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
摘要:潛心研讀文本是有效挖掘課堂深度的前提和條件,打造一節有深度有效的閱讀實踐課無疑是一位語文教師畢生的追求,本文以《荷塘月色》深度教學課堂的建構為例,從問題設置和學情分析兩個層面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研讀;有效挖掘;深度課堂;問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清華大學教書時寫的一篇散文,清華園里白天日日走過的荷塘毫無姿色最為普通而月色下的荷塘卻能消解作者內心“淡淡的哀愁”流露出暫時的“淡淡的喜悅”,也許這是特定時代在文人心靈的映射,縈繞心頭的“淡淡的哀愁”成為一種生命體驗,也是這篇散文的意旨所在。
備課時,查閱大量資料,力求豐富課堂內容,準確解讀文本,讓學生通過這篇美文感受時人對于時代的思索和特定時代創傷在文人內心的投射,所以我把此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了“淡淡哀愁”到“淡淡喜悅”再到“淡淡哀愁”轉變的研討和分析上,以其中的流傳千古的美文佳段(4、5、6段)作為抓手,來突破教學重難點,分析產生這種情感轉變的深層次原因。
上課時,大致流程如下。第一,小結第一課時情感脈絡的分析并導入情境:第二,烘托氣氛,聽朗讀并提問(4、5、6段整體上寫了什么景物?)第二,第三【一讀】認真誦讀展開想象品讀語言之美(借助想象的翅膀將作者筆下的景物描寫繪成美術作品!相機出示學生的畫作)。第四【二讀】默讀品析作者情感(關注作者筆下景物的色調以解讀情感,為什么作者的喜悅和哀愁都是“淡淡的”?)第五【三讀】探討本文作者流露情感的深層次原因。(為什么作者情感脈絡呈現出圓形的回環結構?)第六,師生小結本課的內容并板書。
上課后,及時總結梳理,反思教學的有效性及深度課堂打造存在的問題:
第一,問題設置梯度不鮮明。新課程強調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前提就是有效提問,而問題意識應該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歸結點,為此就要善于巧妙地設計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從而完成教學內容的轉換,根據備課的設計思路去創設問題情境。為此,設計了三個問題來突破此課的重難點以達成教學目標,由于問題設計的梯度不夠鮮明難易的層次不清而且每個問題的設置不能形成良好的邏輯鏈條,致使學生在思考或回答問題時出現了很大的困難,課堂氣氛就由此緊張了起來。所以,提問有效性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也就不能形成問題情境。而“成功的問題情境就是讓學生成功地獲得對各種問題的解決,從而使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愿望獲得滿足,并體驗到認識活動的快樂情境”。同時,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針對文本能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從而激發他們探察問題的答案,成功的情境則更能促使學生將體察的答案轉化成認識,因而高效課堂的建構需要教師設置有效的問題形成成功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的基礎上生發問題意識最終體察文本里作者所呈現的意緒和心境,做到知人論世,能更好地自我發現。
第二,沒有認真分析學情。高一的學生,剛從初中的情感體驗過渡而來,對文人對于社會的思索和無奈糾結,顯然不能理解也無法體察。所以,對于“淡淡的”以及“圓形結構的情感脈絡”的把握就顯得力不從心,而且這樣問題確實是嚇到學生了。所以有深度的課堂應該是他者與文本對話的拓展與延伸,在《荷塘月色》里我似乎感到了一種感傷,誰也無法猜想,這種感傷有點感嘆,感嘆人生瞬息的變化;也有點貪戀,貪戀小時的歡樂;又有點迷惘,迷惘未知的道途;感嘆、貪戀、迷惘卻又不那么的狂放,似乎像今晚的月色一樣“淡淡的”。首先這淡淡的哀愁呈現的不寧靜是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索,是個體生命的內心體驗,并且 “這種個人情感完全是屬于朱自清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內心體驗”。其次,“這幾日心里頗不寧靜”,實際上也是那暫得獨處的自由的貪戀和對自由的追求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很顯然,我無法準確地將這些引導或傳達給學生,他們也就無法體會和理解。這也是我教學的一個很大的困惑,問題是怎樣找到相對符合學情的比較容易的切口?如果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設計有深度的課堂就會使課堂無效,學生也就沒有機會去自我探索和自我實現,從而也無從獲得深刻的自我學習體驗,更談不上形成個性化的認知。
挖掘課堂深度,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從文本中獲得深沉的生命體驗,并在此基礎上能從文本跳脫出去,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沒有深度的課堂,只能流于形式只能咀嚼他人的咀嚼,而不能起到正確認識我們研讀經典文本的文化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的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施展.基于深度課堂建構及實踐問題的探索[J].文理導航(中旬),2020(07).
[2]魏小玲.深度課堂——小學數學教學的必經之路[J].基礎教育研究,2017(16).
[3]徐鵬.絕美的意境與絕望的孤獨——《荷塘月色》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9).
[4]李艷華.品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化精髓[J].語文天地,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