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出現了新的矛盾和變化。其中之一是我們的教育對象生活在開拓創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環境之中。
一、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的理論思考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思想政治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活動,是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思想政治課程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新課改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存在價值,因此必須確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標準也相應當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要求教師更加注重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從課堂的主講成為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和引導者,要求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呼喚政治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新課改的一個重大突破。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被動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過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顯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的改革要點。多媒體技術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有利于設計、演示科學有趣的板書和素材,供學生復習和練習;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較抽象的概念、原理,幫助敘述、加深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總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對于促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有一定的意義。
二、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實踐反思
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往往來自于對生活現象的感悟。思想政治課又有很強的實踐性特點,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進而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羅金晶老師的課《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以一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游活動貫穿課堂全程,將圖片、歌曲、文字材料、視頻材料,經過老師巧妙的問題設計把教學知識點進行串聯,充分體現了“以行動引導為導向”的新課程理念。丁媛教師的《無法制不自由》教學設計,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理論和實踐密切聯系,既有利于使課堂生動、有趣、活潑,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此精妙的教學設計,這對徒弟教師尤為難得。
運用生活事例,設置問題探究,推動課堂教學,正確處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與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關系,使教學既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符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要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是由于課本理論的約束,使得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尚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彌補這一缺憾,使得學生從課堂感悟生活,從生活升華理論,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情境材料越接近生活,越針對學生的學齡特點和思想狀況,就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不自覺的投入課堂、專注課堂。在講授“新型民族關系”這一內容時,羅老師與學生同唱歌曲《愛我中華》,然后設問,讓學生談感受,理解民族關系。這樣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體驗到我國和諧的民族關系,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在《無法制不自由》在堂課中,丁老師設置了:搜集有關自由的詩詞,說說你向往的自由是什么樣的?在你的生活中有那些讓你覺得不自由的地方?這樣一個小組活動,學生可以運用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決相關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夠有話說,再加上教師的引導、激勵,進而得出新知識,將一個抽象的概念給具體化了加深了對“自由”的理解。
新課標要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成長的內在動機喚醒,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熱愛生活”,同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個人生活,而且要引導他們過積極的社會公共生活,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進步,關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國和人類的命運。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課中,羅老師設計了一個生活情景:在你將要就讀的大學里,有少數民族同學,你將如何處理與他們的關系?在新課結束后,羅老師還通過“結語”形式,寄語學生認真對待民族關系,落實了在這一課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丁媛老師則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言論,告誡學生網絡也不是法外之地,在生活中應堅持“權力與義務”、“自由與法制”相統一,促進學生與社會環境的融合,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情感、知識、能力。
當然,在這兩堂課之中也存在一些平時課堂中我們教師都有的問題。教師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為“討論”而討論,有“合作”無探究,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比如,有的問題討論難度較大,學生無話可說;有的又太簡單,學生不屑一顧;有的討論時間不夠,學生剛進入主題就被拖回來……雖然討論熱熱鬧鬧,但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使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