要進行課前評估,綜合分析學生的學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科學素養、日常生活積累等進行全面衡量.預測學生在學習新課程當中會遇到的重點難點及易混點.其次,根據預估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劃定教學的著力點,確定解決重點與難點的措施,為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2.2 課內聯系生活
聯系生活是高中生物教學應該遵守的原則.由于部分生物知識相對抽象,理論性的講述也很難使學生理解,而將這些抽象知識融入到生活情境當中,就可以實現知識的直觀與簡潔化,學生不但易于理解,還可以認識生物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實現生物教學的高效開展,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的提高.
2.3 課后評價反思
生物教學中的評價與反思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學習方法、毅力自信等進行重點評價,既對學生優點進行肯定與激勵性評價,也要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導,真正讓學生“揚長補短”,不斷完善生物學習過程,優化學習方法,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 深度學習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
3.1 優化課前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課堂導入環節對于一堂生物課的成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提高導入環節的趣味性,實現以興趣驅動學生深入探究,增強學習動力.如學習“人體的呼吸”一節,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了解呼吸道對于空氣的處理能力等,但是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進行講解,課堂可能是四平八穩,但是缺乏趣味性的課堂,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就很難得到激發.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環節,就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有人不慎溺水,對其進行人工呼吸,為什么要對其口和鼻內的污物進行清理?人患了重感冒時,為什么早晨起床會感到口腔干燥?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不準隨地吐痰,吃飯時不準大聲說笑?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學生急切想得到答案,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導入新課:同學們,只要本節課大家認真探討學習,答案是十分明確的.讓我們開始今天的生物探索之旅吧!這樣,學生的探究興趣得以激發,就為本堂目標的達成奠定了良好的礎.
3.2 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理解
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與經驗參與到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當中,使相對抽象的概念及知識變得直觀生動,易于理解.如學習“生物的變異”時,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現象理解生物變異.如“爸爸媽媽的身高屬于中等個頭,為什么他們的孩子卻身材高大?”接著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一些變異現象,學生們表現非常踴躍,有的說,孩子爸爸媽媽的手比較大,而孩子的手卻不大;爸爸媽媽的眼睛較小,而孩子眼睛很大等等.“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學生們也對此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變異的概念,并且探究變異的原因,以及變異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等,整個學習過程富有趣味性,促進了學生探究動力的產生,有效達成了學習目標.
3.3 開展實踐活動,提高綜合能力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鞏固與內化,并在實際當中應用.生物學科的抽象性與實踐性,決定了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需要密切與實踐相結合.如學習“植物生長發育”時,學生在課堂上從理論層面全面地了解了種子萌發的條件與過程,但是缺乏試驗與實踐的理論學習,畢竟不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與內化.于是,教師組織開展了“播下種子,收獲陽光”的課外實驗活動.教師讓學生把可以培育的植物種子,如一些瓜果蔬菜、鮮花小草等,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小花盆,讓學生采集泥土,并把種子埋在花盆里,根據書本上所學習到的種子萌發的條件,保障種子的萌發,學生每天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將觀察的種子的萌發過程寫成實驗報告.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激發了學生將生物知識應用于生活的動力.
3.4 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提升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灌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生物探究活動當中.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設計生物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為中心,設計與開展探究活動.在此期間,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激發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與驅動下,進入探究更深層次,讓學生在探究中理清知識脈絡,建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在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對于概念的記憶與原理的背誦,要建立在理解與內化的基礎上,因而,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包括生物實驗等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夠利用生物知識通過實踐與操作解決實際問題,使知識的學習與探究不只停留在理念的表層,而是形成深度學生的習慣,提高綜合能力.最后初中生物知識內容比較豐富,知識點較為繁雜,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梳理與整合,引導學生用多種角度去思考與解決問題,讓學生善于運用生物知識通過多種思路來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夠用多種方式方法來解決生物問題.
在教學時,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而是在適當注重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與探索,在學生小組探究活動中遇到問題難以進行與推進時,可以給學生以適當的點撥與引導,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生物瀕臨滅亡的相關視頻與素材,讓學生通過觀看以后進行反思,進行深度思考,繼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更多的資料,并且通過自主學習與整理,寫成小論文,在下節課中進行交流與分享,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相關保護動物的相關策略.在此環節教學中,教師善于運用多媒體來呈現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意義,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組織學生互動探究,增強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生命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不僅要求學生用網絡搜集資料,還在課外組織學生展開調查研究,了解本地污染情況及由于人類活動而影響動物繁衍生長的相關問題,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深入學習課本知識,還可以通過課外實踐拓展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提高.
3.5 實施科學評價,促進學生優化學習過程
生物教師的評價,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鼓勵與肯定,促進學生生物學習自信心的增強.評價要實現廣泛性,摒棄傳統以考試分數高低論英雄的局面,不僅考慮學生的成績,還要對學生的課內表現、實驗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而客觀的評價,教師可以運用計算機平臺的大數據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跟蹤性評價,使評價結果接近于學生的真實水平.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評價結果進行反思,幫助學生優化學習過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如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動手能力較強,而對于化學概念的掌握還存在著短板,通過教師的評價發現自己的缺點,以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不斷優化自身學習過程.
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要根據生物學科的教學特點及學生認知規律,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促進學生深入到知識探究的更深層次,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邏輯關系,學會運用生物知識及規律來解決生物問題,提升生物教學的直觀性,促進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生物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維亮,陶朱花.基于深度學習理論下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學[J].科普童話,2017(35):1.
[2] 王立明.基于新課標的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2):214.
[3] 趙四輩.淺談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深度學習的思維過程[J].教師,2015(15):73.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