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黎族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個悠久的過程中,黎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所有的傳統服飾都是源于生活,同時具有深刻含義,而黎族傳統鹿回頭紋樣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創新設計及運用,對研究黎族女裝具有重要意義。
黎族鹿紋樣作為黎族的傳統圖騰,經常以鹿回頭的形式呈現,而如何在傳統圖案的顏色、材料、結構方面加以創新設計來推動傳統圖案的發展,是本研究重點探討的問題。
黎族的歷史一直是討論的熱點,最典型的就是黎族織錦,其服飾圖案文化還在持續發展。黎族人民一直注重傳承,這不僅使其更加團結,還是他們對美好愿望的傳達和情感橋梁的搭建。服飾圖案有很深刻的文化內涵,黎族人民對祖先的自然崇拜,也可以從另一方面反映黎族人的文化底蘊。
黎族男性傳統服飾大部分是素織,女性服飾則會織繡五彩斑斕的精美圖案,依托服飾這一載體,充分體現在圖案樣式造型上。因此,應研究傳統圖案的民間工藝,觀察這些圖案的內在藝術審美價值,設計出更具創意性且時尚的服飾產品。
從紋樣題材來看,可以總結為人紋、動物紋、植物紋、生產生活工具紋、幾何紋、漢文字紋。黎族紋樣構圖雖多取自自然景物和生物,但更多的是依靠黎族婦女們豐富的經驗技巧。
在色彩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會因為主流文化的差異形成不同的色彩觀念,并賦予色彩不同的文化內涵[1]。人們認為黑色可以消除災難、保佑平安、趨吉避兇,給予人們力量和生命。紅色代表熱情、歡慶、吉祥,可以帶來溫暖和歡樂。所以,黎族少女在刺繡紋樣時,常常借色寓情,用各種色彩來隱喻內心豐富的感情,利用色彩的轉變與線條的組合,達到極具感染力的藝術效果。
黎族的傳統紡織工藝為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一件完整的黎錦需經過軋棉、彈棉再到紡紗、染色、織布,最后刺繡完成。
黎錦有兩種主要織造工藝:經線提花與緯線提花。這兩種提花方式都有正面織錦和反面織錦兩種方法。一般來說,反面織錦適用于色彩繁雜的織錦,織錦背面會有線頭,故用作黎族簡裙裙頭。黎族最具特色的織造技術是通經回緯提花工藝,也是被廣泛運用的工藝。
另外,刺繡是展現黎族傳統圖案的重要方法之一,黎族刺繡分為單面繡和雙面繡。單面繡根據刺繡載體的不同分為“手繡”和“腳繡”。“手繡”是指在棉布上繡圖案花紋;“腳繡”是指在踞腰織機上織錦后,再繡上圖案花紋,以增強審美效果。
海南黎族極具特色的美孚方言服裝款式,上衣領類似于我國的海軍領,全身的刺繡相對較少,通常利用小色塊進行拼接以代替大面積的刺繡,側縫開衩長度也是5個方言之首。另外,與其他方言相反,美孚方言的袖子接縫在前片,一眼便可看到,而其他方言袖子接縫在袖下部位,其下裝—筒裙長而寬大,是5個方言中最長的款式,由5幅織錦帶組成,分為裙頭、裙二、裙眼、裙花、裙尾,除裙花采用棉線織成花紋外,其余4幅都是通過染法織花,這便是美孚方言的特色,其他任何方言都沒有采用這種方法。
傳統服飾元素得以傳承和保護的關鍵在于創新,只有將二者融為一體,才能設計出更加符合現代趨勢的優秀作品。以《撒黎哈游》(圖1)為例,是設計師經黎族一行之后,將鹿的仙靈與黎族舞蹈結合在一起,圍繞黎族鹿回頭圖騰元素和現代時尚穿著的特點設計的系列服裝。在應用傳統服飾元素的過程中,不能將圖案元素照搬照抄,而應使用一些結構變幻的手法巧妙地融入當代服飾設計中。只有更好地進行繼承和創新,才能將設計做到極致。

圖1 《撒黎哈游》系列款式
在黎族傳統服飾中,廓形部分以“H”為主,其最具代表性的結構是直領對襟式結構。筆者在原來的款式基礎上,結合當代時尚款式加以創新設計。本系列服裝需保留黎族濃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和淳樸的風格特點,為了與現代服飾接軌,在門襟、領口、袖口等細節處增添了不對稱設計。人們常用夸張和變形的藝術表現手法,將自然元素體現在黎族織錦中,將其設計語言運用于現代服飾中,主要表現為裝飾的不同,有的表現在袖口、領口、門襟等易磨損部位[2]。除此之外,在其他作品中,黎族傳統服飾重點為水袖設計,為了不使整幅作品沉悶,筆者特意在肩袖上加了一個假領,以凸顯作品的俏皮和新穎。
利用民族元素創新還可以體現在服飾面料上。日新月異的面料科技使當代服飾設計受益匪淺,新型面料無論在美觀度還是舒適度上,都比傳統面料有了很大的提高。面料可以通過實驗和研發實現再創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色彩上的再造,可以利用扎染、蠟染等傳統民族染色工藝來實現,將傳統工藝的欣賞性和現代高科技面料的優良特性相結合;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面料結構和拼接工藝的再創造上,可以針對不同面料的拼接采用不同的設計思路。梭織面料通過刺繡、拼接、加熱重塑等方式實現面料肌理和結構上的變化,將少數民族多層次疊加的服飾元素運用在面料設計上,實現面料的創新;而對于針織面料,可從紗線開始進行再創造。在《撒黎哈游》的面料選擇上,筆者運用相對傳統質樸的麻質面料,通過衍縫的方法進行再創造,在作品的裙擺、腰部采用菱形衍縫工藝,在裙擺的下部采用少量刺子繡,使其具有很強的肌理效果;又如某些服飾采用了現代精編棉麻面料替代天然的亞麻面料,同時以皮革、銀線閃光面料、純亞麻牛仔面料為輔助面料,使其具有樸實質感的同時又不失現代女裝的細膩優雅,在傳統元素和現代工藝的結合運用中完成了創意的物化表現。
