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養成的基礎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主干課程,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實踐和創新生活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同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等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知行合一,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促進自身道德品質與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農村寄宿制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更應該立足實際,將生活化教學方式貫穿始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創立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尤其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指明了方向,提出讓知識“回歸生活”的理念,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遵循學生生活感知和體驗,達到對學生生活的指導和促進。近年來,農村人口大批涌入城鎮,大量兒童成為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大多在鄉鎮寄宿制小學上學,大量時間是與教師、同學共同度過,與父母、家人的溝通交流不足,親情體驗較為匱乏,一些應該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的生活體驗比較空缺,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此種狀況下,需要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貫徹和滲透《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在關注學生的法治觀念、道德品質、社會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學科素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切實認識該課程的價值,將課程學習與生活實際相互融合,在積極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學習有關道德和法治知識,深入感知和探究社會生活,并與社會生活進行深入的交流,自覺將有關規則內化為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寄宿制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缺陷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來自本鄉鎮不同行政村的農村家庭,大多都在10歲左右,年齡相對較小,并且絕大部分學生家長由于外出務工,學生在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等方面有許多差距。學生在生活習慣、文明禮儀以及安全意識等養成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一)課堂教學缺少生活化情景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大量關于道德準則和法制條款的內容,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這些知識的中不能深挖教材,不能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氛圍,只是一味地宣講和說教,對教材中設置的案例也只是簡單的講解,不能提供一些農村小學生所熟知的案例,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教與學之間存在知行脫節的問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學科知識只是體現在認知階段,根本沒有達到實踐和體驗層面,不能將學到的知識靈活結合生活實踐過程,不能產生生活體驗。
(二)教學中缺少契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要將小學生品德性、社會性養成融入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在教師的組織、協助及學生間協作、互助下開展,對這樣的課程,《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編排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學生在學習教材的時候,都要借助一些典型案例搭建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但是教材文本中的一些案例與學生所處的地域、學校實際都有很大的偏差,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能將契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學實踐活動脫離實際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道德、法治與生活的聯系,深化對道德準則的認識,一部分教師不注重實踐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沒有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偏離了教學的本質目的,隔斷了德育課程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實踐活動與農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學生比較陌生,這樣的實踐活動形同虛設,根本達不到深化學生認識的目的,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二、農村寄宿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的道德品質養成關鍵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初步的社會責任。為貫徹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理念,教師要從農村寄宿制小學學生實際出發,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理解和感知一些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踐行道德和法治準則,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之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農村寄宿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教師一定要從學校實際、學生特點出發,準確設置教學目標,根據寄宿制小學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廣泛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在農村寄宿制小學得以有效實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和人生起步的重要年齡階段,情境體驗教學最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學生處于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中,才能有效理解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離開生活實際的說教,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無法排除學生在有關法治準則的理解上的障礙。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創設特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接近真實生活的情景中,產生置身其中或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理解和探討問題。道德與法治學科情境創設策略課堂是引導學生主動體驗生活,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珍視課堂中情境,注重自主學習、感悟體驗、知行統一。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情境創設,是要讓學生主動融入“情境創設學進去”、主體參與“在情境體驗中講出來”、 實心實意“在情境體驗中做出來”的課堂。例如,在學習“文明交往禮為先”時,盡管學生從小就在家庭、學校接受過文明禮儀教育,但在生活中卻經常有不文明的言行,如說臟話、不尊敬父母、在公交車上不為老弱病殘人員讓座、對待同學態度傲慢等。在教學中假如只是列出一些不文明行為和語言,讓學生不說不文明的話,不做不文明的事,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影響,在課后依然會我行我素。如果將一些小學生在家庭中、校園內、馬路上、公交車上的不文明行為視頻用多媒體播放出來,學生就會在心里產生震撼的感覺,體會到不文明言行的危害。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互相交流或分組討論,在公共場合,遇到不文明行為,我們應該怎樣做?在家庭中、在學校中,我們怎樣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孩子、好學生?學生處于這樣一個模擬的生活化場景中,彌補了與父母的溝通交流生活經驗的缺陷,促進他們會將解決的問題帶入現實情境,從而形成思想深處的認識,形成情感體驗的共鳴,進而獲得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E44B61CA-D51F-41AF-AD48-DA48FDB9AC57
