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兵
摘? 要:通貨膨脹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其與國家居民收入分配情況、國家經濟格局以及國家資源配置等經濟變量息息相關。縱觀我國經濟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發生5次經濟膨脹,其所帶來的影響至今尚未得到很好解決。當前我國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供需兩方面引起,因而也需要從這兩方面入手解決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關鍵詞:通貨膨脹;成因;對策分析
衡量國家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是通貨膨脹率,具體表現在日常生產生活領域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等。通貨膨脹與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主要表現在影響我國的資源結構以及經濟競爭、影響我國收入分配格局、影響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通過研究通貨膨脹的現狀以及產生原因,制定相關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現狀
(一)基于CPI判斷
CPI是指消費者價格指數,是用以表現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產品價格變動的指標,也被認為是判斷通貨膨脹率最關鍵的指標。一般來說當CPI大于3%時,可以看做一個經濟體已經出現通貨膨脹;當CPI大于5%時,則該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貨膨脹。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知,201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CPI一直保持在3%以上,并且逐步上漲。由于數據收集與統計的局限性,我國當前實際CPI應該遠高于3%,且2020年全年CPI比上年增長2.5%[1]。
(二)基于PPI判斷
PPI是指生產者價格指數,是用以表現市場所出售貨物價格變動的一種價格指數。PPI指數的變化情況與一定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息息相關,也是制定經濟、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據。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PPI指數從2007年起呈上升趨勢,隨著生產鏈的拉長逐漸導致CPI指數的增長,2020年全年PPI比上年下降1.8%[2]。
當前通貨膨脹呈現出非平衡性,主要體現在CPI主要集中在食品價格上漲,而食品價格上漲幅度略高于非食品價格上漲。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一)需求拉動
自2011年起,我國坐穩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的位置,大量外匯儲備是造成我國需求拉動的主要原因。巨額的外匯儲備造成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迫使央行大量投放基礎貨幣,造成貨幣多發。而大量的外匯儲備不能用于國內消費與投入,一旦兌換成人民幣進行使用,無形中會加劇國內當前的通貨膨脹。而大量境外熱錢的涌入進一步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的情況。根據我國外匯管理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20年全球約有1630億美元流入中國,相比上年上漲4%。當流動性過剩情況出現,首先表現為資產價格上升,緊接著是商品價格的上漲[3]。
市場流動性過剩實際上也就是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即消費者的基本消費需求已經趨近飽和,消費意愿與消費傾向比較低。因而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其更加傾向于增加儲蓄而不是增加消費,因而造成資產價格的上漲。隨著資產價格的不斷攀升,資產預期收益不斷下降,過剩的流動性會流入消費市場,造成商品價格的上漲。但是由于居民消費需求的不足或者下降,市場無法消化過剩的資本,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小于資產價格上漲幅度,因而造成通貨膨脹。
(二)成本上升
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也是造成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
其一,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所帶來的經濟紅利逐漸消退,頻頻出現的“用工荒”等情況已經顯示當前的勞動力市場已經與過去遠不相同。加之各地政府所提出的惠民政策如提高地區最低工資標準等,導致企業的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實際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也是社會快速發展與經濟轉型的重要標志。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與收入息息相關,工資福利待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度。因而對于企業而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使得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甚至可能造成原材料的上漲。而對于居民而言,工資的提高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政府而言,需要在宏觀調控與企業生產之間選取平衡度[4]。
其二,原材料價格上升。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對外進口資源、材料的用量也不斷上升,導致資源價格不斷上升。尤其在“節能減排”的原則下,我國不斷提高對于企業相關的要求與標準,如對于機器生產效率、排污量等指標的控制,就需要企業增加對于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如9月份出現的東北區域大面積限電,實際與煤炭供應量息息相關。在煤炭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全球煤炭一路走高,與去年年初相比,上漲約56%。部分電力企業出現倒掛,被迫停工因而造成電力供應不足。
其三,生活成本上升。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也愈發得到居民的關注,對于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在無形中使得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加劇物價的上漲,造成經濟“滯漲”。
總的來說,流動性過剩造成物價上升包括資產價格上升與產品價格上升;流動性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共同使得資產價格增長幅度略高于商品價格增長幅度;由于生產成本的上升,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上漲幅度略高于非食品價格增長幅度。
三、我國通貨膨脹的對策分析
(一)需求緊縮
當前需求緊縮可能采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財政性需求緊縮,另一種是貨幣性需求緊縮。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財政性需求緊縮并不適合,這是由于財政性需求與國家總需求直接相關,影響到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速度與規模,進而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就業。針對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商品總價格漲幅在4.4%左右,即居民消費意愿大大降低。為此,國家更不應該采取財政性需求緊縮,而應該通過貨幣性需求緊縮的方式進行財政管理,即加息。大量外匯流入是造成我國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因而減少外幣流入,適當改革外幣匯入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人民幣匯率為基礎的外匯體制,緩解國際項目順差,穩定我國貨幣供應量,營造良好的貨幣環境。同時,鼓勵企業對外投資,消化掉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確保我國資金安全[5]。
(二)供給擴張
為了應對經濟“滯漲”的問題,就需要采用擴張性供給管理政策。
其一,減稅政策。通過降低企業的增值稅、所得稅等方式,提高企業的實際利潤率。近幾年所開展的營改增,就是為了抑制社會資源向政府聚集的趨勢,降低成本上升給企業所帶來的經濟壓力。
其二,加速升值。由于我國對于外部資源和材料的需求量愈發提高,就需要通過升值人民幣的方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價格,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總供給。
其三,深化改革。通過調整中央財政支出,優化收支結構,增加對于醫療、衛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同時對于房地產等部分對通貨膨脹起主導影響的行業實施物業稅、降低土地出讓金、大力支持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等措施,進一步緩解居民的供需矛盾。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我國通貨膨脹率不斷增高的情況,政府應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以及造成通貨膨脹的因素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理。就目前情況來看,應該開展“供給擴張、需求緊縮”的政策,具體包括加強對于資本的管制、擴大對外投資等財政、經濟手段,從而實現對于通貨膨脹率的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陳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野下的通貨膨脹防控策略初探[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13):120-121.
[2] 張少軍,羅旭,劉鼎銘. 全球價值鏈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區分產業鏈上游與下游的分析[J]. 經濟學家,2020(7):96-107.
[3] 彭剛,劉曼赟,胡志九. 廣義價格指數與中國貨幣之謎:指數編制和成因解釋[J]. 統計與信息論壇,2021,36(5):3-13.
[4] 李夢堯,陸澤豪.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J]. 財訊,2021(16):130-133.
[5] 趙秋艷. 通貨膨脹的相關分析及其風險樹[J]. 福建質量管理,2020(1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