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愛
摘 要:數學的發展歷史是生產力不斷進步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數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文化與其他文化內容共同奏響了傳統文化的華美樂章。但是縱覽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可以發現,許多教師并未采用多種方式來深度發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因子,數學更像是一門技藝,學生只是學習數學公式,而后應用公式來解決問題,整個過程枯燥乏味。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本文論述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滲透意義,簡要分析當前小學數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開展方式,以期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5.012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載風雨依舊屹立于世界的靈魂支撐,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凝聚一代代先輩的心血,蘊含著古達人民的智慧。在現代教育中,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價值形成深刻認識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借助傳統文化優化教學方式能使學生認識數學的魅力與樂趣,從而提高對數學與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傳統文化,針對當前小學數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從而推動學生在現階段下的發展。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學重點不清晰
在整個課堂教學當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對于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但是現階段下教師普遍注重讓學生掌握應對考試的方法,并以此作為主要教學目的,而不是讓學生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完善。這就使得學生非常容易在題海訓練當中滑向主觀意識的迷失,導致他們對于學習方式的認知出現偏差。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以傳統文化為輔助,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看法,不斷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及時解決學生的疑問。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這個職業與生俱來的責任與義務,在傳統文化主導下的數學課堂當中,教師要在文化滲透的前提下,關注學生課程學習的重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目標,明晰整個教學計劃,從而不斷提高整個課堂的效率,優化學生的學習成績。
2.教學模式呆板
數學課程教學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整節課程的開展。目前,大部分教師所進行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可以說是千篇一律,不注重各個教學因素在小學數學課程當中的應用。事實上,小學是學生思維能力以及認知方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方式以及開展課程的范圍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有著直觀的影響。為此,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上不能死板單一,需要在不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下,變得更加活潑生動。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課堂開展的質量。
3.課堂氛圍沉悶
小學生年齡尚小,心理和智力都不夠成熟,所以教師不去優化課堂氛圍、調整開展模式,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違背新課程改革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號召。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以興趣為餌的前提下,有效保證數學課堂的效率,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在當前的數學課堂當中,學生對教師表現得過分畏懼,雖然在某種角度上來講這方便了對班級紀律方面的管理,但教師形象的過分嚴厲卻導致了學生和教師之間溝通的不暢通。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這個現狀,以傳統文化為引,并進一步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夠不斷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實現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當今我國社會面臨著大量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比如,在影視劇中屢屢出現歷史知識“張冠李戴”的情況,導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出現較大的偏差。因此在這一方面急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實現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
從小學數學教材來說,雖然它很少直接編寫傳統文化內容,但其中的許多知識點都與傳統文化之間有關系。因此,教師要結合數學課程特點,對其背后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在教學中不斷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讓學生能夠通過數學課程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2.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人文教育發展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日漸成為教師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待問題。傳統文化似乎與數學核心素養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如果將目光聚焦于更深的層次,在課程中持續性滲透傳統文化精神,則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和傳承這些優秀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融入自身的學習過程中,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
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培育是核心素養培育中有關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本質目的是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以及綜合能力的人才。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只有冷冰冰的數字,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生在學習時也可以運用相關知識來理解問題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做到對問題進行探索。因此,在當前階段,傳統文化教育與數學學習有著內在的互補性,兩者的滲透和融合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3.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學習是對學生數字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考察,但是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將帶來數學課堂嶄新的表現形式,改變學生對數學課堂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思考視角,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必將帶動著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成長,為獨具特色的中國數學課程的建設指明了建設方向。
三、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合策略
1.營造教學情境,提供文化素材
