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淵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認知、價值觀念、人生定位、意識形態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對學生認知能力提升與自我發展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立德樹人理念的提出,旨在以學生的健全人格、完備意識培養為統領,使學生在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教師要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功能為載體,踐行立德樹人理念,使學生在逐步豐富自身人文涵養、認知體驗的基礎上,將語文學科學習中的所得所獲、所思、所感逐步遷移至自身道德領域,以逐步達到“文道合一”“以文載道”的育人目的,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中華傳統文化;德育;融合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更需要做好德育融合工作。中華傳統文化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作為培養學生德育的語文學科,更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使學生的正確價值理念得到確立,促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將是培養學生德育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將傳統文化與德育結合起來呢?
一、傳統文化與德育結合滲透于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增強民族自信與自豪感
互聯網時代,多元的文化價值觀涌入網絡社會,從小接觸網絡文化的中學生,到了這一階段,已經進入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在這一階段必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將其滲透于語文教學活動中,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也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還會加深對中華文化歷經千年積淀的璀璨成果的感情,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高學生德育素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含著無數古人的奮斗結果,對我國國家及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講述其中經受磨礪的歷史人物及事件,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前人的成就,深刻認識到努力的重要性,形成艱苦奮斗的優良意識。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理解特別高大宏偉的人文道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無法與教師所說的道理共情,另一方面,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用這些大道理時刻鞭策學生,所以,將枯燥的理論引導轉變成趣味性的傳統文化引導,可以減輕德育的難度。尤其是將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引入課堂的時候,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接受這些感人故事的洗禮,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之中埋下一顆民族種子,從本質上提高中學生的德育素質。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德育融合策略
(一)深刻挖掘教材課文,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在傳統文化體系中,德育教學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培養愛國主義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將德育培養放在首要位置??v觀當前初中語文教材,其中很多篇目都涉及到愛國情懷,所以教師要深刻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元素,深入分析教材,立足教學內容,了解每篇課文的育人目標,在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挖掘教材內容與思想情感的契合點。但是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切記不可生搬硬套,將毫無聯系的內容融入其中。如魯迅先生《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屬于典型的散文,整篇課文運用了敘事、抒情、議論等寫作手法,表現出濃濃的愛國情懷。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通過以情感人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又比如《中國人失掉信心力了嗎》這篇課文,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在說理辯論的過程中將自己對國民黨深惡痛絕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現了出來??傊踔姓Z文教材涉及面廣,在教學時應當怎樣的通過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教育的手段還需要根據具體的課文靈活選擇。
(二)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初中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巧妙地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傳統文化,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就要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現實生活,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資源,進而真正挖掘出悠久文明的精髓,體會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文言文故事交流會、文明禮儀主題班會、傳統文化宣傳周等活動。例如,在學生學習完《鄉愁》之后,老師可以組織小型的古代詩歌朗誦或現代散文朗讀比賽,并鼓勵學生自主找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資料?!多l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在1972年創作的作品,他把鄉愁比喻成了具體的事物,如郵票、船票、海峽等等,使人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體會到作者對祖國的綿綿懷念。而學生通過朗讀與這一寫作手法相似的古代詩歌,不僅能夠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還能加深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創作技巧的理解,并增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感悟,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德育教育。
(三)體驗傳統節日,陶冶學生情操
提及傳統文化,不得不說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傳統文化,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化。教師應該讓學生深入體驗傳統節日,在此過程中感知與滲透傳統文化的同時,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具體來講,我們要開展傳統節日的專題教學,每次專題教學都要圍繞一個傳統節日來進行。比如,在了解“中秋節”時,讓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中秋節”知識收集任務,通過訪問家長和互聯網查詢等途徑,明確節日的由來及典故,收集整理有關民俗活動行為等。另外,為了強化學生對節日的體驗,每當傳統節日到來,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慶?;顒?,或者是上升為校園集體性慶?;顒?,如“中秋節”猜燈謎、“元旦”互贈賀卡等。通過體驗傳統節日,學生不僅收獲了快樂與知識,更陶冶了道德情操,能夠感知愛和傳遞愛。
三、結語
總而言之,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初中語文教材文本中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并且在新《課標》中也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將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初中語文課堂,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是當前的重要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課堂[J].啟迪與智慧,2020(8):91.
[2]陳寶華,孫毅志.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J].安徽教育科研,2021(3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