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明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近幾年,嘉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雖然圍繞企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比較科學、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內涵和外延得到發展與提升,但同時發現存在落地結果與預期存在差距、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完全達成等問題。經過總結與反思發現,主要問題是實踐教學資源分散,不能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實踐教學實施過程組織跟蹤協調不到位、實踐教學經費短缺、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實踐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使實踐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裕的實踐經費可保證項目順利實施與落地。整合后的實踐資金主要源于4個方面:(1)校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教師個人同服裝公司簽訂的校企合作項目;(3)教學實踐改革項目;(4)企業贊助。將所有資金整合可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實踐教學質量。資金主要用于以下5個方面。
1.1.1 用于教師實踐能力培養
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水平的師資團隊作為支撐,教師實踐能力和個人職業素養是人才培養實踐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利用項目資金,通過以下途徑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1)利用暑假時間聘請服裝企業和學校專業人才為專業教師開設培訓班,學習內容包括服裝制版與工藝技術等,主要解決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偏弱的問題,每年教師接受培訓160課時左右;(2)委派教師參加服裝專業機構培訓,如WGSN、蝶訊服裝網和熱點趨勢等專業機構的服裝趨勢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服裝流行趨勢預測、色彩搭配和產品設計開發等,教師能及時掌握時尚產業的動態和企業開發需求等信息資料,使課程內容不斷充實和更新,保證課程內容與時尚趨勢發展同步,解決課程內容陳舊滯后的問題,教師在參與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3)充分利用嘉興地區豐富的服裝企業資源,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經過多年的努力,專業“雙師型”人員已經超過80%[1]。
1.1.2 用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1)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定位,利用周末和假期,聘請校外專業教師為學生開展專業培訓,幫助學生提升實踐動手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如為今后要做服裝設計師的學生定向開設服裝紙樣和工藝制作班,解決實踐動手能力差和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同時也提升了人才的市場競爭力。(2)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利用企業贊助資金為學生發放實習補助,既能為學生解決部分生活問題,又能減輕接收企業的經濟壓力,使更多的企業愿意接受在校實習生。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及早地確定專業方向和發展目標,為實現人才與用人企業零對接做好準備工作[2]。
1.1.3 用于學生課堂實踐耗材購買
4.過度包裝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不利于當前電商的發展。包裝投資過大,使企業往往將成本轉移給消費者,這就讓消費者感覺產品的“價格”與“價值”不匹配,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欺騙,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的市場認同,甚至會對市場喪失信心。此外,在電商模式下,過高的包裝投資將影響其銷售價格,因為過度包裝所產生的成本,需要轉移到商品的總價中,從而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服裝專業學生在設計課程中要獨立完成從服裝設計到成品制作等各項任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為了節省開銷,在服裝落地制作過程中買低價、達不到設計要求的面輔料,影響了最后作業落地的質量和整體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企業提供的贊助資金發放給學生,有效保證了設計效果的完整呈現,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1.1.4 用于聘請企業專業設計與技術人員,充實專業實踐教師隊伍
建立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利用合作企業提供的資金聘請有經驗的企業專業設計和技術人員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指導,指導內容包括服裝品牌策劃與定位、服裝款式設計、服裝制版和工藝制作等,讓學生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流程和設計開發模式,豐富課堂內容,同時彌補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
1.1.5 用于支持學生參加專業大賽和學科競賽
用整合資金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主要包括國家級和省級學科競賽、行業舉辦的設計大賽和設計課程內比賽。通過競賽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團隊精神以及思維能力,同時提高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嘉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在與實踐教學基地的合作過程中一直存在實踐基地企業類型與專業定位、專業特色以及培養目標契合度不高的問題,雖然簽訂了校企合作項目,但深入開展的合作不多,不能完全達到校企合作的目的。根據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課程性質,按類型、分層次地對校內外實踐基地和合作項目進行整合,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
1.2.1 為專業建設和實踐教學提供項目信息和資金
部分企業掌握相對豐富的行業信息資源,愿意提供資金幫助學校進行專業發展和建設,如廣州萊伊佐慕服裝有限公司每年為嘉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提供20萬元橫向資金,主要用于聘請服裝專任教師、購買實踐耗材、進行專業對外宣傳、服裝款式設計開發以及教師學生考察調研和培訓等,企業同時幫助嘉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對接嘉興地區的服裝企業,幫助專業解決了專業建設經費和資源不足等實際問題。
1.2.2 為課程提供設計與技術指導