為了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滲透,就要讓學生主動在數學課堂上有表達的愿望與機會。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滲透環節需要經歷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即學生先要學習掌握一些知識,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加工之后,再以傳統文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中學生要積極表達,要能夠展示自己所學習的東西,學生需要得到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肯定;或者針對傳統文化滲透中產生的知識疑問,通過與其他學生的積極交流來解決疑問。教師在課程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素材,要確保傳統文化能夠滲透到各個環節當中,讓學生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教師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素材和工具上。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營造學習情境,因為在情境中,既有數學知識,能夠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又有幫助學生理解的工具,也就是情境,學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思考和探究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下的數學知識內容。例如,在講解有關分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圍繞我國古代名言“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來為學生創設情景,這樣分數的性質與意義就能夠被學生理解。知識可以融入情境中,學生則能夠在情境中去建構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完成對于素材的學習與加工,產生表達意愿。
2.強化師生互動,激發參與興趣
正如上文所述,教師要通過情境教學等方式來讓學生學習基礎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在現階段下的思考能力,由學生自行完成新知構建,成為其學習的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激發學生表達的勇氣。部分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過于嚴肅,教學措施不甚合乎情理,導致學生對教師和在課堂上進行表達存在畏懼感。這時,就需要教師積極聯系傳統文化,不斷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學生制造明顯的機會,去鼓勵學生表達,從而讓學生實現對于學習的有效參與。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為學生介紹我國古代傳統數學的發展歷史。當代小學生生活在西方思想浪潮影響的大環境下,容易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傾向,而且缺乏對于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由于教師教學過于嚴厲,更是導致這一情況日趨嚴重。所以教師在課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九章算術》等中國數學古籍,《九章算術》中的數學知識分成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九個部分,所以書名為“九章”算術,這些知識在當時古代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會對書中的九個部分有著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積極發問,用幽默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他們主動表達;其次,在面對學生表達時,教師要表現出適當的寬容,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地發言。
3.引導學生實踐,理解傳統文化
數學是人類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古代社會中有著大量應用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數學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的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教育理念來看,數學教學不應該總是局限于課堂,而應該讓學生走出課堂,享受學習的樂趣,自身體會學習效果。那么在這一過程中結合傳統文化教學,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就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例如,在學習“測量”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古代測量工具、方法和知識進行探究,隨后將學生分為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各種測量和面積計算工作。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組內分工,隨時參與到各個小組的交流中去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表達交流,提醒學生既要努力表達好自己的想法,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同學是如何表達的、表達了什么。情境學習任務完成后,在與學生共同總結和評價時,教師要將表達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表達成果以及取得的進步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勵他們今后繼續積極參與,賦予學生提升自身表達能力的信心。
4.結合實際工具,體會傳統文化
在小學計算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歷史上的經典算法,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數學傳統下產生的不同的算法,對算法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2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可出示算盤并介紹:“今天有一位好幫手來助力大家的計算。和我們經常使用的計算機很像,可以說他是計算機的祖宗。同學們認識嗎?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于計算的工具,有著漫長悠久的歷史,它的本領可大了!在古代,許多工程建筑都是靠著珠算的規劃來逐漸完成的,伴隨著我們中華文明的成長。”當學生被算盤深深吸引之后,讓學生在算盤的幫助下進行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在學生學會用算盤計算后,教師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可真厲害!剛才你們的算法,在古書上就記載了這么一句口訣:八去二進一。你們懂這句口訣什么意思嗎?”最后,讓學生將珠算等算法進行比較。這時,教師可以在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我國的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計算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珠算,引導他們經歷、體驗傳統數學實踐,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明晰算法,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很多教育內容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可供教師發掘,在發掘當中教師也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培養,通過更加合理的方式來將傳統文化展示給學生。在認識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數學技能,還可以通過課程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高文化素養,改變學生對于數學課程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盛云、王海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策略》,《新課程》2021年第47期。
[2] 牛錦萍《小學德育中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策略》,《新課程》2021年第44期。
[3] 唐筑《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2021年。
[4] 楊蓓《中國傳統數學文化在小學課堂的傳承與實施》,《2021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1年。
[5] 付倩倩《例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21年。
[6] 王顥蓉《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年。
[7] 張冰云《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實踐研究初探》,《廣東教育學會2019-2020年度學術成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