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








[摘要]聲調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語音學習的難點之一,文章針對無聲調母語者的語音特別是聲調習得情況,對中美幾所高校中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進行聽辨和發音測試,調查無聲調母語者漢語聲調的習得情況,試為漢語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評估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調;習得;調查
[中圖分類號]H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2)02-0096-05
“洋腔洋調”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常見的現象,“很多漢語水平已經在中級,甚至高級的外國留學生,他們的漢語發音仍舊十分不標準”[1](P111-112)。這種“洋腔洋調”伴隨著國別化差異,不同國別的學習者對漢語四聲的習得情況不同,學習難點也存在差異。以有聲調的語言為母語的學習者,如越南留學生,漢語中的去聲是其學習難點[2](P84-86)。無聲調母語的學習者,漢語聲調的習得是否存在某些特點?什么因素影響學習者習得聲調?是否存在改變“洋腔洋調”的可能?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
一、聲調習得研究
聲調一直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多年來,學者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聲調習得研究進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針對語音的偏誤收集、整理和分析取得了很多不錯的成果,也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參考,如吳門吉、胡明光(2004)[2],賀晨吟(2009)[3],朱珠(2012)[4]等。
從學習者母語情況入手進行的語音研究,有以有聲調母語的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如對泰語、越南語學生的研究,也有針對美國、日本學生和韓國及少數其他國家的學生的聲調習得研究。研究方法以非實證研究為主,部分實證研究基本上包含兩類,一類是采用實驗的手段,通過量化研究得出結果,如陳默和王建勤的計算機模擬實驗和個案研究成果。另一類是采用傳統語音學的手段,通過耳聽記音,根據所記錄的結果進行研究。后者占大多數。[4]
二、無聲調母語者漢語語音測試
本文選取了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和美國楊百翰大學(BYU)的52名漢語學習者,其中菲律賓20人,印尼18人,美國9人,尼日利亞3人,加納2人,以當面訪談(測試)和在線訪談(測試)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聽音辨調和見字發音兩大項共168小題的測試。參與測試的學生HSK水平從3級到6級,漢語學齡至少為一年半。
聽音辨調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聽40個單音字詞標出聲調,第二部分是聽32個雙音節詞標出聲調。辨調測試涉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第一部分40個單音字詞均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用單字表》中的單音字表隨機抽取,四個聲調各10個音節,隨機分布。第二部分32個雙音節詞均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用多音節詞語表》中隨機選取,其中每種雙音節的聲調組合方式均出現2次。本部分共64個音節,每個音節都有聲調,每個聲調均出現了16次。測試時播放錄音,每個字(詞)的錄音間隔1.5秒,第一部分每個字讀一遍,第二部分每個詞讀兩遍。要求被試聽錄音后寫下所聽得的聲調。
見字發音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讀80個單音節字詞,第二部分是讀16個雙音節詞。第一部分80個單音節字詞,每個聲母至少出現3次,每個韻母至少出現2次,其中包括部分零聲母音節。聲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每個聲調出現20次。所有單音字詞均選自《普通話水平測試用單字表》。第二部分16個雙音節詞,選自辨調測試中的雙音節詞,每種雙音節聲調的拼合方式均出現1次,每個聲調均出現8次。測試前,預留2到3分鐘給被試者熟悉測試內容,不允許相互討論、查詢手機、詞典等。