(二)探索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提升學生道德實踐能力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與學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推進和實現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在社會中要遵守的準則,學會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素質,所以《道德與法治》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以實際生活為載體,以實踐體驗為途徑學習知識、以主體發揮為方式,以情感培養為核心,在生活實踐活動中學習和深化知識,培養積極對待生活的態度,提高適應和創造生活的能力。例如,在“遵守社會規則”一課的學習中,就需要以模擬的生活化過程實現生活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體會社會規則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乘坐動車的場景,讓學生觀看如何驗票進站、排隊上車、放置行李、在車上如何文明交談等,可以播放一些實際的交通安全監控視頻片段,讓學生觀看橫穿馬路、跨越欄桿、闖紅燈引發的交通事故視頻場景,讓學生牢記血的教訓,理解和記住一些社會公德準則。再如,學習“垃圾分類”這一課時,先提前讓學生在寄宿制小學的宿舍、食堂、學校所在社區中觀察日常生活垃圾的種類和數量,再借助網絡查詢,了解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體會亂扔垃圾帶來的嚴重后果,體會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再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討論交流,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然后走向家庭和社區,向家人、居民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以深化自己在學校和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實踐能力。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感受社會與生活,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明顯特征,學習是為了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需要在生活中檢驗和踐行。《道德與法治》的教材文本中設計了大量的社會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探索、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樹立學習的信心、引發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行動中。以引導學生將學習回歸生活,在生活中踐行道德準則和法治準則。如果教師設計了參與性、體驗性、開放性的生活化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在這種綜合性、生成性的生活化學習道德和法治知識,樹立道德標準,就會很容易將學習效果落到實處。例如,在學習“生活離不開法”這一課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有關知識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小法庭,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法治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通過開展這樣的生活化實踐活動,學生逐漸學會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感知和體驗生活,同時又回歸生活用學到的知識觀照生活,達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目標。生活化的實踐活動,既檢查了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點,又讓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使其思考能力得以提升,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四)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基地,提升教育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化教學,是要把學生的課程學習同學生的社會生活體驗有機融合,視野放寬到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將學科知識置于真實的生活場景、生活元素中學習,使課堂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對社會進步、對自身成長的獨特價值。農村寄宿制小學校園占地面積大,空地較多。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基地,以拓展學生生活體驗場所和渠道,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能有場所、有資源。如可以建立小規模的當地非物質文化展覽館和傳承工作室,準備適量的學習工具和制作材料,聯系當地非遺傳承人定期入校為學生開展教學傳承活動。也可以利用學校的德育室、文化長廊等,通過向學生及家長收集的材料,建立一些主題展覽區域,如農耕文化展區、紅色教育展區、老舊物品展區等,以供學生觀摩學習和實踐學習之用,感受時代的變遷。在四年級下冊“感受家鄉文化,關心家鄉發展”一單元“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了這些實踐場所做支撐,學生就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觀摩學習和認知體驗,課程內容學習就再不是紙上談兵了。農村寄宿制小學可以從農村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結合課本的教學內容建設規模適當的學農基地,根據季節特點開展學農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土壤平整、播種、拔草、間苗、澆水、施肥和收獲,切實見證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在多樣化的勞動教育中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使他們養成勤勞吃苦、愛惜糧食、節約資源的良好品質。
三、結語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塑造學生優良品格方面,養成學生的品德性和社會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寄宿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場景,對培養小學生的理解和分析相關知識的能力,培養對道德行為的體驗和判斷能力都有著重大的作用。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識水平出發,關注生活化教學,以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生活化的教學過程、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等積極策略,建設有深度、有溫度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合理運用于生活中,指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借助生活事件和游戲體驗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深化學生對社會準則和法治規則的認識,引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進而指導自己的實踐和情感體驗,達到以知導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的目標,實現從道德認知到道德素養的進步,全面提升自我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農村寄宿制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462)研究成果。
(宋行軍)E44B61CA-D51F-41AF-AD48-DA48FDB9AC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