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芝
(隴南市林業調查規劃隊,甘肅 隴南 746000)
發展林下經濟不僅維持了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在我國非農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新時期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被賦予新的內涵價值。
林下經濟的發展以豐厚的林地資源為基礎,可綜合性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其可選擇適合生長在林下的微生物及動植物種類,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和養殖方式,構建區域性微生態系統,有效恢復林地區域生物的多樣性。林下經濟是新時代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切入點,為我國區域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的渠道,可切實幫助農民致富。
林下經濟作為以林地為基礎的經濟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實現了生物系統的良性循環,在低投資金額的基礎上,切實提升了林業產品的附加價值,不僅符合當下市場中消費者對林業產品的期望,同時也符合林業經濟的復合型發展趨勢。
通過考察我國不同省份林下經濟模式開展狀況發現,許多區域存在產業結構不協調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良性生態系統循環,成為林下產業經濟模式長遠發展中的危機。個別地區甚至存在不合理應用林業資源的問題,嚴重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打破了當地的生態平衡。因此,在發展綠色經濟的新時期,應注重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準推動林下經濟持續發展的切入點,為人類的長遠發展謀求福祉。
2012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部門對綠色經濟予以定義,發展綠色經濟能維持人類社會建設與生態環境自然的平衡關系,是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的一項公益性活動,綠色經濟活動的開展能有效規避粗放型經濟模式下的環境污染問題。同年,我國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發展林下經濟的相關指導意見》,在經濟轉型和變革的重要時期對林下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與路徑。
林下經濟發展以可利用的林地資源為依托,以我國豐富的林木資源為鋪墊,科學應用林下土地資源及林蔭中的綠色空間,選擇適合該區域林木環境的動物、微生物、植物或大型真菌類植物等,采用科學合理的分配方式布局和養殖。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作為人類多年探究生態循環系統發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增長模式,十分符合現代化科學技術在生態學技術中應用和實踐的思路,利用有限的林木和農業資源,建立同一片區域中動植物生長的資源共享系統。
相比其他同樣具備生態效應的產業而言,林下經濟生產模式具有前期投資額度小、回報周期短、產品綠色無污染、附加價值高等特征。因此,林下經濟具有推動我國區域農業經濟建設、提升農作物經濟價值和社會效應等優勢,正是我國政府部門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寄予厚望的原因。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使得多種產業模式融合在同一經濟體系內,實現了多種農業生產應用方式的和諧共進,使得我國的林業項目從單純地售賣林業產品轉變為復合型應用林業產品資源,延伸和拓展了林業經濟在新時期發展的內涵,從而體現了林業綜合經營模式多方面效益的有效融合。
由此可見,林下經濟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并非僅依靠林業產品,而是利用同一片土地資源,實現生態微循環系統的良性發展。人類社會已邁入21 世紀的新文明社會中,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使得社會各界對農業及林業產品的附加值給予廣泛關注,為生態農業的建設和持續性循環提供了溫床。近年來,我國整體生態環境及環境保護治理水平逐漸提高,并獲得了矚目的改善成效,但隨著林下經濟模式的進一步拓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維持物種多樣性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最好證明,更是為人類謀求未來發展福祉、幫助人類社會持續性建設的重要途徑。確保物種之間的平衡關系、考量物種之間相生相克的內在聯系是維持生物多樣性工作的基本途徑。
在同一生態區域中引入缺乏天敵的物種,會使其在新的生態環境中快速生長和發育,嚴重破壞原有生物的生存環境。由于缺乏天敵,這些生物大規模繁殖和生長,導致該地區土壤中的養分被大量損耗,致使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失衡,甚至造成部分原生物種消亡,破壞人類生存環境。
當前,在統計全球入侵物種破壞力最大的物種時,發現1/2 以上破壞力較強的外來入侵物種都存在于我國境內,這些外來物種的入侵,打破了我國原有生態環境的平衡,同時,對我國區域性人民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分析受外來物種入侵的國家,我國已然成為遭受外來入侵物種迫害最嚴峻的國家之一。我國國土廣袤,南北方地區分別分布著森林、草原、農田、水域及城市,但在這些區域中均發現了外來入侵物種的蹤跡。
我國當前林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制度規范,人們對某些物種的需求持續增加,個別為了謀求眼前經濟利益的農林種植人員引進了部分具有替代性功能的外來物種,但由于這些物種缺乏天敵,導致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下生態平衡性被打破。
當前,我國環境面臨林地、草地退化,不同生態環境區域污染嚴重等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引入外來物種時,多數種植人員往往盲目看待外來物種所顯現出的優點,忽視了其入侵后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的問題,因此為破壞性較強的外來物種提供了入侵渠道。