《撒黎哈游》系列作品主要運用的元素是黎族鹿回頭紋樣。在黎族民間,鹿被視為“仁獸”,同時也是長壽的象征,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黎族織錦中的鹿紋樣構圖嚴謹自然、風格獨特、古樸典雅、色彩艷麗,不僅是織錦紋樣中最好的裝飾品,還是吉祥、幸福、平安的象征[3]。
筆者以傳統紋樣—鹿回頭為中心展開創新設計,在原始基礎上提取主要元素進行變形、重構,構成符合現代審美的鹿回頭紋樣。在色彩方面,系列款式以紅藍為主,下面將從造型、構圖、思維3個方面進行分析。
2.3.1 造型元素
由于傳統圖案受到了各時期技術條件、社會水平的影響,其外觀已經與原生態的裝飾形式脫離,但現代服裝設計領域仍舊認為此類具象形式十分繁復。造型創新常用的方法有歸納、抽象、夸張3種變形方式。其中,歸納變形指的是摒棄傳統圖案形象中過于繁復的結構,僅以裝飾鹿紋、主體形態特征為中心,沿用傳統圖案的裝飾美;抽象變形指的是采用幾何變形的手法,對傳統圖案進行二次變形處理,在使曲線或者直線的一部分抽象化后,傳統圖案就變得十分簡練;夸張變形指的是從傳統圖案的形式及內容角度出發,以其文化內涵為中心,采用夸張手法進行處理,反映主題,體現裝飾美感。筆者在對傳統鹿回頭紋樣進行變形處理后,將其融入現代服裝設計。首先對鹿回頭元素進行分解,其次通過夸張的手法進行變形處理,經過上述調整后,賦予傳統圖案現代感,與現代服裝款式相呼應,體現了創意女裝設計主題。
2.3.2 構圖設計
通常情況下,傳統圖案以形象、色彩表現技法等為主要表現形式。將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使傳統圖案結構更加穩固。現代服裝設計與傳統圖案融合時,應適當分解圖案,吸收圖案中的部分元素,按著裝需求與實用性要求,在現代服裝簡潔的特征基礎上進行二次組合設計,賦予傳統圖案一定的新穎性。同質圖案分解組合與異質圖案分解組合是常用的兩種分解組合手法,其中,同質圖案分解組合指的是合理拆分各個時期或各個類型的傳統圖案,通過分割構成法對拆分的圖案進行重新組合,可以形成滿足現代審美需求的服裝圖案;異質圖案分解組合指的是將各個時代的傳統圖案與現代圖案相融合進行分解組合,吸收傳統圖案和現代圖案的構成元素,使圖案既有傳統感又有現代感,充分展現傳統圖案的故事情節及主題。
在創新設計中,以鹿回頭為核心元素進行分解組合,如圖2所示。將傳統元素拆分為黎族少女和鹿,巧妙地將兩者有機融合,讓黎族少女騎在鹿上,鹿回頭凝視,畫面協調、主次分明,完美地呈現在系列服裝中,主題突出明了。再如在黎族織錦的基礎上,應用同質手段或異質手段對黎族圖案進行提取、重組,將黎族人舞蹈的畫面呈現在輕薄的面料上,渲染活躍的氣氛。采取這種設計理念可以使整個服裝既有歡樂之意、又有柔美之意。

圖2 圖形分解重構
2.3.3 思維設計
現代服裝設計已經能熟練融合與吸收其他事物的精髓,使服裝設計的主題風格越來越多樣化。黎族傳統圖案是中國寶貴的財富和獨具特色的元素,充分表達了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傳統圖案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通過服裝來傳承與發展這種藝術情感,深入細致地表達黎族女子對愛情的美好期盼等,與現代服裝設計有機融合,突出服裝的主題性。在設計圖案時,從概括性手法或者抽象性手法的角度出發,體現服裝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及價值觀,讓服裝整體看上去具有十分深厚的歷史沉淀,展現鮮明的民族性,傳統圖案中的動物圖案在服裝設計中應用較多。
本研究通過對傳統黎族服飾與當代設計的結合應用,將黎族原始服飾進行創新設計,探究了傳統服飾應用于新時尚領域的方法。將這種傳統圖案融入年輕人的時尚服飾中,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在原始的圖案上進行創新,可以更好地保護和繼承少數民族的文化。因此,總結了黎族服飾的特點,將其中具有藝術價值的鹿回頭圖案巧妙、合理地應用于現代服飾設計中,這樣的創新設計,既不會使服飾古老沉悶,還有一點活躍的感覺。讓黎族圖案更好地融入當代人的藝術生活,推動了黎族服飾圖案藝術在我國市場的應用。
筆者針對傳統服飾中的鹿回頭圖案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梳理,了解到傳統鹿回頭圖案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以及現代創新設計運用。以創意女裝為例,探索傳統紋樣在現代服飾中的創新設計,以期可以在其他品類的服飾中進行設計實踐,完善傳統鹿回頭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體系。服飾是黎族的象征符號,是他們歷史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需掌握傳統服飾的現代創新設計,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個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