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燕
摘 要: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信息技術的進步,當前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成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科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教師應充分重視信息化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深刻思考,提升科學教學的質量。在信息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創造力,開展信息化教學,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的價值。本文簡單分析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方法的價值,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與學生的學習特點,提出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化教學方法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使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意義
(一)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活動的開展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處于被動思考的狀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被充分調動起來,因而教學效率不高。而利用多樣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很好地改善這種情況,以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為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展示,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其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索,提升自身科學素養。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首先對科學這門學科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信息技術以其新穎獨特,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勾起學生對科學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有開展科學學習的推動力[1]。傳統教學模式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從而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信息技術卻可以對這方面進行補充,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保持課堂上良好的聽課狀態。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翻轉課堂的課前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融入翻轉課堂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課程視頻的觀看有一個屬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視頻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重復觀看、快進退或思考,將難點記錄下來,帶到課堂與老師同學交流,共同找到正確的結論。首先,翻轉課堂要求教師提前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根據科學教材去有針對性地制作微課視頻,微課視頻時間應該控制在10分鐘左右,這樣可以確保學生注意力全部在學習上。其次,引導學生去制作學習任務清單。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學習任務清單的制作去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以“電磁鐵課前學習任務單”的制作為例,教師先制作微課視頻,在制作過程中利用學生平時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如電磁起重機吊起重物,再展示電池、鐵線、線圈等,讓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后,去完成學習任務清單的內容。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實驗過程用智能電子設備記錄和拍攝下來,利用教師所提供的實驗材料去組裝電磁起重機并觀察整個實驗過程,進一步探究起重機靠近鐵圈的現象,教師在學生整個實驗當中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怎樣才能吊起更多的小鐵圈。這時候大部分學生都開始紛紛主動交流討論起來,將自己所思考的方法在課堂上提出來分享給其他同學。整堂課下來教師通過實驗作為課前引導學習,充分地提高了學生對科學課堂的參與熱情,并逐步引導學生從淺顯的知識朝著深層次的知識邁進,學生在知識探究過程中都始終保持著強烈的興趣。
(二)設計模擬實驗,縮短實驗周期。一些小學科學實驗的整個周期比較長,教師要想完整地完成實驗,需要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在實際教學中,當面對此類實驗時,教師應當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將重點放在實驗步驟上。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制作動畫,設計演示實驗,模擬實驗現象[2]。另外,教師也可以提前開展實驗,運用信息設備記錄實驗過程,然后通過剪輯提取出精華,帶領學生觀看學習。這樣,教師就能縮短實驗教學的周期,提升實驗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時,教師可以設計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大豆與石頭的區別”。在開展實驗時,教師先組織學生操作“將大豆和石頭分別放入兩個紙杯”“往兩個杯子中加入同量的水”等實驗步驟,然后通過信息設備展示“幾天后,大豆萌發而石頭未萌發”的實驗現象,得出“大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萌發,石頭不能萌發”的結論。在之后的幾天內,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記錄“紙杯中大豆的變化情況”,以此來保證學生自主實驗的完整性,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
(三)引導學生使用微課進行有效復習。高效的復習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想構建高效的智慧課堂,就要充分重視復習活動與微課的結合,在實踐中發展學生自主進行復習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的實際實施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為學生創建思維導圖,將所學知識整理成框架,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在微課的制作中,教師可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系統地為學生整理所學內容,在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清楚地了解,并且讓學生基于思維導圖和可接受能力,合理安排復習任務。
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四年級上冊整本書的復習過程中,可以在上課之前先自行整理整本書的知識框架,并將構圖的過程制作成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展示并就比較難的知識點展開講解,在講解結束之后,可以將微課課件上傳到班級平臺上,以供學生隨時復習研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對章節所學更加記憶深刻,而且培養學生復習的良好習慣,提升了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堂中開展信息化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必然選擇。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當不斷轉變自身的教學思路,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對教學形式進行合理優化。在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的同時,突出科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確保學生能夠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科學課程的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郭寶華.淺析信息化教學設備在小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天津教育,2020(19):101—102.
[2]杜明峰.信息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169.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