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璟琪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工程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金融排斥是由地理學家Leyshon 和Thrift 提出,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一是特定的社會階層,這里指傳統金融也占據主體的商業銀行,也被稱為“富人的銀行”,普通人缺乏優質抵押物資產或難以提供符合要求的信用資質。二是排斥內容,即日常所需的金融服務如信貸、保險、支付等。三是排斥原因,如價格、資格等。宏觀層面來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占比越高;同時政府的政策干預也會影響中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受金融排斥的情況。微觀層面供給方可能面臨風控、成本等問題,需求方會由于知識匱乏、價格、資格、地理等原因受到金融排斥。
金融包容是對金融服務從接觸性到使用效用性的轉變,從考慮資金需求者到兼顧資金供給者可持續發展的轉變,發展普惠金融,旨在建立一個廣覆蓋、平等、可持續的金融體系,進而消除金融排斥。
“數字化普惠金融”源于2016 年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峰會提出的議題。以數字科技為基礎的普惠金融依托大數據分析、數據通信等技術進一步消除了金融服務時間、空間的阻礙,實現了覆蓋人群更廣泛、辦結手續更快捷、服務更高效的目的。數字化對提升效率、優化管理、產品創新、業務開拓都具有持續作用,將傳統金融業與數字化優勢相結合,加快助力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手機銀行可以利用移動設備實現客戶和銀行的連接,為客戶辦理各種銀行業務以及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從理論上看,現金業務以外的所有銀行柜臺業務都可以在移動端的手機銀行上得以實現。國內各家銀行幾乎都已開通手機銀行功能,涉及的業務范圍也較為廣泛,從查詢、轉賬、繳費等基礎功能,到理財、生活服務等拓展功能,手機銀行均有所涉及。手機銀行可以大大減少銀行業務辦理的時間成本。此外,銀行也可以通過加大手機銀行的使用覆蓋面,減少柜臺業務辦理量,降低線下各類成本。村民手機銀行的安裝情況一定程度可以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安裝手機銀行的人數越多,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廣度越高。調查問卷中設計“您是否安裝了手機銀行”問題,設置“是”和“否”兩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有76%的人安裝了手機銀行,24%的人沒有安裝手機銀行。這一結果反映手機銀行得到了多數人的歡迎,未安裝手機銀行的人大多數年齡相對偏大,可能與其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有關。
通過對信用卡使用數量的調查,可以看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廣度,信用卡使用數量越多,一定程度上說明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廣度越高。調查顯示,所有被調查者中,目前使用1 張信用卡的占比為18%,使用兩張信用卡的占比為25%,使用3 張及以上的占比為10%,此外還有47%的被調查者未使用信用卡,具體見圖1。

圖1 信用卡使用情況
關于信用卡使用數量情況,申請者自身條件與其所持信用卡數量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一些資信條件良好的申請者較易申請到信用卡,并且可能使用信用卡的場合較多,對于信用卡需求較高,因此這類人群擁有的信用卡數量可能更多。未使用信用卡的人群中,除部分人表示并沒有使用信用卡的意愿外,多數表示對于信用卡的使用了解較少。因此,數字化發展下的信用卡覆蓋面仍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理財活動要耗費投資者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搜集理財信息、研究市場行情、做出投資決策等。運用互聯網理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投資者各方面投入的成本,提高理財效率,而且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投資者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了理財活動的質量。問卷中設計了“您是否使用過網絡進行理財”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被調查對象中有39.66%的人有存在通過互聯網進行理財活動的經歷,而剩余的60.34%被調查者表示從未使用過互聯網進行理財。在有通過互聯網進行理財的人群當中,有64%的人通過微信、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或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36%的人通過其他金融機構軟件等途徑購買,具體見圖2。這一結果表明,更多的人只是通過一些常用軟件中的理財模塊進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通過專業的理財軟件購買理財產品的人數相對較少。這一現象可能是因為村民對于一些常用軟件使用較為頻繁,在一些日常基本操作之余,將目光投向了理財模塊,并不是主動地去選擇一些理財產品。

圖2 網絡理財的渠道
很多村民在銀行辦理業務時,被工作人員推薦安裝手機銀行,但可能使用頻率并不高甚至從未打開過。因此,在了解手機銀行安裝情況的基礎上,為了深入了解手機銀行的使用情況,對村民使用手機銀行的頻率進行調查十分必要。在安裝手機銀行的人群中,通過“您使用手機銀行辦理業務的頻率如何”這一問題,得出經常使用手機銀行的占比僅為22%,使用頻率一般、較少使用以及從未使用的占比分別為37%、34%、7%,這反映出實際中手機銀行的使用仍有提升空間,具體見圖3。關于未使用手機銀行的原因,被調查者表示手機銀行的許多功能在諸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軟件上即可實現,沒有必要因為個別功能專門使用手機銀行。