三、無聲調母語者漢語語音測試結果
(一)聽音辨調測試結果
我們將接受測試的52人的聽辨音結果進行統計,單音節辨音和雙音節辨音分別進行計算,統計出偏誤總數、偏誤率以及具體的偏誤情況。
1.單音節聽音辨調
這一部分的測試題共40個單字,四聲各10個。52人的聽辨調共出現132次偏誤,主要集中在陽平和上聲。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的偏誤數,計算了單個聲調偏誤數占此聲調聽辨次數(10題×52人=520次聽辨)的比例,以及四個聲調總偏誤數占此項總答題數(40題×52人=2080次聽辨)的比例,統計如下:
132次的偏誤主要集中在陽平和上聲的誤讀。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誤讀情況和次數,如下表:
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個別陰平調誤認之外,52名被試的偏誤主要集中在陽平和上聲,其中陽平偏誤率更高。結合表2具體偏誤形式,我們可以看出,陽平誤認為上聲,和上聲誤認為陽平,都是各自偏誤最主要形式,說明學習者偏誤主要在于陽平和上聲相互混淆。
但是整體而言,被試單字辨調的總正確率較高,共132次偏誤在全部52名被試總答題數中僅占6.35%,也就是說正確率達到90%以上。說明對于中級階段的學習者而言,辨認單音字詞聲調的難度較低,而在第二部分的雙音節聽音辨調測試中,偏誤率有所上升。
2.雙音節聽音辨調
這一部分共32個雙音節詞,總計64個音節,每個聲調均出現16次,每種聲調組合方式均出現2次。雙音節詞中受三聲變調的影響,“上聲+上聲”的實際讀音為“陽平+上聲”,這種情況,被試標注“上聲”或者“陽平”均統計為正確。
52名被試聽音辨調共出現503處偏誤,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偏誤的次數,計算了單個聲調偏誤數占此聲調聽辨次數(16題×52人=832次聽辨)的比例,以及四個聲調總偏誤數占此項總答題數(64題×52人=3328次聽辨)的比例,統計如下:
和單音節聽辨相比,雙音節聽辨的偏誤仍然多在陽平和上聲,但陰平和去聲也出現了不少偏誤,說明拼讀使得辨調的難度大大上聲,即使中級階段的學習者也會出現很多偏誤。本項總偏誤率達到15%,也就是說正確率由90%以上降到了約85%。
另外,表1中陽平偏誤率最高,表3中上聲偏誤率超過了其他聲調。這還是在不計算“上上變平上”的前提下統計的數據。說明在語流中,上聲的聽辨難度大大增加,中級階段的學習者在這一部分的學習還有待加強。
上聲是一種曲折調,在單音節中往往發音時間較長,容易被辨認,但在雙音節詞、句子等語流中常常會產生音變。這對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點。
同時我們也統計了雙音節聽音辨調中的每個聲調誤讀情況和次數,如下表:
從表4可以看出,隨著每一個聲調偏誤數的上升,誤認類型也多種多樣,但上聲和陽平的誤認和相互混淆依然比較明顯。
綜合單音節和雙音節的聽辨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中級階段無聲調母語的學習者,對漢語四聲的聽辨難度排序大概是,上聲>陽平>陰平>去聲。
(二)見字發音測試結果
本項共有80個單音節字和16個雙音節詞,出題時考慮了聲韻調的平均分配。我們將所有52人的發音結果進行統計,單音節發音和雙音節發音分別進行計算,統計出偏誤總數、偏誤率以及具體的偏誤情況。
1.單音節見字發音
這一部分80個單音節字詞,每個聲母至少出現3次,每個韻母至少出現2次,其中包括部分零聲母音節。聲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每個聲調出現20次。52人的發音共出現430次偏誤,主要是上聲發錯或發不到位。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的偏誤數,計算了單個聲調偏誤數占此聲調發音次數(20題×52人=1040次發音)的比例,以及四個聲調總偏誤數占此項總答題數(80題×52人=4160次發音)的比例,統計結果如下:
從表5可以看出,中級階段無聲調母語者單字發音總偏誤率在10%左右,也就是說正確率達到90%,總體來說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相對聲調聽辨,準確發音難度有所上升,說明在語音學習中,“知道”不等于“做到”,語音的訓練應該伴隨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四聲的偏誤數由高到低排列為上聲>陰平>陽平>去聲。
