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人大附中深圳學校的語文學科戲劇教育為例,從構建開放的群文課堂、推進跨媒介閱讀開展、成立多樣的學生社團三個方面具體論述了群文閱讀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戲劇學習共同體的建構策略。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對戲劇的鑒賞和創造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發展。
【關鍵詞】群文;戲劇;學習共同體;建構
【基金項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高中語文單篇與群文復合式學習樣態研究”(立項編號:zdfz2006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彥延(1993—),女,廣東省深圳市人大附中深圳學校。
戲劇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它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社會,理解生活,認識自我,并且在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藝術創造力等方面意義重大。然而,戲劇學習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存在邊緣化或局限于在課堂上欣賞文本的問題,學生在對戲劇進行群文閱讀時存在困難,也極少進行自主的戲劇創作和演出。語文課程標準的革新促進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也給戲劇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因此教師應當抓住時代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本,探索一條適合高中生發展個性、挖掘潛力、提升閱讀水平的新道路。
一、學習共同體應用于高中語文戲劇教學的優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優質的素材和范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見,教師要注重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并注重語言運用、合作探究、文化探索。學習共同體便是一種新形式,它能夠持續推動學生多方面的成長,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語文核心素養,并且對戲劇教學有重要的意義。
其一,構建學習共同體能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使師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完成對戲劇群文文本的閱讀和問題探究。目前,戲劇教學以課堂講授與對文本的理解為主,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形式單一。而在構建學習共同體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學習者,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向統一的目標努力,進而完成“搭一出好戲”的學習任務。
其二,構建學習共同體能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學生開展跨媒介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教材文本為基礎,適當地進行課外延伸,通過多種媒介搜集創作的基礎素材,實現學習方式和學習的文本類型的多元化。學習共同體既要求學生把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整合為學習的工具,又要求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閱讀多種類型的文本。
其三,構建學習共同體能提高學生綜合閱讀多種體裁的文本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創作戲劇的動力。戲劇的表現性能夠點燃學生的創作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并融合多種文學體裁,將小說、詩歌、散文、通訊等文學作品進行加工,改編成戲劇文學,搬上舞臺,以實現靜態文本的動態呈現。
二、在高中語文戲劇教學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案例
在群文閱讀視域下構建戲劇學習共同體,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構建開放的群文課堂、促進跨媒介閱讀、成立多樣的學生社團等。為此,人大附中深圳學校的語文學科戲劇教學探索出了一條“因校制宜、師生共建、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創新道路,以下為有關案例的具體闡述。
(一)構建開放的群文課堂,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從戲劇活動性課程的角度來看,學校依托優質的戲劇教學資源,設計了“搭一出好戲—戲劇鑒賞與創作”選修課。從教材實踐的角度來看,這門課程既是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戲劇單元的補充與延伸,又豐富了高中語文課程中關于戲劇的學習內容。從語文課外實踐的角度來看,這門課程與學校戲劇節的演出活動相互配合,選拔、培養了一批具備一定的戲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編劇、導演和演員。在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課堂成員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和傾聽者,主要為學生的戲劇群文閱讀搭建支架。
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改革戲劇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除對必要的戲劇知識進行課堂講授外,更多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建設和分工合作,為學生提供機會、搭建支架,給予學生支持。在課堂上,師生應該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在任務的驅動下共同完成對戲劇群文的閱讀和問題探究。
首先,巧設問題,師生共論。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未知”,激發學生自由探索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戲劇群文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把學生的想法、疑問作為學習設計的基本依據,由師生共同設計具有吸引力的學習任務單(包括具體問題和學習目標)。教師作為一個傾聽者,需要通過傾聽了解學生的觀點態度,將學生的回答串聯起來,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在人物設定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人物心理的相容與斗爭關系,教師可以《雷雨》中繁漪和周萍為例,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物在心理上情感牽系的相容性。學生雖然能分析出這兩人在周樸園營造的家庭環境中都產生了對情感的渴望,但學生的思考在此便停滯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心理上的相容是否會促使雙方做出一致的行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出了這種相容的心理可以使雙方做出和形成一些相反的乃至極端的動作和目標趨向,如周萍逐步陷入自責與后悔的深淵,最終把四鳳作為拉自己上岸的救命稻草;繁漪卻因被引誘到“母親”和“情婦”都不像的道路上而選擇毀滅這份感情。
其次,分組合作,自主探究。教師在這一階段可以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通過分小組、分劇目的形式,讓各小組選擇課內外的其他戲劇文本,挖掘其中相似的人物關系,從而理解人物性格的差異與目的訴求的沖突對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戲劇主題的重要性。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需要學生不斷鞏固并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才能解決。教師可以提供輔助資料,并記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要點,再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整合,最終得出結論。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重復他人的觀點,而應該自己進行深入的挖掘和詳細的剖析,從而在練習與實踐中實現多文本比較閱讀能力的提升。