圖3 使用手機銀行辦理業務的頻率
為進一步了解手機銀行應用情況,調查問卷中設計“您使用手機銀行時主要辦理的業務類型”這一問題,共設置“查詢或轉賬服務”“投資理財服務”“貸款服務”“信用卡服務”“生活服務與其他服務”5 個選項。結果顯示,在安裝手機銀行的人群中,高達74%的被調查者使用手機銀行主要用于查詢服務或轉賬服務,其他服務使用占比均低于此。任何一家銀行的手機銀行,線上的業務類型都十分豐富,可以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但并非所有的業務都得以大量應用,其中除了客戶對不同業務的需求確實存在差異外,部分客戶對于手機銀行辦理投資理財業務、貸款業務時的安全性有所擔憂,更愿意選擇去線下辦理,導致客戶應用手機銀行解決此類業務的占比相對較低,具體見圖4。

圖4 使用手機銀行時主要辦理的業務類型
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村民投資理財的便利性,可以根據海量的網絡信息選擇適合自身的理財產品,而且理財產品的持有也變得簡單,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可以讓客戶隨時隨地打開移動端查看理財信息。在這一背景下,為了解人們在互聯網投資理財產品的情況,針對使用過網絡理財人群,調查問卷中設計“您通常利用網絡主要進行哪種投資理財活動”問題,共設置“股票”“國債”“基金”“保險”“其他類理財產品”5 類。調查結果顯示,通過互聯網進行基金投資的人數較少,人們偏向于傳統的理財產品投資,對于一些新型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持有謹慎態度。
提升數字金融產品的滲透率,解決了其發展廣度,但根據調研發現,最亟須解決的是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使用深度問題。因此,河南省農村應加強村民對各類數字金融產品的使用頻率,完善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深度。
第一,金融機構應改變金融產品數字化發展目標,由開始的手機銀行APP 安裝任務擴展為“安裝+使用”任務,可以在人群密集的商場、廣場配置專業人員,現場進行有獎式培訓,引導村民使用并信任數字金融產品,從而提高村民使用手機銀行的頻率,在此過程中也應使其了解手機銀行的便利性以及其他功能的優勢。
第二,村民在信用數字金融服務方面使用頻率不高,應加大信用業務的使用頻率,構建安全可靠的信用產品體系,建設信用數據共享平臺,以政府為中心,整合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事業單位、稅務局、工商等相關部分,打造一流的信息流通平臺,增強數字信用類金融服務產品的標準化和安全性,使村民可以更好地接觸和享受更加先進的信用金融服務,從而提高信用數字金融服務使用頻率。
第三,普惠金融數字化和金融單純的科技化具有本質差別,通過數字化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居民的生活便利性,而有些高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為了謀取高額利益,混淆二者概念,賺取市場份額和居民利益,嚴重損害了社會公眾形象,打擊了村民對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信心。針對此類情況,應增強監管范圍,加大懲處力度。
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5G、數字化等技術不斷沖擊著現代人的生活,農村普惠金融在高新技術發展帶動下也有了質的飛越,已經進入更為關鍵的發展黃金期,因此如何進行技術與普惠金融的融合創新是難點。創新是技術進步的最大驅動力,而如何強化農村普惠金融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創新是當前的關鍵。要懂得學習和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經驗,擴大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范圍,深化數字化發展內容。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數字化理財,而理財方面大多采用的是配置理財師的方式,但這無法解決中小資金賬戶,因為理財師成本過高,不適合這些小戶,而數字化理財就能解決,應當在數字化理財中嵌入計算機算法、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改善理財效果,降低理財成本,提高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收益。金融產品在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復雜,很多衍生金融產品的出現,讓人無從下手,比如匯率互換、期權期貨、遠期合約、基金對沖等。唯有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在普惠金融中融合數字化技術并進行創新是很好的路徑,可以利用計算機群類概念、云概念、機器人概念等,發展成本較低的ETF 類產品,比如RA 系統開發,是一種先進的數字化智能理財軟件,借助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中小理財者的困擾問題。
河南省農村惠普金融目前處于發展期,還不能和沿海省份與北上廣比較,但是河南省的人口紅利是促進普惠金融與數字化創新的驅動力,可以加大投資力度在技術創新上,有效借助智能終端來實現人人足不出戶的理財狀態,從而達到金融機構與居民的雙贏。
文章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問卷收集,訪談結果整理等得出,針對普惠金融滲透性不強,利用率低的現象建議農村主動提升金融常識水平。鼓勵低收入人群、貧困人口主動了解金融知識,增強主動使用金融服務意識。同時,相關金融服務供給者要有針對性地普及宣傳,擴大覆蓋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性,切實為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就業水平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