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兵
摘要:打好初中階段的學科基礎,是為了讓學生在更高階段的學科學習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提高學科成績和學習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創設多樣化的實用型課堂教學模式,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開始了課堂改革,一方面是迎合新課改政策理念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初中各個學科中,語文作為一門具有人文特征的社會類學科,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閱讀部分,更是其中的學習難點。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有效途徑為課題進行詳細探究,期望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幫助性的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途徑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精髓所在,考核學生的知識點都融匯在閱讀題型中,如字詞、語法、修辭等等,許多學生都覺得很難,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找對學習閱讀的方法,或者說沒有進行深度閱讀,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在于日常頻繁的刷題,這與數學學科有很大區別,閱讀需要的是一通百,通過深挖一篇閱讀文章而獲取此類閱讀題目的經驗。下面結合初中閱讀教學現狀及問題給出相應對策。
一、初中閱讀閱讀現狀
一方面初中教師不重視閱讀的開放性教學,過多的按照常規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不利于學生閱讀視野和素材的累積,完全照搬課本內容,內容上局限化,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過于保守,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氛圍仍舊存在,一些教師考慮到初中階段面臨著中考,不敢輕易嘗試新穎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一直在被動接受,閱讀能力無法得到質的提升。另一方面閱讀素材過于單調,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往往都是試卷上和課本上有什么文章,教師就講解什么文章,這個過程看起來目的性很強,是為了考試或者說提高閱讀成績,但實際上是茫然的,沒有將閱讀能力進行細化分析。下面給出相應對策。
二、初中語文深度閱讀策略
(一)強化學生各項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這也是閱讀標志性的能力,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圖,進而明白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想表達的意思。鑒賞能力,鑒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能力,不同的人對于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深厚的文學功底條件下,對于文章的一種主觀意向,是高水平閱讀的標志。記憶能力,再好的文章也是別人的思想精華,在某一個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寫作方面,所以良好的記憶能力能夠起到借鑒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求和引導學生背誦一些優美的句子,這個背誦的過程就是我們提高記憶能力的過程。這對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或者閱讀都起到促進作用。概括總結能力,在課堂上鍛煉學生將現代文概括轉化為詩詞的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考核學生對于文章內涵精髓的提煉能力,例如在課堂上將朱自清的《背影》概括總結,通過詩詞的形式創作出來,課文可變成一首詩:鳴笛聲聲劃寂空,哽咽無聲雙目紅。誰道父愛可言說,化作青柳沐春風。類似于這種的現代文轉化詩詞的課堂和課后實踐,可以將學生的創作興趣和欲望激發出來,進而提升學生對現代文的概括總結能力。
(二)開展橫向深度閱讀。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一些同學對課外閱讀作品比較感興趣。小說作為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重點,用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深化人物形象的文學體裁,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在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乾坤大挪移”的閱讀思維,讓學生了解文章以人物的行蹤、見聞,通過時間順序描寫環境和介紹人物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出場、肖像、語言、舉止以及心理等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等。從課本教材奠定良好基礎的角度,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文本內容展開深入挖掘,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教材的作用。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說閱讀活動時,不應當一味選擇教材中的文章或者教材以外的文章,而是要有所中和,促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不斷完善自我,豐富自我,促進自我提升。
結束語
習慣都是從小開始抓的,初中階段的學生尤其要注重閱讀習慣的養成,在這一特殊時期的語文教學可為之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另一方面來講,大量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特點,語文閱讀的過程難免會有些枯燥乏味,但初中語文閱讀是根基,對后來的學習猶為重要,假如在初中就落下語文知識積累,很可能會影響后期的深入學習。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加入一些有趣的語文小游戲,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全面涉及,更有助于學生記住細小的知識點,能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大量閱讀帶來的好處。
參考文獻:
[1]鞏雪茹.淺談新時代如何提升中學語文教學水平[J].西藏教育,2016(12):113-133.
[2]侯志利.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戰略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49-53.
[3]廖紅霞.淺談如何進行初中五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未來英才,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