最后,嘗試創作,修改文本。比如,學校的原創劇本《百年情書》以廣州起義為背景,講述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和妻子陳意映的動人愛情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對其中的“歸家”一幕進行修改。劇本初稿中描寫的是林覺民返家后和陳意映互訴衷腸、表達愛意的內容,而缺少戲劇沖突。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了人物心理的相容與斗爭關系之后,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修改,通過描繪陳意映對林覺民從挽留到成全的轉變的內容以產生戲劇沖突,旨在表現人物在互愛的心靈基礎上做出為天下人赴死的艱難抉擇,彰顯了“化小愛為大愛,用生命去書寫‘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戲劇主題。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了形象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從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現有的認知能力和經驗世界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戰性的課堂學習任務,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促使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探索學習的樂趣。學習共同體在開展戲劇作品的群文學習時,可以建立任務單為核心,通過設置問題、比較閱讀、聯想分析、反思探究等方法,在提問、討論、點評、總結等環節中培養高層次的群文閱讀能力。在這種深度學習的環境下,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可以沉浸其中,精神高度集中,內心愉悅充實,真正體會到戲劇文學的魅力,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進而主動地進行學習。
(二)推進跨媒介閱讀開展,實現學習文本的多元化
學生在以傳統的方式學習戲劇時往往難以進行深度學習,主要是因為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可利用的學習資源也比較匱乏,學生對戲劇的感知基本來源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與自己對教材中的戲劇文本的閱讀。單一的學習方式阻礙了學生對戲劇進行深度學習,更不利于學生自主創作戲劇文本。從本質上說,深度學習是一種高度沉浸、持續深化、不斷拓展的學習方式。學生需要走出課堂,在拓展性的文本閱讀和視覺感受中體味戲劇、創作戲劇。
學習共同體形成后,可以積極開展跨媒介閱讀,以多種途徑學習戲劇知識,獲得創作靈感。學生在學習和創作戲劇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查閱資料,到音樂廳和影劇院觀看戲劇演出,到紀念館、文化館、名人故居、革命遺址進行實地考察。例如在創作《百年信仰 薪火相傳》情景朗誦劇本中的“葉挺將軍”一章時,學生在選取和編寫人物故事時遇到了困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始共同搜集基礎素材。如甲學生負責在網上查詢葉挺將軍的生平事跡并制作成思維導圖,乙學生負責觀看《囚歌》的相關朗誦視頻和影視作品并記錄重要的臺詞,丙學生負責到展覽館和圖書館查閱黨史資料和相關的文學作品,丁學生則負責利用假期前往葉挺、李秀文革命事跡陳列館,閱讀館藏文獻,收集資料。學生們通過對資料的整合與探索,決定將葉挺夫婦二人不離不棄、舍家為國的經歷作為劇本的故事素材并融入詩歌朗誦,從而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團隊的合作順利地解決了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因全身心的參與而進入了深度學習的狀態,獲得了個性化的體驗。
教師應該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及身邊的多種資源,綜合閱讀多元化的文本,積極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培養自主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合作探究意識。這種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深度學習活動會激發學生持續探索的欲望,進而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動力。
(三)成立多樣的學生社團,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社團是當代學習共同體的創新形式。學校應該鼓勵學生成立戲劇團、朗誦隊等,讓學生在閱讀、創作、表達、溝通、反思中探析文學,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并為有潛力、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提供合作和溝通的機會。戲劇是一種實踐性的舞臺藝術,創作戲劇文本有一定的難度,往往讓學生望而卻步。其實高中階段戲劇創作的文本體裁來源可以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可以鼓勵社團成員將教材內外的小說、詩歌、人物通訊等作品改編成戲劇,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多種文學體裁的群文閱讀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例如,2021年正值建黨百年之際,學校組織學生開展革命作品閱讀活動并讓學生撰寫心得。學生在閱讀革命詩篇時深受感動并產生靈感,教師便以此為契機,決定以“鐵窗下的心歌”為主題開展詩歌閱讀與研討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幾篇喜愛的作品并根據這些作品內容創作朗誦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收集整理了革命先輩在獄中創作的詩歌,決定選擇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中的英雄人物作為創作原型,將葉挺將軍的《囚歌》、趙一曼的《示兒書》、陳然的《我的自白書》、《刑場上的婚禮》和江姐繡紅旗的故事串聯起來,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情景朗誦劇《百年信仰 薪火相傳》并在校內舉辦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擔任編劇、導演、演員、舞美設計、技術控制等角色,學會與他人合作,表達情感,創作演繹,獲得審美體驗。演出時,參演的學生與現場的觀眾無不深受感動。這種真實的舞臺情境的表現方式,比起口頭傳授和課堂朗誦更能幫助學生理解相似主題的詩歌文本。學生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甚至“成為”那個人物,與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也實現了傳承革命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弘揚愛國精神的育人目的。
教師要在語文課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架起橋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大語文觀,在活動中育人,讓學生體驗語文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多種文學作品改編成舞臺戲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讓學生闡述個人對生活、生命的獨特理解。開展“讀—思—行”的特色學科活動,為群文閱讀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方法。語文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中,還存在于校園、舞臺和生活中。教師應該把舞臺變成“活”的教科書,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推進群文閱讀的背景下,學校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可以在戲劇教育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成長空間。教師可以采用開放的群文課堂閱讀、多元化的跨媒介閱讀和多樣的社團活動等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戲劇的主動性。在進行群文閱讀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了深度交流,語文融入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靜靜.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佐藤學.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尤慧.學習共同體視域下高中語文“當代文化參與”的教學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0.