430次的發音偏誤主要集中在上聲的誤讀。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誤讀情況和次數,除了發音混淆,將某個聲調讀如其他聲調以外,我們還統計到了一定數量的發音錯誤,主要是上聲和去聲發音不完整。具體如下表:
在單字發音中,上聲偏誤最多,總偏誤率達到了35%。且表現形式多樣,兼有調型錯誤和調域錯誤。調型錯誤體現在將上聲誤讀成陰平或陽平,主要是誤讀成陽平,占了上聲偏誤的約77%。而在調域錯誤這個方面,上聲的調值為214,為降升調,也可以稱為曲折調。被試在朗讀上聲的時候能夠意識到這是上聲,但是在發曲折調的時候,經常降調降得不明顯,還沒有降到位就開始轉向升調,這時所發出的調值大致為24,在聽感上就會很接近陽平(陽平的調值為35,為高升調),24調和35調的相對音高一致,如果只發一個單音字詞,可能無法察覺偏誤所在,但是結合被試在整個語音測試中的相對音高,可以聽辨出這類調域錯誤。這類偏誤占了上聲偏誤的約14%。有些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誤把相對音高一致當成同一調型,比如將上聲發成陽平的,雖然在語音上表現為調型錯誤,但是這種情況從根本上可以解釋為調域錯誤。正如趙元任所說,外國人學習漢語,是調域而不是調型造成學習困難[5](P59-83)。和第一部分聽辨音測試中上聲和陽平混淆結合來看,學習者在上聲的學習中存在著“聽不出”和“讀不準”同時并存的現象。
2.雙音節見字發音
這一部分16個雙音節詞,共32個音節。選自辨調測試中的雙音節詞,每種雙音節聲調的拼合方式均出現1次,每個聲調均出現8次。52人的發音共出現213次偏誤,主要是語音粘連和發音不準或不到位。我們統計了每個聲調的偏誤數,計算了單個聲調偏誤數占此聲調發音次數(8題×52人=416次發音)的比例,以及四個聲調總偏誤數占此項總答題數(32題×52人=1664次發音)的比例,統計結果如下:
從表7可以看出,雙音節聽讀的偏誤率(約16%)比單音節(約10%)高了不少。另外,在和被試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到他們在語流中表現出來的聲調語調上的明顯不足,但是在正式錄音的時候,他們的發音卻“標準”得多了。也就是說,在自然語流中,學習者的聲調偏誤還會高于這個數字。
在雙音節發音中出現了單音節測試中沒有的情況,即處在雙音節中的前一個音節常常發生和后一個音節“粘連”而發音不全的情況,同時又有后一個音節發音短促不到位的情況。具體偏誤情況表現如下:
綜合單、雙音節發音情況,總偏誤數為703,總偏誤率約13%。在和被試的訪談中發現,語流中聲調的偏誤率還要大于這個數。根據被試的誤讀狀況得出一個初步的朗讀難度排序:上聲>陰平>陽平>去聲。偏誤類型既有調域錯誤,又有調型錯誤。
漢語聲母和韻母的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具有固定性,在發音的過程中,只要找到正確的發音部位和使用正確的發音方法,就能發出準確的音。而聲調的調值雖然是固定的,但音高卻具有相對性。漢語作為二語的學習者在開始學習漢語聲調時,常常通過模仿教師發出的聲調,對聲調有初步的感知。但是機械的模仿很難與對聲調的感知相聯系。學習者能意識到漢語有四個聲調,能正確地發出四個聲調,但是在交際過程中,卻仍然難以使聲調內化到自己的語音系統。聲調音高的相對性,在語流中表現出了很強的復雜性,除了四個基本聲調,還有輕聲、變調等現象,這對以漢語為二語的學習者掌握“地道”的漢語語音面貌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三)聽辨和發音綜合分析
在聽音辨調和見字發音兩項測試中,被試的發音偏誤明顯高于聽辨音偏誤。可以看出,中級階段的學習者已經有較為明確的聲調意識,能夠較為準確的辨認漢語的四個基本聲調,但是在發音過程中,要將聲調讀準仍存在一定的障礙。結合兩個測試的結果,被試去聲掌握較好,陽平是辨音的難點,上聲是發音的難點。
盡管被試母語不完全相同,但是測試中卻體現了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可見無聲調母語學習者對漢語聲調的學習有一定的規律性。
四、偏誤來源和教學啟示
(一)偏誤來源
英語、菲律賓語、印尼語等母語的學習者,他們的母語系統中雖然沒有明顯的聲調,但有語調。他們“照搬母語語調,形成各種各樣的中介音,最后組合起來”[6](P175),所呈現的語音面貌不是“平聲平調”,而是“怪腔怪調”。聲調和語調之間存在著“同時疊加和連續疊加”的關系[7](P34)。聲調和語調雖然屬于不同的系統,但是在語音表達中會相互影響。