合作企業要與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和設計課程有較高的契合度。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對接不同的服裝企業,例如“項目化女裝品類設計”屬于品牌成衣設計課程,根據課程性質,對接合作的企業是雅瑩集團和ZET服裝品牌公司,聘請公司設計總監、技術總監和資深設計師進入課堂,課程內容和形式都按照品牌運營模式進行,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為課程實時提供設計開發內容與設計方向,并全程參與課堂教學過程,通過項目合作既解決了教學內容滯后、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弱和實踐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又極大地豐富了課程內容,教學質量和學生滿意度同時得到提升。
1.2.3 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企業
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假期和畢業實習兩個途徑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宏觀上會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選取適合的服裝企業,如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分為時尚女裝設計和針織服裝設計兩個專業模塊方向,可以根據兩個模塊方向選取對應的女裝品牌和針織服裝企業作為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從微觀上來看,會根據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個性特點提供實習崗位,例如有的學生未來想成立自己的服裝電商品牌,就直接對接嘉興本地的電子商務服裝公司,公司將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制定學生的實習計劃和組織相應崗位實習。
近年來,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完成內容看,存在研究方向分散、沒有形成系列與系統性的問題。為了改善現狀,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具體內容如下。
1.3.1 整合課程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群
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結構體系由基本素質及表達、學科藝術理論培養、藝術設計能力培養、實踐技能培養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5個部分構成。根據人才培養體系結構和專業課程性質,圍繞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模塊課和專業選修課進行課程結構調整,對課程進行分類和整合的結果形成不同類型的課程群,加強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嘉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根據上述結構建立對應的課程群,如服裝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群包括“中外服裝史”“藝術設計史”“時裝史”“設計美學”“奢侈品鑒賞”等課程,使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國內外藝術設計的歷史和發展動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專業基礎課程群包括“服裝線條表達”“時裝畫技法”“服飾圖案”“服飾色彩”“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萬丈高樓平地起,扎實的專業基礎可以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打好基礎;服裝造型設計課程群包括“創意立體裁剪”“面料塑形”“服裝設計”“服裝創意設計”等課程,屬于專業核心課程,目的是啟發設計思維,提升學生的造型設計、設計轉換和創新設計能力;實踐技能課程群包括“服飾手工藝”“立體裁剪”“紙樣設計”“工藝制作”“服飾品設計”“刺繡”等課程,技術是實現藝術的重要手段,是服裝設計的延展,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設計轉化落地的應用能力;綜合能力提升擴展課程群(課程包括“絲網印刷”“手工印染”“時裝攝影”“服裝CAD”等),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素養與設計應用能力[3]。
通過對課程資源的整合,解決了課程定位不清楚、課程銜接不夠緊密和內容重復等問題。
1.3.2 整合企業優秀專業設計師和技術人員參與課堂教學
根據課程性質和內容對課程進行科學的拆解與劃分,實行“一課多師”上課形式。在服裝設計類課程中,學生要獨立完成服裝市場調研、靈感提取、款式設計、紙樣設計、工藝制作等各個階段的任務,根據課程在不同階段的性質和特點聘請不同的企業人員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市場調研、靈感提取、款式設計部分由主講教師與企業設計總監或資深設計師共同完成,內容與形式完全按照企業的設計開發流程模式進行;紙樣設計和工藝制作階段主要聘請企業有多年實踐經驗的制版師和樣衣師輔導學生共同完成,通過這樣的合作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提升了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也大幅提升。
專業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一直存在組織、計劃、跟蹤服務和實施保障措施等問題,這是實踐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主要原因。為了確保實踐教學改革有效實施,需制定一些制度和實施方案計劃。
實踐項目指導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實踐項目資金與資源的分配、企業對接、師資調配、組織計劃和跟蹤服務等工作,主要負責協調在實踐課程、教師和學生實習實踐中的各種事宜和出現的具體問題,確保實踐教學正常運轉,形成良性循環。
按照實踐教學基地類型、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個性和發展方向,分批次、分層次、分崗位,制定學生實踐實習計劃。首先,對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進行分類梳理,列出實習崗位,例如設計師助理、商品專員、品牌培訓師、商品銷售、陳列師助理和展示設計師助理等;其次,根據崗位接收的實習人數以及學生自身條件、個性特點和發展定位,為學生安排“量身定做式”的實習計劃。通過有計劃的實習安排,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達到人才培養目的。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意設計能力是高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創新創意是專業和產業發展的動力,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可以提升人才的競爭力,突出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規格。“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將競賽融入相關課程實踐和生產實踐中,依據大賽性質,制定詳細的計劃和組織程序。根據競賽主題開展創新性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與實踐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設計素養和創新能力。根據創新人才培養規格和專業特點,分3個層次實現創新、創意和創業能力培養:一是通過專業設計課程內比賽,二是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學科競賽,三是通過行業大賽[4]。
通過上述資源整合和實施保障措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規格,滿足區域產業需求,增加人才培養競爭力,使專業特色和內涵得到凝練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