東北獨特的環境優勢,使東北人參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種植作物。我國東北地區長白山一帶的氣候非常適合人參生長,醫學中對于人參價值的肯定,使市場對人參的需求逐漸增加。近年來,與人參相似的林業產品如三七、瑪咖等,在市場中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因此,很多種植人員盲目在東北森林地區引入三七和瑪咖植株,這不僅違背了當地生態環境的發展規律,同時也破壞了其他林業植物的生長環境,給相關投資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農田、耕地被污染物質含量較高的化肥、農藥及工業污染物質侵蝕。在此背景下,發展林下經濟需開辟新的道路。先污染、再治理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極大程度上破壞了當地農業和林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土壤性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及土地能力的退化,農業耕地面積持續縮小,部分農民為了實現增收,對各類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田耕地對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當前,我國農業耕地中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積接近2 000 萬hm,其中,10%以上的污染耕地受化肥和農藥污染嚴重。
很多農民在種植過程中缺乏對合理施肥的認知,導致部分區域的農業土壤出現營養結構失調、土壤肥力持續降低等問題。施肥過程中,將肥料中的化學毒害物質帶入土壤深層,不利于來年作物豐收。當前,我國是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一些農作物高產地區,對化肥和農藥的用量不加以控制,雖然大量農藥和化肥被應用于農田耕地中,但利用效率低等問題卻始終無法解決。與此同時,部分未經處理或處理標準不合格的污水被用于林業灌溉,致使農業和林業土壤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
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過于追求林業附加產品的產量,在林業種植過程中,不合理應用農藥、化肥及灌溉水資源,導致我國大片森林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走上了非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嚴重威脅了我國綠色森林區域的生態平衡及自然安全。業界專家對此發展模式進行了預估,如果采用非生態式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繼續采用高化肥的種植方式,生態問題將難以解決。
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應根據種植區域的土壤特征、森林所處緯度、溫度條件、濕度條件、降水量和日照時間等,在不破壞森林原生植物的狀態下,盡量少用農藥和化肥等化學物質,推動林下經濟科學發展。這樣的發展道路也許見效不快,但不盲目追求林業產品的產量和發展速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恢復該地區動植物的多樣性,在建立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基礎上,以低投入收獲高回報,與此同時,回報周期也會不斷縮短。
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注重維持林業區域動植物之間的平衡關系,真正做到不捕捉、不狩獵,讓不同物種之間自然而良性地循環形成一條隱性的生態防治鏈條,有效規避由于人為破壞而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切實提升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與此同時,應避免隨意而盲目地引進違背當地氣候條件和水文地質狀況的林下生產作物。引進部分外來物種時,應經過我國生態環保部門對外來物種生態安全性的科學評估,避免外來物種入侵給種植人員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為確保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走生態而持續的發展道路,應合理應用該發展區域的森林資源,注重生物結構的穩定性和層次性,構建以生物多樣性為基本條件的自然環境防治鏈條。我國林業專家曾經提出,一片區域內部素質較高的森林系統,不僅要具有喬木、灌木、草叢等植被群落,同時還應具有健全而完整的食物鏈體系。
如果森林生態系統本身具備生物的多樣性及完整的食物鏈條體系,其對自然破壞的防治能力和自我修護能力就會增強,不僅有利于持續性提高林業副產品產量,還具有較高的生態服務社會價值,尤其是在動植物群體和鏈條體系完全吻合的狀況下,不易出現病蟲害問題。
在開展林下經濟活動過程中,尤其是二次開發和利用荒山時,不應把山中現有及留存的雜草鏟除干凈,更不能采用放火燒山的處理措施,否則會對當地土壤及植被造成不可恢復的破壞,為后期水土流失及其他自然地質災害埋下隱患。
食物鏈的斷裂為病蟲害提供了溫床,致使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加大了對有害化肥和農藥的用量,破壞了林下經濟副產品綠色無污染的本質。例如,我國云南省瑞麗市干邦亞石斛莊園林下種植石斛,該地區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引入了少量野果,吸引了大量鳥類群體,從而使得生物鏈更為完整。該地區在采用這一措施之后,5 年內均未出現病蟲害問題。
林下經濟是現代農林發展行業中極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經營發展模式。我國利用林下區域空間從事農業種植及作物生產的歷史悠久,多數農戶在現代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中依然采用憑借經驗的種植方式,受到文化普及程度的限制,對科學的種植方法和新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不夠合理充分。
因此,必須注重對我國林下經濟區域內種植人員的教育工作及宣傳工作,通過科學的宣講工作,提升種植人員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促使其采用更加高效科學的種植方式和病蟲害防治方式,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基礎上,確保農作物綠色無公害,使林下經濟副產品在市場中獲得廣泛認可。
干邦亞石斛莊園在發展過程中,以當地森林資源內部的自然山泉水為林下空間區域內農業種植的灌溉資源,這種就地取材的方式實現了對林業資源的高效應用。
除此之外,該地區在種植過程中,將人工除草堆積腐爛后當作有機化肥,實現了對土地的改良,切實提升了林下區域內部土壤的肥力。該地區還結合森林資源優勢,發展牛羊畜牧業及生豬養殖業,并將動物糞便投入沼氣池的建設中,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提供能源。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背景下,固體有機肥將石斛的根部穩固在土壤內部,使石斛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養分,提高石斛的生長速率及抗病蟲害能力。
生態化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有效彌補了森林資源內部食物鏈的斷裂區域,在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有機無公害林業產品的創收。同時,拓寬了林下經濟發展的市場渠道,使得林下經濟的發展與林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實現了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