被試者的漢語均達到中級,已經能夠使用漢語進行相對完整的交際。而聲調的系統教學大多集中在初級階段,聲調在交際中起到辨音辯義的作用,但“由于羨余成分常常屬于信息交流中的剩余信息,因此在交際中即使出現錯誤也不會造成很嚴重的障礙,交際仍然可以是有效的,這樣就可能導致學習者學到一定程度以后,缺乏動力去改正聲調偏誤。”[8]在交際中,盡管學習者聲調存在不足,交際雙方也能根據語境補充,而不會產生很大的溝通障礙。這是學習者改正聲調錯誤動力不足的又一原因。
在測試中明顯可以看出語流中聲調偏誤率高于單字聲調偏誤率、讀音難于辨音、辯讀難點不同的特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辨音屬于聽覺上的形象記憶,發音屬于一系列發音部位的運動記憶。雖然“辨”和“讀”的都是漢語四聲,但是這卻是兩個不同的認知過程。在學習聲調的過程中,辨認聲調屬于意義識記的過程,在了解了漢語四聲后,通過聽覺感知,將聲調意識納入自己的語音知識結構;朗讀聲調屬于機械識記的過程,在初級階段的語音學習中,學習者通過模仿和依靠機械重復對聲調進行識記。不同的認知記憶方式導致了被試在“辨”和“讀”中出現了不同的偏誤傾向。
(二)教學啟示
1.在語流中進行聲調教學
學習者單音字詞聲調偏誤少,但是在交際中卻常常把聲調“丟在一邊”。漢語聲調的音高具有相對性,在語流中容易產生變異,就算學生掌握了四聲也不一定能擺脫“洋腔洋調”。因此,語音應貫穿學習者漢語學習的始終,特別是中高級階段,更要重視在成段表達中的音準練習。
2.中高級階段加強輸出訓練
初級階段的語音教學幫助學生在聲調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學生有了對聲調的聽辨能力。但“聽得清”不等于“說得準”,因此到了中高級階段,更要加強在表達中的語音語調練習。在交際中,對于不懂的詞匯和語法項目,學習者可以采取回避和簡化策略,運用已有的詞匯和較為簡單的語法進行表達,但是發音難點卻無法回避。聲調是漢語學習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在中高級階段要加強輸出訓練,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漢語使用者。
[參考文獻]
[1]孫菲菲.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語音問題[J].文學界,2012(11).
[2] 吳門吉,胡明光.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溯因[J].世界漢語教學,2004(2).
[3] 賀晨吟.西班牙語國家留學生習得漢語聲調偏誤實驗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朱珠.初級階段泰國學生漢語聲調學習及偏誤的分析[D].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 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 林珍華.從英語語調與漢語語調對比看對外漢語聲調教學[J].知識經濟,2011.
[7] 李智強,林茂燦. 對外漢語聲調和語調教學中的語音學問題[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8(3).
[8] 湯有.印尼高中生聲調學習難點及其教學應對策略[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onal Learning of Multinational learner
HUANGBin
(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The tone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especially to those from no tone situations. We Investigated 52 multinational learners about their acquisition of Chinese pronunci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honetics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conclusions are provided for compiling multin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 and assessment.
Key words:tonal Learning; acquisition; investigation
[責任編輯薄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